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此刻“拉杰拉杰”号正龟缩在印度西部的卡达姆巴海军基地之中,在印度东部印度海军并没有可以使用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这也许正是徐杰大校对即将开始的中印潜艇战仍保持着乐观预测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当然中国的情报部门并没有漏算俄罗斯政府租借给印度海军的2艘“阿库拉”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但是自俄…印联合的“方块A”战斗机中队在马六甲海峡上空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之后,莫斯科便已经意识到了即便再提供更多的新锐武器和精锐部队帮助印度作战,对实际战区的影响也将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只能刺激中国的军工系统更快的赶超俄罗斯的领域优势。所以莫斯科已经通过秘密的渠道向中国政府表示,俄罗斯军队在印度洋地区已经部署的任何武器都将不会再以任何形式直接参与中印之间的冲突。而2艘“阿库拉”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更在中国军方的卫星监控下离开印度东部的母港,莫斯科向中国表示,他们已经向印度索回了这2艘攻击型核潜艇。这并非是俄罗斯与印度政府之间双簧,只是莫斯科并不知道指挥潜艇的俄罗斯教官在离开军港之后没多久便被印度海军的水兵胁持,此刻这2艘“阿库拉”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已经在众多印度海军常规动力潜艇的掩护下,突入孟加拉湾的深海海域,向中国海军的“江苏”号航母战斗群逼近。
第一艘被中国海军发现进入孟加拉湾的深海海域的印度海军潜艇是“F”级常规潜艇—隶属于印度海军东部舰队第8潜艇中队的“维拉”号,以柴油为动力的俄制F级常规动力潜艇显然不适于执行此类长途奔袭的任务。在印度洋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这艘潜艇在白天的航渡速度以4节为均速的机动中,几乎是一场灾难。舱内温度高达摄氏50度,迫使艇员泡在齐颈深的水中降低体温。此类潜艇的电池缺乏冷却系统,更使充电变得非常困难。因此“维拉”号不得不经常上升水面,接收来自加尔各答的指示并对电池充电。
常规潜艇在水下巡航时艇上的柴油机因为缺乏空气,要完全依赖蓄电池提供动力。当蓄电池的电量耗尽后,潜艇就要上浮到水面或通气管深度用柴油机给蓄电池充电,否则潜艇就只能停在水里不能动弹了。而上浮对于潜艇的隐蔽性是非常不利的。潜艇充电时柴油机要发出很大的声响,很容易被敌方水声设备探测到。常规潜艇的充电时间动辄几个小时,长时间的充电作业很容易暴露,但是如果减少充电量又要频繁上浮多次充电。但是此刻为了维持前进的力量,更为印度海军的预定战略目标“维拉”号还是在这没有月色的孟加拉湾的水面之下上浮到通气管状态进行航行。
“看来印度人是认定我们的攻击手段够不到它,才如此张狂。”站在“上海”号航母舰桥之上马澜中校看着逐渐明显的印度海军的“维拉”号的信号,由于是在可见度不高的夜间,“维拉”号在用通气管状态下航行,航速可以10节左右。要知道第一艘被击沉的通气管状态航行的潜艇,发现它不是倚赖噪音、也不是通气管的尾迹,而是天气很好情况下通气管排出的烟。不过即便如此,柴油机开动时巨大的噪音仍然使这艘老旧的潜艇宛如是“敲着锣鼓在前进。”
不过“维拉”号敢于在这个时候以通气管航行状态前进,更是缘于其认定此刻自己正处于中国海军的防潜薄弱区,相对最大得威胁倒是来自航空反潜力量,而不是水面和水下反潜威胁。国际海军的通用规则是视300海里为敌严密前沿防潜区,在这个区域随时可以出现敌潜艇前沿部署,敌人水面舰艇上起飞的反潜战机可以进行严密监控的区域。不过此刻激烈的空战情况下,中国海军携带机载反潜搜索雷达和反潜声纳系统的俄制卡…28型和自行研制的直…9C型反潜直升机显然都无法起飞。
而中国海军水面舰艇所广泛配备的反潜火箭深弹和深水炸弹,都只能用于近距离对潜艇的匍匐或粘贴攻击。即便是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大量装备的“鱼…7”型反潜鱼雷,虽然采用了先进的OTTO动力,速度高达45节,声导融合了欧洲技术,已经比原型号有很大的提高。这种鱼雷装备90年代后建造的各型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但是此刻对于远在80公里距离上的“维拉”号也只能是鞭长莫及,因为这种鱼雷的理论射程也只在11公里以内。如果要有效的打击印度海军“维拉”号潜艇,那么中国海军只能出动在“江苏”号航母水面战斗群附近担任着警戒任务的093A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虽然无论是使用鱼雷还是潜射反潜导弹,对于093A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来说击沉“维拉”号潜艇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前提是093A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都将为了这次攻击而暴露自己的位置。这对于以隐蔽为第一要诀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都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印度海军来说,出动如此庞大的潜艇编队,要一举突破中国海军“江苏”号航母水面战斗群的反潜网便需要首先确认和发现中国海军093A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位置,否则这次在这次突袭的过程之中,隐藏于水下的中国虎鲨,随时有可能突然冲出将印度海军的狼群撕成碎片。
竟然注定在这场关乎印度未来命运的海战中要有人牺牲,那么与其让众多相对先进的新型潜艇以身犯险,那么不如让“维拉”号这个老兵来投石问路,毕竟用他的牺牲来换取中国海军的“江苏”号核动力航母或093A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都是值得,这样的投石问路对于印度海军来说虽然悲壮,但是至少可以说是有效的。
此刻在“维拉”号潜艇的舱内,所有的印度水兵们都在等待着,等待着那注定要降临的死神。他们相信自己将引出中国海军水下最后的屏障,帮助2艘“阿库拉”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成功的突入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禁区”完成一次真正的绝杀。但是他们错了,并不是错在他们是否注定会灭亡,而是错了结束他们生命的模式。他们将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反潜的最新利器—长缨。
现代潜艇对水面舰艇的最主要的威胁是反舰导弹。一旦确定了水面目标位置,潜艇部队能够从数十、甚至100至200千米外发动凶猛而致命的潜对舰导弹攻击,使原本担任反潜任务的水面舰艇顷刻变成被猎杀的目标。因此远距离的反潜作战手段对于水面舰艇至关重要。反潜直升机固然是远程反潜的主力,但是其滞空时间毕竟有限,更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起飞。因此,作为依托水面舰艇的远程反潜武器是必要的选择。
中国海军从70年代便开始研制远程反潜导弹,但是直到仿制美制MK…46鱼雷成功后,才真正有了实质进展。这种被称为“长缨…1”型的反潜导弹自诞生之初便一直被扑朔迷离的迷雾所笼罩,虽然国际上一直对这种中国海军迫切需要的武器充满了好奇和关心。但是中国军方却对于他们的种种盲人摸象般的推断和猜测,从未给予过正面的评论和证实。根据权威的《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这种导弹的战斗部是“鱼…7”型反潜鱼雷,空中弹道最大射程为25公里,水下弹道6公里。当然这些数据并不是《简氏防务周刊》的内部情报,而是来源于同类型的美俄第一代反潜导弹—RUR-5A“阿斯洛克”舰射型和SS-N-14“石英”舰载型的参考数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即便此刻中国海军真的使用这种最为远程的水面反潜手段都无法奈何“维拉”号。
此刻位于“江苏”号航母外侧防御圈的中国海军052C型“兰州”级多用途导弹驱逐舰“威海”号缓缓的放慢了自己航行速度,布置在舰艇中部的导弹发射架徐徐打开。随着一团刺眼的火光和雷鸣般震撼的咆哮,一枚6米多长的喷射着橘红色的尾焰,发向那么茫茫的夜空之中。早在2004年初,世界各国的军事情报人员便注意到在中国海军052C型“兰州”级多用途导弹驱逐舰上,装备了一种新型反舰导弹。它的圆形包装/发射筒与中国鹰击…8系列的方箱式发射器完全不同。根据权威人士的判断这是中国最新研制的鹰击…62反舰导弹。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在此刻孟加拉湾上根本没有敌方水面舰艇的情况下,“威海”号驱逐舰发射这枚反舰导弹又有什么用意。
就如一直以来的形成的惯例,由于两国之间历史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的情报部门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军工产品的较为准确的感知。早在西方各国对中国海军的“长缨…1”型反潜导弹还处于懵懂状态时,俄罗斯军方便透露中国海军的“长缨…1”型反潜导弹的弹径和长度与“鹰击83”反舰导弹相差不大,其发射包装筒能够安装在“鹰击83”发射箱类似的支架上。因此中国海军很可能采取鱼目混珠的形式,将“长缨…1”型反潜导弹装上“鹰击—83”型反舰导弹支架,而部分驱逐舰和护卫舰在一至两组反舰导弹发射筒位置上装填“长缨…1”型导弹发射筒。这样的作法将可以无声无息的使中国海军的舰艇获得应付全方位威胁的能力。这一推测很快得到了西方各国的重视,但是很快俄罗斯方面又自行矛盾“长缨…1”型反潜导弹是圆形发射筒,有别于反舰导弹的方形发射箱。这一自摆乌龙的行径立即被西方各国嗤之以鼻,认为俄罗斯人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连中国这种神秘导弹的外形都没搞清楚。
但是此刻的事实却不得不证明,俄罗斯人是正确。中国海军的“长缨…1”型反潜导弹诚如他们所说的采取的是与反舰导弹混装模式部署的。其改进型采用圆形发射筒不过为了与052C型“兰州”级多用途导弹驱逐舰上所装备的鹰击…62反舰导弹取得一致而已。但是俄罗斯人并不清楚的是“长缨…1”型反潜导弹所具有的优越的性能。这种导弹的最大特点是射程远达超过130千米,拥有2马赫以上的速度,制导系统先进,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