正常。 这样工部原本打算重新聘请法国工程师地计划立刻进行了调整,让李善兰主持全国的铁路。 并且组织了许多有经验的技工跟随李善兰学习,一支中国的工程师队伍便这样曲折地诞生了。
事件后不久,英商驻华武官义律报告英政府,广州、上海等地的英国商人极为不满监督的沉默和平政策。
1836年的春季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圆明园中的花草树木都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时的圆明园最美的地方莫过于杏花春馆,
刘寄此刻正陶醉在花香和烂漫的杏花林中,去年以来,鸦片的问题日渐严重。 像这样轻松的时刻是刘寄少能享受到的。 今日刘寄之所以陪着德温公主到这里赏花,主要还有一个大喜事。
德温公主恬静的坐在一株杏树下,身后是一片白里透红的花丛。 看到刘寄的目光看了过来,德温公主有一丝幸福而又害羞的低下了头。 半响抬起头来向刘寄问道:“皇上,如果孩子是格格喜欢吗?”
刘寄笑了笑伸手摸着德温公主肚子说道:“格格好,你看安安静静的,在皇妃的肚子里一动不动,要是个贝勒,准把皇妃踢的够呛。 ”
德温公主噗哧笑了起来,用手推了刘寄一下说道:“皇上也不正经,难怪把巧儿姐姐都气走了。 ”
虽然李巧儿实际是去处理互助会的事务了,刘寄也没有争辩,他淡淡的问道:“奕纬去了,和妃还在伤心吗?”
德温公主知道刘寄问的和妃是指奕纬的生母那拉氏,她轻声的回道:“和妃娘娘还在伤心,身子日渐消瘦,陛下去看看她吧。 ”
“朕知道,昨天不是才去看过了吗?”对于奕纬的死亡,刘寄并不感到多少伤感,毕竟两人没有建立起多深的感情。 只是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奕纬是个能接受新思想的孩子,可惜就这么去了,命呀。
第二章惊涛骇浪一百四十四走向冲突
第二章惊涛骇浪一百四十四走向冲突
刘寄正和德温公主在春日里赏花,雷履泰的求见打断了两人。 因雷履泰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德温公主也就没有回避。 刘寄只是吩咐人在杏林中加了一付桌椅,添了一套茶具,上了一些点心。
现在的雷履泰已经是白发鬓鬓,虽说上了年纪老人家身体也还强健,走起路来挺胸抬头,举手投足间倒像一个年轻人一般。 相互见过礼,雷履泰道出了来意:“皇上,洋商来华贸易,常常带有本国货币。 这些外币我国商人也都认可,他们可在海外贸易中花费掉。 这样一来,沿海通商口岸都有外币流行。 臣在思考,这样一来是否会侵害到本国货币的利益,要不要禁止洋人携带本国货币交易。 ”
“雷老这是个大趋势,只要和洋人贸易,必定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现在我大清的龙圆不是也通行朝鲜、越南、暹罗等等各国。 不过雷老,这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你可要把握好。 ”
“皇上指的汇率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一块龙圆等于别国的货币多少?比方讲一块龙圆换多少英镑?就这意思。 ”
雷履泰点头说道:“这个臣明白,让龙圆多换英镑就好。 ”
“这可不一定。 ”
雷履泰有些不明白了,他疑惑的问道:“皇上让臣糊涂了,龙圆多换英镑不是便可以多买英国人的东西吗?”
“那朕问你,如果别人地东西太贵了。 你会买吗?”
“这……。 ”雷履泰毕竟做了一辈子的金融生意,他已经悟到了什么,可又说不上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样讲吧,现在上海的棉布已经行销到日本、朝鲜、琉球、菲律宾等等各国。 这些国家中,除了日本和菲律宾都在使用我大清的龙圆,这些使用大清国龙圆的国家自然体现不出汇率的重要来。 可是在日本、菲律宾就不一样了。 我们用日本作个假设。 假设日本人用1两银子可以购买两匹布,而在中国生产两匹布包括运费需要一块龙圆。 这时汇率是1比1,也就是一块龙圆等于一两银子。 这样我国的商人贩卖到日本地布匹肯定赚不到钱,若是卖高了,没人买,若是卖低了赔本,谁愿意做。 如果汇率发生了变化,变成了2比1。 也就是2块龙圆等于1两银子。 这时中国商人卖到日本的布匹肯定是好卖又赚钱了。 ”
雷履泰恍然大悟,哈哈笑了起来:“皇上圣明,中国商人用一块龙圆产出地两匹布到日本卖一两银子,再把一两银子兑换成两块龙圆,不就赚了一倍的钱吗?高明,高明。 ”
“当然这个汇率也不是越低越好,特别是汇率经常变动,会影响人们对该国货币的信誉感减弱。 人们通常不愿意持有这样的货币。 ”
雷履泰仔细聆听着,点头说道:“臣回头便让那些留洋回来的小伙子们组建一个汇率管制部门。 ”
“具体怎么管制汇率,朕就不插手了。 相信雷老对买进卖出这一套的体会比朕强。 不过朕提议可以多收集信息,多加分析。 对数据分析这一套洋人比咱们强,要给那些留洋学经济的年轻人一个发挥地舞台。 ”
雷履泰用一杆鹅毛笔将刚才的话记录了下来,刘寄又提醒道:“其实让中国商人把东西卖出去。 最重要的原因是建立强大的生产力。 有了强大的生产力,不仅是布匹,机械、钢铁、水泥、武器、大炮、军舰都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 这些话,你也不用记,只当和朕随意聊聊天。 ”
“皇上觉得,我大清还不够强大吗?”
这个问题连旁边的德温公主也感到好奇,她用水灵灵地眼睛悄然注视着皇上,在朝鲜人的心目中中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国家,这样的国家难道还不够强大吗?
刘寄笑了笑:“我大清离强大还远的很。 虽然我国的地盘够大。 ”刘寄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 在刘寄心目中让中国摆脱君主制,成为一个工业国家。 那时地中国才真正的强大了。
***************************
1836年的夏季鸦片走私越发猖獗,御史王康玥奏请弛禁鸦片。 不久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又提出允许鸦片照药材纳税,鸦片进口只准“以货易货”,同时提倡内地种植鸦片。 这种鸦片贸易的钱自己来赚的思想渐渐在有些大臣的头脑中形成。
刘寄给了这种思想当头一棒,当年10月在内阁大学士林则徐、兵科给事中许球先后奏请严禁鸦片,驳弛禁之议。 刘寄先后三次组织朝议驳斥驰禁言论,随后下旨有再言驰禁者革职问罪。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这时中国各地查禁鸦片进行地如火如荼,然而事与愿违,鸦片越禁越多。 鸦片贸易巨额的利润驱使着外国商人前仆后继,利用一切手段走私鸦片进入中国。 许多洋行买办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成为帮凶。
这一年中英之间的贸易冲突已经从鸦片开始上升到其它领域,东南亚一带的棉布市场被中国商人优质廉价地布匹完全占据,英国棉布由于竞争力地缺乏退出东南亚市场。
新上任的维多利亚女王,以强硬地姿态应对和中国之间的纠纷。 当年英国人中止对中国机械的出口,所有原有的订单全部退回。 并且英国人利用强大的海军封锁马六甲海峡,禁止中国向其它西方国家购买机械。
这件事情引起两国的对抗开始升级,负责谈判的总理大臣杜受田和新升任的英国领事义律在谈判中激烈地争吵起来。 两国开始相互撤离领事馆,一场事关中国强衰的冲突以不可扭转的趋势发展下去。
面对机械的缺乏,京师大学堂在此时立下一大功劳。 中国自行研制的蒸汽机在这里设计出来,1837年的年底,北方兵器工业公司生产出中国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
第二章惊涛骇浪一百四十五走向冲突2
第二章惊涛骇浪一百四十五走向冲突2
蒸汽机在1837年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这绝对是值得刘寄振奋的事情。 然而不惜工本的试验制造和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工业体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中国在刘寄14年的奋斗下可以通过进口机械完成了纺织业的机械化生产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要想真正进入工业化,还有漫长的路要有。 不得不提到的是,铁路在纺织业的量产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原本中国的产棉区主要在松江府(上海附近),从明朝开始这里就衣被天下。 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松江府在万历年间便植棉不止百万亩。 皇家工业公司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便首选到了这里。 早在1825年便有皇家工业拓展公司的人在这里建厂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这种举动极大的刺激了当地的市场,工业公司生产出来的棉布规格统一、质量优良,当地小生产者受到致命的冲击。 这时一些头脑灵活的大商人纷纷到工业公司的工厂取经。 逐渐的冒出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 同时得利于刘寄开放了上海为通商口岸,这些商人有了条件认识外商。 他们大胆地从海外购买机械,办起了新式的纺织厂。 竞争在这些商人中无情的展开,一些人终于脱颖而出。 日后成为北方兵器工业公司总裁的谢清高,也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他甚至请来了外国职业经理人。 当时的松江府工厂林立,轰鸣地机械声终日不绝于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其中一些人开始引进产自中美洲的陆地棉,他们将种子分发给当地的农户,请来专家指导种植,手段不亚于现代商人。 松江府一带的亚洲棉逐渐退出棉花市场,而来自中美洲的陆地棉在铁路到来后迅速的向北方地扩展。 也正是因为铁路的延伸,北方草原地羊毛在汽笛声中千里迢迢的来到松江府的工厂里。 亚洲市场的棉毛纺织品大势开始逆转,路途近上了许多的中国棉毛纺织品开始顺利的占据周边国家的市场。 也正是如此引来了中英两国矛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