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醒狮- 第5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看,这是新辟的有12个病床的医院。改装后有效舱容扩大了不少,又有了强有力的空调系统,直升机可以送来伤员,医院就有用了。及时抢救伤员是现代战争的重要内容。这2个大的舱室预先装设了氧气装置、紫外线灯管、输液吊架,折叠式病床贴在墙上,这些陆战队员一登陆,很快就能消毒改装成病房,就可以接收直升机送来的伤员了。
    主持人:设计人员想得太周到了。
    章:以上都是单舰能力的提高,你看这是战术中心。这里不仅接收舰队司令部传来的指令,而且还要指挥一群登陆艇协同作战。现在可不是通过语音就能协同的了,通过数据链接收到上级分配的防空目标或是火力打击的目标,再分配给自身的武器系统或把目标数据传输到下级舰艇。把各舰艇的武器捆绑起来使用,力量就大了。
    主持人:那些小登陆艇也能起作用吗?。
    章:我们的中型登陆舰073II型、079型、玉海级都进行了此类改装,特别是2150吨级的琼沙级步兵运输舰及2艘该级改装的医疗船都设置了直升机起降平台,战斗力自然大幅度提升,它们都是两栖战的主力。我们再到最基层的小艇去看看。
    镜头转到了一艘067型登陆艇,只见一位前方记者由一名上尉陪同。
    记者:秦上尉,请您介绍一下这款登陆艇好吗?。
    秦:这款小艇是1962年推出的,上世纪末就大批退役了,早期建造的退役后想十万元卖给地方改装民船都没有人要,那是很惨的。是新技术让它得到了再生,这款登陆艇的排水量是135吨,可以装载46吨的物资和人员,装载量大、抢滩方便,早年深受海军好评,总共建造了近300艘呢。改装后你看,舱室内明亮、空气清醒,而且十分宁静。去掉复杂的燃油发动机系统后,只有电池和电动机,是真正的全电驱动,对于短航程的小登陆艇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功率强劲,装设了减摇装置后速度还提高了4节。有效舱容增加了,安装了集体三防的空调系统。底板强化后可以搭载一辆主战坦克呢。
    作为小艇当然无法装备强劲的武器系统,但是安装了艇体状态检测系统后,这2座双37的拦截效能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我们的小艇也有了数据链装置,可以协同防空了。
    镜头回到了072登陆舰。
    主持人:章教授这样的改装一定很化钱的吧,为什么不干脆造新的艇呢?。
    章:现代的两栖战都讲究垂直登陆,发展的方向是建造大型的多功能的两栖战舰。我军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前些时候你看到的广州号和福建号两栖舰航程远、运载量大,防卫力强,的确是两栖战的利器。只是在短程的航渡例如台湾海峡这样的环境,这些小艇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它们还有一个好处是分散,一枚反舰导弹也许可以使一艘大型两栖舰失效,但它最多也只能摧毁一艘小艇。
    电子产品的成本简直是飞速下降,我记得当年PC机刚出来时要2万元一台,我的月薪是300多元,我要不吃不喝5年半才能买一台。现在只要半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台性能不知道高多少的PC机了。雷达刚出来时要好几辆大卡车运载,施工好多天才能架起天线运作。现在的单兵雷达,一个人就能扛了跑,地上一支就能探测了。传感器、数据链、抗干扰数字通讯机、雷达、电脑都便宜得多了。关键是研制一套软件系统把它们串起来,协同运作,那才是耗时费力的事。据说登陆艇换电机,装空调、雷达、电脑、数据链等,所谓的硬件,只要80万元。可是研制成套的“铁骑”软件化了2亿元呢,摊在每艘艇上也比硬件多。
    你刚才问到火箭炮上舰的事,那位秦上尉也提到了“艇体状态检测系统”,我们到“铁箭”炮艇去看一下吧。
    主持人:什么,现在又起用那些小炮艇,难道又要小鬼当家啦!。
    章:噢,是啊,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在海上确实是炮艇、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之类的小鬼当家。不过你可不要看不起那些新型的“小鬼”哦!。
    镜头转到了4017号“铁箭”艇。
    前方记者:许上尉,这不是“红箭M”导弹护卫艇吗?。
    许:噢,你看到了那架微型舰载直升机了吧,“铁箭”炮艇用的是“红箭”的艇身。自卫武器也是双37近防炮。不过主要打击力量是那些大口径火箭炮。
    记者:那不是导弹发射箱吗?。
    许:外形倒是有点像。你知道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舰炮吗?。
    记者:现在不时兴巨舰大炮主义了,连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也只装备127毫米的舰炮,俄国的2万4千吨级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也只是130毫米舰炮,只是美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装备了406毫米舰炮。
    许:不过现在要加上我们的“铁箭”级了。火箭弹的战斗部是500公斤,比“依阿华”舰炮的860公斤小一些,但是最大射程有300多公里,比前者的80公里可远多了。那么为什么不装导弹呢?新型火箭弹尽管加了简易的制导装置,成本还只及同等威力的导弹的1/20。对付面目标的时候20枚要比1枚管用多了。你会说小艇的晃动大,火箭炮的精度就更差了。
    现代技术很大程度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铁箭”艇的四角加装了加速度和水平传感器,电脑就可以预知艇体回复到水平状态的一刻,此时发射火箭弹就基本消除了晃动的影响。而且集群协同指挥系统把8-10艘炮艇组成一个集群,统一指挥以加大火力密度。打击力度就相当可观。
    由于火箭炮的控制系统相对要简单得多,一艘“铁箭”的发射架可装12个发射箱。发射完后,把空箱扔到海上,再装填上12个发射箱。
    镜头又切回到登陆舰上。
    章:看你的眼睛瞪得那么大,“铁箭”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你留下个题目,以5艘铁箭的120枚火箭弹齐射一个“爱国者”导弹阵地,或者一艘宙斯盾舰,你有办法抵挡吗?。
    主持人:我…,算了吧。我们还是到那艘改装的新港级去看看吧。
    一架“海燕”微型直升机把他们送上了新港级改装的“金门”号坦克登陆舰。甲板和上层建筑都是崭新的,已经找不到被重创过的痕迹。
    主持人:原来台军吹嘘他们的2艘新港级坦克登陆舰是什么“逆登陆”的主力呢,现在好象只有一艘了。我们倒有2艘了。
    章:那边一艘是“马祖”号。新港级的舰首一改登陆舰平舰首的传统,所以最高速度达到22节,而且舰上空调系统强劲,乘员能保持体力,适合长距离两栖登陆战。只是美军现在强调垂直登陆的样式,这些坦克登陆舰就处理给别的国家了。我们的改装量也不小,改装了全电驱动,上层建筑全部扒掉换上了瓷钢制作的…。
    主持人:哇,那边一大片机帆船也是参加军演的吗?。
    章:是的,那是近千艘机帆渔船改装的武装运输船…。
    主持人:章教授…我们难道又要回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代了吗?这么土的帆船也能在现代化的两栖战中使用吗?这可是太危险了。
    章:百万雄师不是过了长江了吗。“土”的东西不一定就没有用,那么庞大的前苏联防空系统,据说美国人航天飞机部署在太空的5厘米直径的小金属球,前苏联的雷达都能找到。可是一架超轻型的小飞机居然悄然从西方飞到了莫斯科的红场降落。小飞机闯入美国白宫上空的新闻也时有所闻。雷达能探测到帆船吗?不启动柴油机的话,红外成像仪也发现不了他们。而且数量有时也能起很大的作用。我国渔业生产转向各型钢制渔轮后,封存的机帆船据说有几万艘,就算是二万艘吧,那么他们能运送多少人员和物资装备呢…。
    主持人:可是它们太容易被炮弹和导弹击中摧毁了,也斗不过现代舰艇啊。
    章:它们并非单打独斗,在敌军的舰艇被压制、我军掌握相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它们的数量就发挥作用了。我们不会让敌军的炮群随心所欲地攻击登陆群,火炮要命中在高速运动的机帆船并非那么容易。至于导弹,它又凭什么来追踪帆船呢?即使命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请前方的记者带我们去看一下吧。
    镜头转到了一艘机帆船上,一位上尉与前方记者站在甲板上。今天的风浪也不小,上尉是稳如泰山,记者就得抓住东西才能站住。
    记者:今天的风浪真大,李上尉,你们能跟上前面的舰艇吗?。
    李:今天的风浪不算大,现在我们正在抢风行驶,速度比较慢些,不过我们启动了电力推进器,肯定能跟上。
    记者:哦,是电动机,怪不得几乎感受不到振动呢。这么一来红外特征也没有了。只是此类木船怎么经受得起炮弹和导弹的轰击呢,一炮就能把它打沉了,导弹的话就…。
    李:美制的155毫米榴弹炮和203毫米榴弹炮的最大射程是30公里左右,如果它们摆在岸边射击,等我们进入火炮射程后大致一个小时就能登陆了。它们要命中运动目标是很困难的。导弹的射程要远得多,可是它们凭什么来追踪我们呢,如果以电视寻的器,我们也可以烟幕弹来反制。再说了台湾有那么多导弹来对付我们吗?一般在反舰时炮弹和导弹的战斗部都是半穿甲的,那么击中我们时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可以看一段录象。
    慢镜头一,一枚炮弹击中了一艘帆船的甲板,如入无人之境,接连穿透甲板和右舷,直到进入海水才爆炸。看来木板的阻力还不足以引爆半穿甲弹。
    慢镜头二,一枚巨大的导弹从空中疾驶而来,也是穿透甲板和船舷落入水中才爆炸,冲起的水柱破坏了木船,木船碎成了几块飘浮在海上。
    李:如果炮弹或导弹硬碰硬是在船上爆炸,那就不堪设想了。那艘船解体了为什么不下沉呢?我们下船看看。你看这些是粘在船板上的阻燃泡沫塑料,能产生很大浮力。这些是压舱物和电动螺旋桨的机座,四周是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