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耐药菌株的泛滥就是因为抗生素的使用。因为,耐药菌株的身体结构肯定
比一般菌株复杂,所以它们在病菌中是劣势群体,本来不会泛滥的,但因为抗生
素环境抑制了普通菌株,才使它们变弱为强。看来,我胡思冥想得来的观点与这
些专家们是一致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是进化论的当然结论,而温和病毒可以
抑制凶猛病毒却没有根据。】【方舟子按:其实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寄生着温和或
无毒性的病毒,例如腺相关病毒,无需另外来“放毒”。“凶猛”病毒并没有因
此被抑制。】
当然,即使我的想法是正确的,也不会马上被接受。因为这种低毒****毒必须保
持一定的毒性才能起作用,但这势必造成部份人的不幸。疾病中的死亡人们从心
理上可以接受,可是,如果在免疫接种时死个十个八个人,那还不翻了天!这种
过于安全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桎梏。其实,即使最温和的感
冒病毒每年也造成多少人的死亡!所以,这种方法要想被接受只能有待时日了,
目前它只能是科幻作家的胡言乱语。【根本的问题在于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自然界就是这样复杂,它是一张无处不在的天网,你牵动任何一个网眼,都会在
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振荡。而今天的医学却是孤立主义者,打的是针对某种病原
体的不连续的战役。人类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应该把眼界放宽一些了。【其实
别人的眼界并不狭窄,所以很容易知道哪些想法没有价值。】
刚才说过,世界是多层面的。我的这些观点不会对今天的非典防治有任何作用,
那还得靠医学专家们努力。他们的职责就是把病毒赶尽杀绝,这样做对他们而言
是对的;但是,同样需要有人站在另一个层面去思考,以更广阔的视野为明天的
医学勾勒出大致轮廓。没有对这个大势的把握,医学就会迷失方向。【别人都是
迷途羔羊,偏偏自己高瞻远瞩,这样的心态在社会上不仅不“缺少”,反而是太
多了。】这些思考,说它是潜科学也好,是胡说八道也好,反正它是社会不可缺
v
少的。【方舟子按:当然,如果少了这种妄人、小丑,社会的确要少不少乐趣。】
中国人太实用,这种比较迂阔的哲理思考比西方人差远了。
首发《新语丝》
外篇 智能机器人会给人类带来什
智能机器人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作者:赵南元
问:
人就是一台机器,有的人早就认同这一观点了。你是否也这样看?
答:
说“什么是什么”算是一种分类,分类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所以把人归入哪一类都不能算错误,关键是这样分类给我们的认识带来什么好处。
例如有人认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样说实际上是指出了人性的两
个方面:与遗传有关的先天的生物性(野兽)和与遗传无关后天习得的文化性
(天使)。这种分类对于研究人性指出了一个方向。“人是机器”也是一种分类,
把人分到“机器”这一类,也是指出了一种研究方向。就是说尽管人的心灵非常
复杂,但仍然可以像机器一样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将其分解为若干
更简单部分,用这些部分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脑作为整体系统的“运行机制”。
问:
我觉得这个“研究方向”未必行得通。综合起来看,人与机器的差别是巨大
的。机器缺少情感,没有思维但复制和制造容易,兼容性强;而人有情感和思维,
而且又极其排他(无论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私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免疫排异),这
一切又使得人们认为人和机器在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前者有血肉情感和灵魂,
而后者没有血肉情感和灵魂。
答:
这个看法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也符合目前的现实。现在的机器都没有“灵
魂”,但如果我们把“灵魂”理解为“自我意识”,那么将来的机器完全可能具
有自我意识或“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认为“灵魂”是一种除了人以外不可能有
的神秘存在,那么机器就不会有“灵魂”。但是这种想法使我们想起历史上的
“活力论”,过去人们认为生物具有一种“活力”,与非生命的“无机物”有
“本质”的不同,后来人们认识到有机物与无机物遵循完全相同的化学原理,人
工合成了“有机物”,“活力论”也就破产了。20世纪40年代,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开辟了全新的天地。其中最大的突破就在于,
在物质、能量之外,提出了“信息”这一重要概念。信息依存于物质的形态,信
息处理需要能量,但信息又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计算机无论采用什么材料或物理
原理来实现,继电器、电子管、晶体管、光元件、神经元,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
是完全等效的。或者说,一台计算机无论用硅片来做,还是用神经元来做,从信
息处理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把“情感和灵魂”看成是信息处理机制,
就完全可以脱离“血肉”,存在于硅片上。当这一设想成为现实,“灵魂论”也
将像“活力论”一样破产。
问:
看来持乐观态度的还不少,据说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机器人已经是IT技术的
时尚和方向。人们希望这种机器人有人的情感和思维,有与人相同的智慧甚至超
过人。如今IT技术的许多成果和产品已经证明机器人正在具有人的情感、思维和
智慧,甚至超过人。因此既可以叫机器人智能化,也可以叫人性化,美国人还称
为精神机器人。你怎么看待这些说法?
答:
如果把人的情感、思维和智慧看作信息处理机制,那么计算机在这些方面超
过人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说机器人正在具有人的情
感、思维和智慧就有些言过其实。问题主要出在对“感情”、“思维”、“智慧”
缺乏一致的定义。例如,有些机器人已经可以识别人的表情,喜怒哀乐,也可以
相应的做出一些表情。这些研究当然有意义,也有实用价值,但是还很难说这样
的机器具有“人的情感”,因为这台机器“自己”并没有“情感”。“思维”、
“智慧”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小孩会做复杂的算术,我们觉得他在“思维”,很
有“智慧”,但是一台计算机即使会解复杂的代数方程或偏微分方程,我们也不
认为它有多大的“思维”和“智慧”。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是一大新闻,但是在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并不算重大突破。目前机器与人的最大的差距在于,计算机还
不具有人那样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已经有不少人
认识到,“学习”算法在数学上就是一个“优化”算法,但为了让计算机自己学
习,它必须知道什么是“优”。或者说,计算机不只知道“怎样做”,还需要知
道“应该做什么”,否则是谈不上什么“智慧”的。这种“优、劣”、“好、
坏”、“善、恶”被意识所感知,才是所谓的“情感”,意识在学习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在真正意义上关于情感和意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研制“具有人的
情感、思维和智慧”的机器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不过一旦机器能够用人脑的原
理和机制进行思维,超过人就不难了,毕竟和神经元相比,电子器件的速度要快
好几个数量级(千百万倍)。假如两个人的思想方法完全一样,只是甲想任何问
题都比乙快一倍,在旁观者看来,会觉得甲比乙更“聪明”,尽管乙不知道的甲
也照样不知道。
问:
现在在技术上已经可以把硅芯片埋入人脑,尝试治疗某些疾病。将来是否可
能在视、听神经中埋入芯片,记录人一生的见闻乃至思想,就可以在此人死后使
其在机器人中复生?
答:
仅仅纪录人的所见所闻不足以推测其思想,因为有相同经历的人未必有相同
的思想。纪录计算机的“思想”比较容易,只要纪录“总线”上的信息,再知道
CPU的规格,计算机“想”什么就全都清楚了。遗憾的是人脑中没有这样一条
“总线”,人的思想是分散在几万亿个神经元突触中的,探测起来极为困难。所
以记录思想的设想虽然在原理上是可能的,但技术上目前还没有找到突破口。
问:
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计算机的禀性与人性已达到高度的一致,在它与人对弈
屡次失败后,或人的指令惹怒了它使它恼羞成怒时,它会把对手、把指令它的人
杀死。这样的报道已屡屡出现,是否真实还有待验证。但也可以说明,计算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