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霸天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霸天机-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们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
    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景点
    前山
    建福宫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山门左侧。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天师洞
    天师洞: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庙——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壑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
    b'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后山
    青城后山位于青城山后,泰安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总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而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仓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极具神秘色彩,直至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泰安寺。景区全程20余里,新建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年还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宋代设味江镇,清代此地妯产的佳茶被列为贡茶。
    主要道教建筑
    ●建福宫
    ●老君阁
    ●园明宫
    ●上清宫
    ●天师洞
    后山的主要景点
    ●泰安古镇泰安寺即坐落于古镇中央。古镇里有很多饭店和旅店供游客歇脚。
    ●五龙沟古称蛮河沟,长约8公里,因传说古时有五条神龙隐藏于沟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绝佳的龙隐峡栈道,石笋岩,回音壁等。
    ●又一村位于五龙沟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陶渊明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户农家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是又一个爬山歇脚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园亦坐落于又一村。
    ●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金骊索道。
    ●白云寺
    ●飞泉沟
    ●百丈桥位于飞泉沟中游,用木板铺成曲桥,逆水而上,长约百余米。两岸老树龙钟,附生着草绿色的“木萝莎”如薄纱飘舞。
    ●翠映湖
    ●白云古寨
    四都江堰
    都江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珠。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字由来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