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不是梁士诒为安慰袁世凯而言,其所言皆为事实,当年《纽约时报》把袁视为“改革家”李鸿章的最佳接替者,“袁当然不是大清改革运动之父,但他能让改革持续下去。”,而袁世凯的地方“新政”,无疑是整个清末新政中一个最典型的范例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命他提交改革方案,随后袁递上一份13000字的改革建议,分为储才9条、理财9条、练兵12条、交涉4条,主张学习外国、变更旧法,并提出具体的变法策略,比如理财9条,包括铸银钱、设银行、造纸币、振商务、修铁路、开矿藏、办邮政、造机器、饬厘税等。“储才”中的设立馆院,与维新变法所开办的京师大学堂相类似。
袁世凯虽然提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但并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实施。这一切直到十五年前,他一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积极推行地方新政,使直隶地区成为“新政权舆之地,各行省咸派员考察,藉为取法之资”。其推动创立官办、官督商办经济机构和新式经济社团,在他的支持下,天津成为整个华北的金融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大大促进了华北地区现代生产体系的形成。其又在直隶推行地方宪政运动,以日本官治、自治相结合为蓝本,可以说是他日中国实施宪政之先声。
而后来,在入枢后,袁世凯又想把地方宪政运动升级为中央立宪,更加艰难而充满风险,而这正是导致其以足疾为由开缺回籍的诱因之一,若没有袁世凯十余年如一日推动新政,即便是以李致远之能,其又岂能成今日之就?
“这么多年,事,是办了不了,但是大都费力不讨好,有很多人在骂我。”
话及此,袁世凯非常难得的的神情又显得沮丧起来。看着老幕主先是沮丧,随后却又是面无表情,如一段朽木似的呆痴之态,梁士诒却是为刚才这番直言后悔起来。
“大总统……”
“没什么!”
打起jing神说,袁世凯却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时人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欺我、笑我、量我,只显时人眼光之短浅,我袁项城,上不负国家,下不负黎民!”
一番自语之后,袁世凯那张病态的脸上却是浮现些许jing神来,似乎这时他又回复了那个不为外界所动的袁项城来。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梁士诒勉强安慰道。
他的话给袁世凯以鼓励,原本有些抑郁的心情开朗了许多,他看着梁士诒说道。
“时人不解我项城之心,他日世人必解项城之意。”
说到这,袁世凯却掰着指头说道。
“不过时人之中懂我之人,也就只有一个李致远啊……”
提到曾与李致远多次商谈国事之景,袁世凯脸上现出难得的一丝笑容,无论府院如何暗潮涌动,他李致远都是体会自己苦心的,虽说,他从未像梁士诒说的这么真白,可袁世凯却知道,李致远能看出来,他今日所做正像是当年自己接过中堂之手,以新政继以洋务一般。
“到底,还有一个人懂我之心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第188章 两人之未来之夜50第1
“嘟……”
咣铛、咣铛,伴着一声汽笛的拉响,一辆只有十四节车厢的列车驶离了的西直门站台,与常见的列车不同的是,这辆列车的机车头并没有煤烟喷吐的模样,只是在车顶处喷出些许燃烟,这是一辆内燃机车,是连云机车公司最新式的产品,不过目前并没有在国内普及。(无弹窗阅读)
不过在京城,很多人都知道这辆“不烧煤”的机车是属于国务院的,准确的来说是总理的专车,这是总理遇袭后国务院采购的专列,表面上看来,这列火车除去较为先进的大功率内燃机车之外,和普通的列车似乎没什么两样,可实际,这却是一辆装甲列车,除去内燃机车经过专门改装之外,每一节车厢都经过专门改进,以保障乘客的安全。
除去按照装甲列车的标准,在每一节车厢内部都加装15…25毫米厚度不等的装甲钢板之外,甚至在车厢的底部,还采用了抗爆设计,经过经心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爆炸试验方才得出的“V”型抗爆车厢,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车厢内乘客的安全,即便是150公斤炸药于车厢下方爆炸,依靠泄爆设计和车厢底部的抗爆、设计,车厢内的乘客至多不过是受伤,而且不见得是重伤。
即便是那看起来很普通的车窗,亦是采用厚达10厘米的防弹玻璃,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话,窗后还可以升起装甲钢板,再加上每节车厢均采用分置式的过滤式空调,使得车厢处于封闭状态,即便是遭遇毒气攻击,依靠过空调过滤,亦可使车厢内的乘客免受毒气侵害,可以说,在设计这列专用列车时,设计人员考虑了几乎每一种可能。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车厢乘客的安全。
同时,这列火车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设计,虽说众所周知,有两节车厢专门搭乘总理车队的用车。可还有一节车厢内却还装着三辆战车,如果在铁路上遭遇袭击,铁路被破坏的话,依靠随车特工再配合那三辆装甲战车,即便是一个步兵团,甚至一个步兵师,亦很难攻下这列装甲列车。对于这一切,外界自然无从得知。
不过,对于列车的乘客来说,他们却可以享受到这个时代最为安全的铁路交通。在车外两旁的花草树木建筑开始缓缓后退的时候,在一间装饰显得有些豪华的车厢内,一个蓄须的年青人望着车厢外的京城,眉头不时紧皱着,他站在那。一言不发的看着车外。
“去天津!”
想着自己此行的使命,李子诚的心下渭然一声长叹。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去天津?原本的,代袁世凯去天津虽说是在日程安排之中。可现在却是袁世凯突然下令让自己去天津,这会不会有什么变故呢?
特勤局那边并没有什么情报,但是虽说没有什么新的情报,众所周知的是,现在袁世凯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他的病情是否进一步恶化了?他把自己支出京城是为了什么?
为了政变?
或许,曾经担心过在为远征军送行的时候,袁家父子一个在京、一个在津,当儿子的于远征军把自己扣留,然后当爹的在京城发动政变。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或许现在袁世凯的病情不容乐观,可出于对他的了解,李子诚却深知,却是这种情况,他越不会这么做。
相比于很多历史人物。袁世凯或许是被误解最多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则为能臣,遇乱世则可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差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牌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他又是一个旧派的人物,对于衰弱已极的老大中国,他看到了重建权威的必然方向,却没有利用诸如“训政”、“专政”之名新招牌的觉悟,把自己的路走绝了。如果他没有称帝、如果他能够更具政治智慧、如果他能看清当时的局势,甚至如果他能多活十年……
很不幸,历史没有如果。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他在同盟会诸公的描绘下成了贪婪无比的窃国大盗,在人们眼中成了签订“二十一条”谋求称帝的卖国贼,在随后的百年之中的文学作品、乃至史学著作中成了出卖谭嗣同的小丑。尽管很多人说:“这些可以有!”,但事实上,任何稍了解历史的人都只能遗憾地说:“这些真没有!”。
而到了这个时代,即便是作为政敌,李子诚也不能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袁世凯所行所做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如果他当真是那种贪婪无比的窃国大盗,他又岂会支持自己?
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和他费十年之功于中国苦心打下的基础,恐怕自己也不可能在短短数年成就这一切,现在人们只看到“李国务的成就”,可有几人体谅袁氏的苦心,在心下感叹之余,李子诚的脑海中却又浮现出另一件事来。
在临出行之前,内务部保安总局和特勤局的双重报告中提到的,在过去两个月间,革命党通过抢劫银行、钱庄筹集经费,准备在南方某省起事的报告,李子诚的脸色还是随之一忧。
相比于袁世凯,或许,革命党才是“生死之敌”,与袁世凯之间的政争,还都控制在“彼此容忍”的范围内,袁世凯是一个沉迷于“权谋”之中的政敌,“权谋”也好“政谋”亦可,那都是在政治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可与袁氏不同的是革命党却是一群彻头彻尾的暴徒。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从来不假,或许,过去对于很多革命党人,李子诚心怀崇拜之情,但是现在,经过“民二叛乱”时差点没有抄了家的惨痛经历、“胶澳事变”时革命党人与外敌勾结的教训、以及革命党人对自己的刺杀,现在,对于革命党。李子诚早就没有了一丝好感,甚至与袁世凯不同,李子诚更认为革命党是中国“百年祸乱之源”。
亦因如此,在入主国务院之后。李子诚总会千方百计的打压革命党,与袁世凯的打压不同,他更多的是从根本上打压,在通过舆论暴光他们的卖国之行的同时,更是发动百万人大游行,抗议革命党人卖国,总之最根本一点就是——在名声上把其搞臭。对于一个政党和政治人物而言,最重要的是名声,里通外国、勾结外敌、出卖国家,这一桩桩罪名按下去,革命党翻身的机会很是渺茫,甚至就是在美国,自己亦通过一些渠道警告司徒美棠不得给予其支持,而且通过外交官同其抢夺华侨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会干什么?
铤而走险发动叛乱?
如果自己的是那位流氓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