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南海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的力量-南海扬- 第4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炮来反导弹,也曾成了摆在中国国防科研者面前实实在在的技术难题。来袭核弹头速度太快,高度又太高,这就决定了大炮射出的拦截弹头,其飞行速度必须足够的快,而射高也必须足够的高。
    经过了使用85毫米口径滑膛炮上“炮射次口径拦截弹”的方案、“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等一系列试验之后,中国最终研制成了可以发射18公斤重的弹头,初速达到了1600米/秒,射高达到了74公里的14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中国的超级大炮梦想逐渐清晰起来。这个系列名为“先锋”号的超级大炮。其长长的身管下,是三个很有特色的支架——如此巨炮,身管的实际重量必然非常惊人;为了防止身管下垂,德国克虏伯往往是在牵拉上做文章,而中国人则使用了技术上似乎更容易实现的支撑方式。对于一门超级大炮来说,底盘固定、相对较低的初速、支撑式身管,从战术上说,并不能说是非常理想的;不过考虑到“先锋”只用于要地防空,敌方弹头必然是从天而降,这个方案确实也有其合理之处。
    但就在“先锋”系列火炮的发展初现端倪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弯路却阻碍了中国国防科研者的道路:炮弹弹丸一离开炮膛,就再没人能干涉它的行踪了。因此,对于需要不断修正截击弹道的超级大炮而言,配备无控火箭弹是极不合适的。而如果在炮弹上安装导引系统,整个炮弹也就变成了导弹——虽然还是炮射的。如此一来,大规模齐射的撒网式拦截变成了小规模的精确打击,其效果当然要好的多。
    从炮射火箭弹,改为炮射导弹。
    而又要求炮射导弹既有炮弹的高速度,又有导弹的高精度,无论高低拦截都能使用。这样的设想固然很好,但是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先锋”系列火炮却不得不面临两个无法逾越的难题—炮射导弹的尺寸和过载。特别是过载的问题,因为按超级大炮的参数计算,大概要承受5000到10000个G,而在一切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时,经过不懈努力,和从1000到5000个G的炮射试验,中国科研人员竟最终得出结论:一些部件经过加固后,可以耐受3000到5000个G的超高过载—而加固的办法说穿了并不神秘,就是用本身绝缘的石蜡或者环氧树脂灌封。
    但是尽管“先锋”系列的超级大炮的种种试验工作在十年文革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下仍在坚持的进行着,甚至一些成果直接应用到了中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换而言之,“神洲”系列载人航天飞行器的成功,其中也有“先锋”系列超级大炮工程的功劳。但是在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之中,这些“先锋”系列的超级大炮不得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暂停了研制。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保卫着共和国的天空。此刻当印度发射的携带有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试图展开攻击时,这些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巨炮又一次发出了咆哮。
    第五十八章:百密一疏
    随着火药的问世并用于军事领域之后,火炮便成为冷兵器时代演进至热兵器时代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人类工具之一。从早期发射实心球弹的滑膛前装炮开始,螺旋线膛、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这些新技术的伴随着人类将剧烈的爆炸物抛掷到远方同类头顶的愿望而不断发展。随着身管和口径不断的膨胀,最终人类终于在20世纪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怪物—巨型火炮。
    谈起20世纪的巨型火炮,在人们的记忆中曾留下过无数宏伟的身影,但无论是在一战伊始之初便轻松摧毁比利时门户—列日要塞的“巨炮之母”—假“大炮之王”阿尔夫莱德。克虏伯妻子之名的“大贝莎”,还是以史无前例的射程震撼塞纳河的“巴黎大炮”,甚至是纳粹德国无坚不摧的重炮—“多拉”,他们的体积和射程最终都不得不在加拿大籍天才科学家杰拉德。布尔博士疯狂的作品前面显得黯然失色。
    虽然有着各种千奇百怪的外型,但是人类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巨型火炮无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拥有超大口径可以发射超大威力的弹头,粉碎那些最坚固的堡垒;而另一种则具有超远射程,用于打击那些理论根本不可能够到的战略目标。可以说第一种巨型火炮不过是短兵相接中可有可无的重锤,毕竟再坚固的堡垒也存在从内部攻破的可能。而随着人类战争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敌境进行纵深打击的目标显得更为迫切。最终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列库林公司的工程师昆达根据战争的需要,提出了多节远程大炮计划。
    这是一种炮身长达150米,口径为150毫米的巨大管道,在使用时,需要将多节炮身组装在一起,顺着山坡布置成一定的仰角,最佳倾角为55度。炮身从下到上呈多节形状,每一节炮身的左右两侧都有一个火药室,许多节炮身连接在一起,像多节蜈蚣一样。在发射时,最下端的火药室先点火,使炮弹开始运动,随着炮弹快速地飞过各节的火药室,各节火药室也依次适时地点火,使炮弹不断地被加速。这样,可使83公斤的炮弹离开炮口的初速度达到1800
    米/秒,最大射程可达300公斤。从法国北部轰击伦敦也不在话下。按照昆达的预计该炮造成之后,每天能向伦敦发射600吨的炮弹。
    虽然这种最终在加莱地区进行布置的名为V-3的超级巨炮,根本不像一件兵器,更像一个高压泵。但却仍是吸引了盟军的注意。1944年7月6日,英国皇家空军派出兰彻斯特型轰炸机群,携带重达5.4吨的最新式超级炸弹摧毁V-3发射台的发射斜坑。
    虽然V-3型超级巨炮轰击伦敦的计划最终并未实现。但它的出现却意外的给了那些醉心于制造“超级大炮”的念头的武器专家们一个新的契机。不过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更大、更远,而是更高。作为弹道学方面的奇才,杰拉德。布尔博士一直深受德国这种超级大炮的影响。不过他的目标是将用现代化改造之后超级大炮将有效载荷发射入地球轨道。他射击计划的实施证明了炮射系统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
    在上世纪60年代,他试图发明一种可以将物体射进太空的大炮,美国陆军和加拿大军方对这个概念也同样很感兴趣,在他们的支持下,布尔博士很快研制成不同尺寸的超级大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巴巴多斯岛的试验基地用127毫米炮把弹头打上70公里的高空,然后用175毫米炮把弹头打上100公里的高空。最终在亚利桑纳将两根403毫米舰炮的炮管对接起来,把炮弹打上180公里的高空。1964年杰拉德。布尔博士最终设计过口径达1米,身管长达40米,足以将过吨重弹头射入底层地球轨道的超级火炮系统。
    但在导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美国陆军和加拿大军方很快对这个思路失去了兴趣。虽然在美国政府停止资助前,“高海拔研究计划”已用“巴巴多斯岛大炮”进行了一系列向太空中发射借助火箭推动的太空探测器的尝试。但是这些成就对于已经对超级大炮陷入痴迷状态的布尔博士来说还远远不够。失去了美国政府的资助之后,布尔博士开始转向常规火炮的研制来筹集继续自己研究的资金,设计出了划时代的155毫米45倍口径榴弹炮,采用加长的炮管和加大的药室,达到30公里以上的射程。在空中支援制胜论的影响下,美国陆军对布尔博士的设计依然不感兴趣。
    于是可怜的天才只得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化缘,最后在南非、奥地利、比利时和中国找到了知音,在布尔博士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这几个国家所研制的45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具有出色的弹道性能,弹头重量比北约标准155毫米弹差不多增加一倍,射程增加约50%。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期间甚至出现了美军的M198型155毫米榴弹炮射程和威力都远不及伊拉克陆军所装备的的南非G5型155毫米炮的尴尬。而布尔博士也受到美国政府“非法走私武器”的指控,并一度被关进了美国监狱。
    但是正如人类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先驱和怪才一样,布尔博士的心思依旧没有离开自己所钟情的超级大炮。甚至到了只要有人出资试验他的超级大炮,魔鬼的活他也干的危险状态。在伊拉克中部地区扎巴尔―哈姆莱扬山的山坡上,布尔博士受命为巴格达的独裁者—萨达姆建造一门,射程高达1000公里,炮弹重达600公斤,可以发射生化炮弹,甚至可以发射核炮弹,乃至发射和摧毁卫星的超级大炮—“巴比伦之子”。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布尔博士的这一行为最终将无可避免的触怒与伊拉克日渐敌对的美国和以色列。但是谁也无法预想到,悲剧会发生的如此之快。1990年3月22日傍晚,就在“巴比伦之子”计划即将完成之际,布尔博士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自己的住所门前遭到不明身份的枪手袭击。他的后背和脖子中被射入了5颗子弹,一些人怀疑刺客可能是来自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的特工。但人们却不无理由相信真正的幕后黑手很可能是美国人。而就在布尔博士遇刺后不久,他的最后计划——“巴比伦之子”也随着他的死而寿终正寝了。在海湾战争开始之初“沙漠风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士兵发现并彻底摧毁了布尔博士还未完成的“巴比伦之子”。
    布尔博士是不幸的,在世人的眼前他那些天才的构想似乎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大程度上“巴比伦之子”仅仅只是布尔博士众多大胆设想之中唯一被曝光的一个而已。虽然美国在海湾战争之后对这个夭折的项目极近妖魔化之能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布尔博士虽然痴迷于超级大炮,但还远没有到丧失理性的地步,作为一个科学家布尔博士当然清楚萨达姆统治之下的伊拉克虽然富有,但是在众多基础科学领域却很难达到他的要求。“巴比伦之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