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邵大喜,上前扶起太史慈道:“子义啊,吾得子义如得千军万马~”
魏延似乎也对太史慈十分青睐,说道:“主公,太史慈弓马娴熟,一对铁戟更是挡者披靡。而且对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也颇有自己的心得见解,主公如果加以重用,日后必为帐下大将~”
“文长所言有理。”寇邵笑道:“本侯正要整理吏治,让每个职位都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就其位。”
在安置好太史慈和他老母之后,寇邵又做了一些人事上的任命,擢升魏延为河内太守,镇守河内的管亥、陶升受其节制,寇邵此举是为了将河内郡做为进攻雒阳京畿的桥头堡。改迁公孙度为常山国相,以朱灵为副,为日后进入并州做准备。徐荣以平北中郎将职位录河间国相事,意在防备公孙瓒南下。以麴义为中山国相,与徐荣一起防御公孙瓒。使高顺屯黎阳,随时准备挺进中原。
“乱世啊~~我寇邵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了~你放马过来吧~”
第一章 关东诸侯讨董卓 举旗当
初平元年庚午,公元一九零年
天生性情匡怯的韩馥与色厉内荏的袁绍没有勇气用自己的脑袋来冀州冒险,韩馥与寇邵早在阳翟守城之时就结下了梁子,而袁绍也畏惧寇邵与董卓的关系不敢去渤海上任。于是韩馥回到了颍川郡,袁绍则回到了自己老家汝南。
而在邺城传旨的荀攸则假称染病,需要留在当地养病,不能马上返回雒阳,以此借故留在邺城。
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自任汝南太守的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与泰山王匡、颍川太守韩馥留阳翟,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后将军袁术大军汇聚到陈留,群雄兵马多则上万,少的也有几千。
辛亥,赦天下。
癸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鸩杀弘农王辩。
此刻,寇邵表明立场的时候到了。
邺城侯府内,文臣武将分列左右,各个神情严肃,侯府内的气氛压抑凝滞,似乎喘一口气都很吃力。
郭嘉首先开口道:“主公,如今关东诸侯悉数汇聚在陈留,声言讨董卓、振朝纲。大人为吕布女婿,吕布为董卓假子,如此关系,主公势必在董卓和关东间做一个选择~”说罢郭嘉双手拿出一道檄文,“此乃雒阳三公之臣联名的讨董檄文。”
寇邵接过檄文,大略看了一眼,随后随手一扬,将檄文丢入一旁的火盆中,“此乃东郡太守桥瑁伪作三公之名所写,不足为信。”
张辽出列道:“郭嘉大人说的极是,以主公与吕布和董卓的关系,受到牵连是肯定的。主公需要先发制人、未雨绸缪才是上策。”
荀彧笑着看了张辽一眼,“文远怎知主公没有做准备?魏延、公孙度、徐荣和麴义将军不都各自扼守要地去了吗?”说罢荀彧侃侃而谈道:“袁本初与袁公路乃是公卿子弟,生处京师,根本不习军旅之事;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虽然有德望,但是亦无将佐之才;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至于韩馥、王匡、张超之辈也非军旅之才,临锋决敌,非主公的敌手。况且关东诸将王爵不加,尊卑无序,互不统属,兵力虽多,但是如同一盘散沙。”
沮授一脸严肃的说道:“那么按照荀大人的意思,关东群雄必败?”
“很有可能,但是也未尽然。”荀彧说道:“关东承平日久,民不习战;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而董卓拥之以为爪牙,譬犹驱虎兕以赴犬羊,鼓烈风以扫枯叶,谁敢御之!”荀彧说道这里忽然话锋一转,“但是,董卓此人性情暴虐,喜怒无常,在雒阳很不得人心。无德安能得天下?关东联军已经进逼荥阳,董卓面对天下滔滔之势,也未必敢轻易出击、东出虎牢。所以,愚窃以为董卓不敢东击关东联军,关东联军也不敢西进。”
典韦急躁地大声说道:“荀大人,我们在说主公是该助董还是反董,董卓和关东诸侯谁敢打谁与这有何关系?”
戏志才开口说道:“大家稍安勿躁,大人不是早就已经表态了吗?”
“几时?”张辽一脸的茫然。
“文远兄,你以为主公派魏延去河内是何意?”
张辽恍然大悟道:“难道是以河内为跳板,进攻雒阳?”
“不错~一定是这样~”张郃也兴高采烈的说道:“河内与雒阳近在咫尺,况且魏延将军颇能用兵。只需一日,便可兵围雒阳。”
荀彧有些担忧地说道:“如今天下能兴复汉室的,只有主公。袁绍首倡义兵,已经夺取了先机,如果主公再在助董或者助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话,恐怕会冷人天下忠于汉室者之心。”荀彧内心是忠于汉室的,也就是后来他为什么反对曹操受封魏王的原因之一。
寇邵当然明白荀彧的心思,于是出言安抚道:“文若不要心急,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关东诸将王爵不加,尊卑无序,互不统属,兵力虽多,但是如同一盘散沙。难道你要本侯重蹈他们的覆辙吗?”
荀彧神色略微缓和,说道:“那主公的意思是~~”
“即使本侯要起兵讨伐董卓,也不会假袁绍之名。本侯想找一位德高望重的汉室宗亲,以他的名义起兵。”寇邵说道。
荀彧神色轻松了不少,“那主公打算推举哪位宗族来高举义旗呢?”
“幽州牧刘虞。”寇邵说道。
“原来是刘虞啊~”寇邵一说出刘虞的名字,堂下都是一片啧啧的赞美之声。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人。刘虞是光武帝的第九个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刘强这一支传到刘虞这已经是第六代了,刘虞虽然和袁氏兄弟、刘璋等人一样同属贵族子弟,却没有倚靠祖辈的庇荫,而是从基层做起,早年举孝廉,担任户曹吏之类的小官,他在任时“治身奉职”,十分勤勉。由于政绩显著,有很好的处理了幽州边境的民族问题、平定了张举、张纯的叛乱。在其后的岁月里,刘虞累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汉灵帝时又历升尚书令、光禄勋、宗正等要职,灵帝末年,以宗正复任幽州牧。董卓专权时期,董卓对刘虞也是极力拉拢,拜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初平元年,又代袁隗为太傅,但由于当时的交通等方面的原因,远在幽州的刘虞并没有接到这项任命。
刘虞为官清廉,“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身为最高职位的官员,衣食却是如此简陋,这种简朴的作风与当时东汉官僚穷奢极欲的腐朽作派截然不同,因此对幽州的社会风气的改变起了很大作用,史书记载说“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虽然说幽州的豪强跟着刘虞一起过“敝衣绳履,食无兼肉”的日子有些夸张,不过可见其在后汉末年具有很罕见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士人爱戴。
刘虞在任期间“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巿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重点发展农业、养蚕业,利用上谷郡与匈奴、扶余、鲜卑等民族进行边境贸易,开采渔阳郡丰富的盐、铁资源,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搞多种经营来脱贫致富。经过刘虞的管理,幽州成为当时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据说当时从青州、徐州过来定居的百姓竟有百万之众。从经济方面,我们说刘虞是个出色的内政高手一点也不过分,而他的建树绝不局限于此。
汉朝的外邦异族问题一直困扰了当权者几百年,一直没有解决好。东汉末年,战乱频生,这些外邦异族也乘机进行入侵。危害了政权的稳定。灵帝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投靠乌桓辽西部大人丘力居等人发动叛乱,并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桓元帅,抢劫青、徐、幽、冀四州,杀掠吏民,扩充地盘。面对复杂的形势,时任幽州牧的刘虞立即派遣使臣到丘力居处晓以厉害,成功瓦解了叛乱,避免发生民族之间的更大纠纷,并成功镇压了这场多民族参与的叛乱。在民族问题的处理方面,刘虞主张安抚,和平相处。他任内“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
第二章 刘虞心病需心药 寇邵许
寇邵打刘虞这面旗子,绝对是举得高、叫得响。且不说刘虞本人名声很好,而且就单就他汉室宗亲的身份来说,袁绍就比不过。要讨伐搅乱汉室朝廷的奸臣,谁比刘姓宗亲更加有资格?如果刘氏宗亲高举义旗,你做为世代食汉禄的臣子能不听从?不听?你不是说要讨伐奸臣,兴复汉室的吗?你放着汉室宗亲的义旗不加入,偏偏要自己独树一帜,那你就是居心叵测。
当然,意识到这点的还不只寇邵,后来袁绍和韩馥也想到过。袁绍等人当初在皇帝的废立问题上就与董卓有根本上的分歧,加上现在皇帝又在董卓手中,让他们感觉很不自在,于是在初平二年(191年)春,袁绍、韩馥等诸侯准备拥立既有皇室血统,又极有名望的刘虞为帝。但刘虞岂是数典忘祖的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自然遭到他的严词拒绝。当时跑去劝说刘虞称帝的前任乐浪太守张岐碰了一鼻子灰,被刘虞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暞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韩馥等人被拒绝后,仍然不死心,以为刘虞只是不愿意背负骂名,于是又请他录尚书事,其实也只是变相地架空身在长安的汉献帝的权力而已,作为大汉王朝的忠臣,刘虞心中想的只有尽心王室,重振朝纲,再次断然拒绝,甚至把派来的使者都给杀了,还威胁要逃到匈奴去。
所以,刘虞不是这么容易请的,要请刘虞加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