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
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的人,各种蠢事仿佛烤在火上,渐渐熔化。
——(法)雨果
一;在每天阅读好书的……(主题、形式、情节、作者等全面评论)
6、作者:没人否认其为科幻小说大师的阿西莫夫,创造小说世界时喜欢创造新名词,
1、主题:悲观的题献与引名言,加一二部中令人忿怒的名利、生存自私之争,最后却带出第三部圆满喜剧结尾,意料中的圈只变成意料外的点,突兀,但仍有一种现实告诫意义。
2、形式:有趣的人物切换叙事,自信而新颖的名说式倒叙、插叙,可惜不少部分似太牵强,还有双关语很漂亮。
3、情节:一环紧扣一环,意料之中进行又突到意料之外结束,仔细阅读能享受极大乐趣,不过有时思维跳跃性过快,有点跟不上。
6、如基地系列中的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及心理历史学,最著名的当属机器人系列中的阿西莫夫三定律,
4、细节:故事细节详细到无以复加程度,科技细节与生活细节也比较全面而逼真,显得有些地方给予我们想象空间太小。
5、背景环境:比较清晰的平行宇宙,详细逼真的月球生活环境,加上几十年后(相对作者一百几十年了)的地球环境构成庞大而又不至于惊讶的故事背景,就平行宇宙还不够真实。
6、这部小说也有,我认为平行宇宙、电子通道、三位一体是他首创。
7、译者:不能忽略的因素,不查足够资料是不能翻译出这篇小说的。
8、人物:每人几乎都个性鲜明,尤其是平行宇宙生物刻画有趣,展示作者超强想象力,当然另宇人(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人”)生存方式、背景可以放至外星人,而另宇人思维方式太多象美国人,局限在所难免(以下详书)。
9、技术:大部分是能自圆其说的构想,不少在文中通俗易懂地指出,也有含糊带过,总的来说只有平行宇宙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显得不太可能成立(以下详书)。
10、语言:对由西方翻译来的科幻小说语言一般不能苛求,翻译变味是其次,主要是思维、文化底蕴、各种习惯不同,但这篇小说略带幽默、非常严谨、不乏文采的语言也应该能安抚不少中国读者。
二,……影响下的人,……(评人物)
拉蒙特(1):执着而又急躁的第一部主角,坚信真理不畏权威,可惜人微言轻,未能取得突破,尽管最终获得极大名誉,主要功劳却他属。
伊斯特伍德(1):早已出现却无人知晓的第二部主角,是个被宿命决定而违初衷的悲情人物。
狄尼森(1):时势、运气加上自己的努力完成圆满突破,是个略胆小但强毅力的平常式人物,做人习惯甚好,这些特质带来所有好人缘、好运气。
拉蒙特(2)哈兰姆:主角接触的第一个权威人物,靠固执及勇气、想象力带给自己荣耀,有点像哥伦布的成名,可惜思想固化像牛顿晚年,注定垮台。
伊斯特伍德(2)杜阿:个性鲜明而又善于思考的情者,求知欲强,特立独行,善良一切使她几乎成为一个“完人”,可惜终究只是主角的一部分。
狄尼森(2)茜里妮:主角认识的第一个月球人,也是而后的伴侣,足够独立,加上直觉特异功能,让她成为非常明晰的一个角色,似乎作者描写女权主义者代表之二(杜阿之一)。
拉蒙特(3)布罗诺斯基:合作者也是主角朋友,是块搞科研的料,可惜成果很小。
伊斯特伍德(3)奥登:理性的左伴,宽容与理解并存,求知欲与独立思考共增,最终促成最佳合体。
狄尼森(3)内维尔:固执而自私的物理学家,良好的专业修养却只是想完成自私的个人愿望,疯狂科学家似的代表。
拉蒙特(4)陈:固执、傲慢、自大的混合型政治家,贪恋永生却目光短浅。
伊斯特伍德(4)崔特:负责但头脑简单,胆大却行为鲁莽,还是个急性子,目标单一的他生活比较惬意。
狄尼森(4)哥特斯坦:热心而又有社会责任感的政治家,也很精明。
阿西莫夫(5):在描写人物方面,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科幻小说作者还大不如他,单这篇小说就反映几乎所有写出的人,上述外还有圆滑的巴特参议员、慈祥的罗斯腾和目光远大的蒙特兹等。
三,……各种蠢事仿佛烤在火上,渐渐熔化。(评技术内核)
1、平行宇宙:时至今日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仅看过这次的详细描写,可惜无真正技术阐述,还是不明所以。
2、另宇人: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在如此弱的引力环境下(见书),如此构造的生物,他们的思维、行动及发明都是有问题的。
3、钚…186与钨…186:众所周知,一般稳定的钚…239,稳定钨…184,原子量相差55,序数相差20,这样电子数可以相差20合文,严谨点总会感觉数量有些出入。
4、平行宇宙的聚变:反复讲到另宇恒星小,恰合聚变条件,即距离十分接近,高中知识令人舒服。
5、面:文章中涉及不少知识,大部分是基础化学和物理,原子物理学和放射化学也很粗浅,还有力学等,有利于普及知识。
6、电子通道:文中主要概念,也恰是一讲到就跳不少的东东,虽然概念由来,两头具体情况都明了(原文有),可惜具体原理、运行过程哪怕到牵涉介子仪、核力场、溢出的最后也没弄清。
7、月亮生活:总的来说比《严厉的月亮》描述还清楚,不过并没多重(尤其在月球)的氩气作什么气垫,表怀疑。
8、科技知识超过阿西莫夫的中国人不少,其中写小说也超过太少;写小说超过阿西莫夫的很多,其中科技知识超过的很少,?至于科技、小说和幻想完美结合的还没有超过阿西莫夫的中国作者,希望不久后会出现,更希望《科幻世界》杂志社能多推出几篇阿西莫夫的长篇小说。
各位,本人水平有限,科技知识更有限,请指正,完毕!
外篇 呼唤中国科幻
在美国,有400多所大学开设有科幻课。老师给新学年新学生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没有幻想的民族,会有热情、希望和生机吗?
比尔&;#183;盖茨就是从这样的一所大学里毕业的。是科学和幻想造就了一代巨人比尔&;#183;盖茨,而这位电脑奇才和超级科幻迷说,下一位世界首富将诞生在基因工程中。
当神奇的基因、克隆、纳米一齐向我们联手走来,展示给我们一个就要到来的神奇的世纪。甚至连电子政府、电子海关都已在筹建中,你会不会因为完全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而感到惊慌失措?感到生存危机?
新世纪,与落败寂寥、每况愈下的纯文学相反,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却以坚实的步伐,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进入了自己的雨季。检阅中国科幻,我们可以快乐地说:神奇的中国科幻越加神奇。审视中国的纯文学和科幻小说的状况,或许从中能悟出些什么。
我悲哀地想送给
麦当娜们一块白手绢
2000年,中国的纯文学成了一个醉鬼,一个流落在街头不知家在何处的流浪汉。惶惶不可终日的纯文学作家们,真的不知路在何方。
有天夜晚,我到街上散步,随手在街边小摊上翻了翻新上市的畅销小说,离开书摊后我的感觉是:作为纯文学作家,我的路算是走到头了。如果纯文学的市场真的下贱****如此,我宁可改行,卖豆腐卖红苕都行!挣点干净钱。虽说辛苦可心里踏实,夜里睡得实在,不做噩梦。也许走进新华书店,我的心境会好些,可买本当今最走红的另类美女作家,畅销风靡一时的作品,这宝贝那宝贝、这门那门的,回家拜读拜读,让我的心境坏得想自杀。她们把看家的本事都拿出来了,把最后的那点玩意儿都抖出来了,我想问一声: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还过不过了?
这让我悲哀地想送给这些麦当娜们一块白手绢。
中国的纯文学还有希望,比如2000年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位列榜首的是口碑很好、众望所归的山西作家张平的《抉择》。另一位获奖的作家便是《科幻世界》的主编——藏族作家阿来。
想起中国科幻,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我真想大声地说:
您好,中国科幻!
连我都没想到,新世纪新千年我接到的第一个祝贺新年的电话,是从成都打来的,我惊奇地听到清晨的第一声问候,是一个清脆而快乐的女声。
她喜不自禁地对我叫:魏雅华,给您报告一个喜讯,我们的《科幻世界》今年的征订数上来了,你猜,有多少?不等我回答,她已叫出来了:43万!
打电话的人是《科幻世界》的社长杨潇。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个神奇、坚强、骨骼清丽的女侠。称她为“女侠”,我是好不容易才筛选出这么个词来的。连我自己都失笑了,真的很传神。当你看看《科幻世界》这些年的苦难经历,你就会明白,如果不是女侠,能像《古墓丽影》一样苦熬苦撑到今天,拳打脚踢,上天下海,闯过一关又一关吗?
中国科幻真的在复苏,就在我写此文的时候,我又收到了刚复刊不久的,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科幻刊物《科幻海洋》。刊物办得很大气,打开这本又厚又重的96个页码,全部彩印的、非常精美的豪华版的杂志,其定价不过7.80元,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