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沙泪-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点了排里的人数后,伊格尔把阵亡和负伤人数报告给了不远处的连长——后者是刚刚在发起冲锋时先带领着士兵们坐小艇渡河的头一批军官之一。连长抹着脸上的汗水,向几个排长说:
  “等坦克营过来之后,我们就得跟上。还是老样子,穿插掩护、协同作战。如果发现敌军在前方埋下反坦克陷阱或是障碍地带,那么我们就得上去处理掉!”
  他属下的几个军官都答应着,伊格尔发现其中有两名排长没有出现,而是由他们排里的军士长前来报告。他知道,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或死或伤,不能再作战了。想起刚才自己曾经离敌人的子弹和炮弹如此之近,一场激战下来却毫发无伤,伊格尔在庆幸的同时也不禁流下冷汗。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幸运是否能一直延续下去。
第八章 将刀子架在伊万的喉咙上(3)
  回到排里弟兄们之中,伊格尔拿下钢盔,想清理一下因为爆炸和卧倒时跑进里面去的泥土。一拿下来,他才发现,自己那个灰色的钢盔上,多出了两道弹痕。一道在上方,是子弹擦着头顶过去的痕迹;而另一道则把钢盔下方边缘打出一个缺口。伊格尔看着这个救了自己一命的钢盔,心想:如果这两颗子弹一个往下一点,一个往上一点,那么现在自己的脑袋上肯定会多出两个窟窿。有些事情,永远是你当时不会有感觉,可在事后却是心有余悸,战场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简直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碰上这种情况。他们一边庆幸着自己此次逃过一劫,而另一方面也更加警惕起来,提醒自己在下次作战的同时不要掉以轻心——虽说在战场上是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的,不过小心总比冒失要强些。
  由于桥梁已经架起来,所以众多装甲车辆顺利通过了铁廖辛科河,又再度朝路德尼亚南部的腹地进发。艾吉把自己那个看起来边缘有些坑坑洼洼的钢盔戴上——他那顶钢盔也有着跟伊格尔一样的情况——向朋友说:
  “他们坐在里面,我们就得用腿跟上。但愿下次别又碰到一条河,而且又被敌人困在河对面!”
  “准尉,那样的话正好让他们的坦克多喝水,从水底下钻过去,吓死那些伊万佬!”
  欣克尔休息了一会儿,脸色和缓过来,跟艾吉开起玩笑。他们其实也是在最近的战斗中,才见识到水陆两用坦克的威力。对于这些能在地上奔驰、在水底横行的钢铁怪物,他们既畏惧又觉得好笑。在他们看来,虽然水陆两用坦克威力不小,不过刚才那种战斗,如果没有他们的火力支援,坦克想过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临出发之前,艾吉想起了什么,问伊格尔:
  “我们走了,那么后头由谁来巩固防线?”
  “第5军的人,其中大部分由我们的盟**队组成。”
  艾吉一听,就摇摇头。在奥登尼亚军队之中,没有谁看得出那些所谓的友军们。
  “就凭他们?哎,这下我得自求多福了。那些洛斯尼亚人、翁波里尼亚人、布隆尼亚人,他们如果会打仗,我的名字就倒过来写!”
  “谁说不是呢,”伊格尔皱了皱眉头。“据说在第5军中还有刚刚从乌拉瓦尼亚独立出来的特兰西瓦尼亚军,他们的摄政王应我国的要求,也派出军队来协助作战。每次一想到这些人在我们后面,都觉得没法安心。”
  特兰西瓦尼亚,原本并不是米德加尔德大陆上的国家。这个名称,是来自于乌拉瓦尼亚联合王国的一块较大属地。当三年前奥登尼亚军队横扫整个大陆之际,这个联合王国当然也很快败下阵来,成为奥军的手下败将。而为了瓦解这个面积颇大的联合王国,也同时为了达到羞辱其王室的目的,奥登尼亚宣布承认特兰西瓦尼亚为独立国家,支持其组建国家。于是,这片属地在奥登尼亚人的扶持下,开始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国家,正式脱离乌拉瓦尼亚。如今,为了报答奥登尼亚的知遇之恩,特兰西瓦尼亚当然也派来了自己的部队,前来协助奥军。这支部队的人数还不算少,当时还曾经被奥登尼亚无所不能的宣传部宣传为友国对他们的鼎力支持和绝对信赖。不过大后方的看法永远与前线的看法有着一定的差距,现在在奥军官兵们看来,这些友军都不中用,只能靠自己。
  他们再度出发了,沿着铁廖辛科河,一路向东南而去。在奥军面前,是层层叠叠的防守阵线,路军虽然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逊于敌人,但他们并不打算就此放弃,而是要死守自己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同时这也是为了减轻科斯佳洛夫方面的围城压力。
  虽然有着如此的爱国心和决心,但路军的防线在一日日后退也是铁一般的事实。在同年七月下旬,防御带内已经被奥军前进了约有四十公里,离他们要进攻的目标越来越近。而防御带内的路军人数逐渐减少,不得不依靠后方的人员补充。乌拉尔河离奥登尼亚人的长统靴已经不远了,奥登尼亚军人的脚何时踏上这条被路德尼亚人称为“女神乳汁河”的河流,看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7月26日,路军北面防御带的最后目标鲍里斯诺夫告急,该城外围,已经聚集了奥军第1装甲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南第九装甲集团军也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在上游侧翼对路军一路穷追猛打。防御带内的路军阵地,已经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落入了奥登尼亚方面的手里。虽然获胜在望,但路军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做法也收到了成效。他们的最高指挥层利用此防御带换来的时间,将更多的部队运往科斯佳洛夫,以求保卫该城。奥军南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保罗·瓦尔斯特了解敌军的意图,可现在也只能咬牙顶上,先拿下这里再算。
  7月的最后一天,科斯佳洛夫北面最后一座城市鲍里斯诺夫被奥军攻破,防御带宣布失守。但由于路军进行了紧急撤退,再加上奥军两翼一时没法马上合围,令本来在包围圈内的约十万名路军官兵得以逃出生天,往南面逃去。此时,奥军的先锋部队,离科斯佳洛夫仅六十公里。南第九装甲集团军也传来喜讯,他们已经将乌拉尔河上游驻守的路军装甲部队消灭,只剩余少量人员逃往乌拉尔河对面。至此,奥登尼亚南第一集团军就可以真正展开对眼前那座大城市的包围了。在这个时候,路德尼亚原本驻守于科斯佳洛夫北面防御带的所有集团军,都不得不撤回到科斯佳洛夫南岸,准备在那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而为了令当地守军鼓起斗志、坚守这座曾被伊万斯基亲自命名的大城市,那个路德尼亚革命党的领袖于七月下旬发来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即使如此,路军的防线依然节节后退。八月初,离鲍里斯诺夫仅被占领后第三天,路军第15集团军新组建的防线被攻破,而在该集团军后方,则是科斯佳洛夫城外的公路路段。为了防守这一重要方向,路军组织起东北方面军,前往支援。虽然也有过数次反扑,但所取得的成效令人无法满意,并且被奥军左翼的先头部队成功抵御住。因此,在八月上旬,路军第15集团军及其后赶来的东北方面军被迫后撤,退守至科斯佳洛夫外围城廓地带。
第八章 将刀子架在伊万的喉咙上(4)
  在全面突破了路德尼亚方面全力构建起的防御地带后,奥登尼亚军士气大振。在八月中旬,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南方集团军收到了来自大后方最高统帅部的重新布署:集结二十万大军、2000门火炮及迫击炮、近700辆坦克、以及1000架飞机,以保罗·瓦尔斯特指挥的南第一集团军主力以及南第九装甲集团军的主力,从西面和西北面,向科斯佳洛夫发起钳形攻势。为了这一天,奥登尼亚的决策指挥层不知盼望了多长的时间,如今终于是将这一纸命令实行的时候了!
  在同年八月中下旬,亦即是最高统帅部下达总攻命令后仅过了数十小时,来自南方集团军第五航空团的飞机频繁出动,对科斯佳洛夫进行铺天盖地的轰炸。日间轰炸频繁自然不用说,甚至是在夜间,奥军出动战机架次也达到了超过2000架次。每一次出击,都意味着科斯佳洛夫城内外将遭受到火焰与爆炸的包围。科斯佳洛夫城内上百万的居民,只能扔下自己的家园,逃往敌人的魔爪暂时不能覆盖的乌拉尔河南岸。于是在乌拉尔河沿科斯佳洛夫城那一段河面,出现了近百年来都不曾有过的景象:密密麻麻如同蚂蚁一样的人群,携儿带女、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艰难地挤向河岸旁的临时码头——因为原来兴建的码头已经被炸得粉身碎骨了。人群中除了少数那些在旁指挥呼叫的军人外,绝大部分,是无辜的老百姓们。他们个个面带愁容,看紧自己的家人行李外,还要看紧小型轮船何时靠站。只要有一艘船靠过来,他们就争先恐后地涌过去,希望自己与家人能够搭船到南岸去。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得以逃离如今那个已成火焰地狱一般的科斯佳洛夫北岸城区,因为要到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的南岸,必须要有军方签署的通行证。而这种通行证十分少有,往往是有着军职的人员才能获得,连军属也未必能有一张通行证。也就是说,那些怀抱着希望来到码头的科斯佳洛夫居民,不得不再次面对失望——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能过河,也不可以过河。如今为了抵抗日益临近城外的敌人,路军必须将这一河面上的运输路线作为确保军队人员和物资补充的地点,自然就顾不上那些居民了。为此,路德尼亚军负责进行科斯佳洛夫保卫战的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扬格科夫上将还曾对他的参谋人员如此说道: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与城市,但一想到那些在敌人轰炸下的居民区跟住在那里的人们,我就觉得自己有罪!”
  如今的路德尼亚,为了确保科斯佳洛夫不失守,已经将一切资源用上,自然就更加顾不得那些平民了。有些居民见离开无望,只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