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1960年到1966年,郑文光停止了科幻文学创作。他参加了多次下放劳动,足迹遍及山东、辽宁等地区。断续中仍然写作一些报导或报告文学、政论一类的作品,但发表得较少。这种放逐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至1971年之间,郑文光仍然在辽宁省鞍山市和广东省中山县农村等地辗转,一些时间是与工人同吃同住,一些时间是以农民的身份参加田间劳动。
       2、后期科幻创作
       从1971年到1973年,郑文光进入都市生活的漂泊期。他别落实政策允许返回城市,但却没有正式工作。于是,他靠自己的文字构筑能力打工,教书、协助办刊、当秘书或写作命题作文,到1974年他才正式找到工作,成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天文学史研究人员。
       是天性使他在众多的选择中挑选了天文台的职业。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奔波,郑文光发现,质朴而简单的科研行业仍然是他心灵最能承受、也最为得心应手的领域。他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创作了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和《中国天文学源流》。良好的科研环境和顺利的科研工作再度强化了作家对科学建构的技能与信心,更重要的是,它再度恢复了作家对科学技术和科学家生活的直接联系。
       这样,1960到1978年的18年虽然是郑文光在科幻文学领域中最无建树的18年,但却是最有意义的18年。他在****的烽火中逐渐体会到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建构能力获得了划时代的提高,而纯粹的科研工作又再度提高了他的科学技术建构技能。可以说所有这一切为未来即将出现的创作****准备了基础。在个性方面,郑文光逐渐稳重起来,他不会轻易表述自己的未成熟的想法。
       1976年初,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青年编导叶永烈发表了小说《石油蛋白》,第一次在儿童文学领域恢复了科幻题材。紧接着,在粉碎******的狂欢中,萧建亨、童恩正、刘兴诗等6、70年代的科幻作家逐渐恢复写作。但郑文光并不着急,他学会了思考和等待。他要静观这一行业的文化变迁,评估从业人员的智力和文字操作水平。
       这种等待一直持续到1977年。
       1978年8月,我终于打破沉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
       早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年轻的女编辑叶冰如,就曾经约我写一本科学文艺著作。我记得我们草拟过提纲,但上交之后没有被通过。她的上级编辑认为,一部科学文艺读物似乎不如一部科学幻想读物,更加容易使读者喜爱。但是,时事的变迁,使这个计划的更改版本一直没有出现。粉碎******之后,我虽然早就恢复了与作家协会的联络,但因为科研工作实在繁忙,无法抽出时间进行科学文艺或科幻创作。
       但是,老作家的复出激励了我。而且我已经感到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生活历练,我已经可以更加稳健地掌握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文学作品的创作了。
       1978年5月,我终于拿起笔开始了《飞向人马座》的创作。这部小说总共写了三个月。
       《飞向人马座》是一部13万字的短长篇小说。其中科学知识大概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在当时来讲,它是唯一的硬科幻作品。虽然如此,其中的人物刻划也相当费功夫。
       《飞向人马座》是郑文光恢复科幻创作后的第一部作品。与《从地球到火星》一样,郑文光这一次进入创作行业再次给人巨大的冲击力。他以一部13万字的长篇掀开了个人创作新阶段的序幕。人们惊喜地发现,在《飞向人马座》中,作家不但保留了自己在创作前期努力最重要的成果——强大的科学技术建构,同时力图在文学建构上摆脱政治化的偏向,寻求以人的命运作为文学建构的焦点。
       《飞向人马座》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它力克群雄,在语言、气氛、人物情感等诸多方面显著地高于当时的其他作品。特别是在处理其中的科学内容上,作家以一种稍嫌女性化的文笔消逝了知识本身干涩的苦味,不但如此,还给读者一种已经将其中的科学技术内容融入了个人知识结构的独特感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科学至上主义再一次回到了郑文光的作品之中。而这一次,所有的内容都与主人公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
       在《飞向人马座》出版的同时,一部与这本长篇小说水平相当,但却具有更大价值的作品《太平洋人》在天津《新港》杂志发表。如果我们阅读一下郑文光对《飞向人马座》的分析,便会明了《太平洋人》的成就所在。
       从现在的观点看,《飞向人马座》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其中概念化地发起了一场所谓的与某北方大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严重地损害了整部作品的气氛。由于受到当时的政治倾向的影响,这部作品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并不成功。……
       其次,对天文学的课程上得太多了一点。邵继来学习天文学的部分显得生硬,“知识硬块”没有被溶化。与此相似的,还有继来的日记部分,也显得相当不协调。……
       第三,对三对夫妻的搭配匆忙了一些,想象世界的完美性也发展到了感情的世界,但这是不真实的。真实世界中的感情发展不一定那么理想和美丽。这一点我其实是很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偏偏要描写三对夫妻呢?
       出现于《飞向人马座》中的三个明显的“缺点”,在《太平洋人》中几乎已经全部消失。作为一个潜意识中不断追求两种建构相互平衡的作家,郑文光的作品再一次在两种建构上获得了全面提高。可以说这两部作品的出版,为重新确立郑文光在科幻文学领域中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决定性的努力。
       但是,两种建构力的全面提高不等于两种建构力已经达到了平衡。当我们抛弃两部杰作外表的词语包围,观察其中的内在构造,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科学建构的强大统领下,个人生活作为文学建构的中心并不令人满意。中学生的爱情、封闭的宇宙飞船、四角恋爱以及玫瑰色火星沙漠上的追求与奉献,所有这些能和数万光年、接近超新星的航行或远古时代的大爆炸后“太平洋古大陆”脱缰而去并再度归来这样的宏伟事件相互协调吗?
       如果说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作品的不满只是一个个体心理现象的话,那么1976年之后的整个中国文坛的巨大变化则构成了郑文光个人创作力改进的另一强大动力。小说领域中“伤痕文学”的出现,昭示了处理作品中政治内容的新的方式;一批以哲学思考为题材的小说加深了文学深度开掘的紧迫感;意识流、象征主义等手法的引进,则更在整体上动摇着以往的文学构筑方式。1978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一文则更是敲响了科幻文学必需变革的警钟。
       1980年12月,郑文光在湖南少儿出版社编辑了一本“新作选”。在选集的《前记》中,作者先是谈到了科幻文学对青年人向往科学的意义,随后笔锋一转,写到:
       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年青的文学式样,科幻小说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固然可以驰想千万光年以外的世界,暂时千万年以后的未来;它更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而且由于采取了特殊的手法,它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绚烂的场面间、更深刻的哲理中表现出我们时代生活的各个错综复杂的侧面。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文学创作理应反应我们人民医治旧创伤、建设新生活的各方面的斗争。那么,科学幻想小说呢?我认为,它也是生活的镜子,而且是一面有特殊功效的折光镜,在科学幻想——也就是“现代化”的幻想构思中,曲折传神地展示我们严峻的生活的真实。
       《郑文光新作选》中,“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共有5部,占大约三分之二。除《史前世界》仍然保留原来作品的文学风格之外,其他作品具有“全方位的”尝试性。直接涉及到文化大革命的题材有4部,占全书内容的整整一半。此外,还有关于“工读学校学生生活”的科幻小说1部和纯粹表达宗教哲理科幻小说1部。
       “直接反映生活”的科幻小说的极至,是1982年天津《小说家》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命运夜总会》。中国作家协会党组****鲍昌为这篇小说的出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认为这是一部“将历史和未来放在一起考虑”的成功作品。作家自己也对这部作品相当欣赏,他写到:
       在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中,我的《地球的镜像》被翻译最多,但《命运夜总会》是我着力最多的一部。
       笔者认为,将文化大革命题材引入科幻文学的创作,郑文光是提倡最多、作品最多也成就最大的作家,而且,《命运夜总会》的确是郑文光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我们可以将1958年的《畅想曲》和1982年的《命运夜总会》相互比较。首先,人物的数量、个性和命运都显著地复杂起来。在《命运夜总会》中,恩怨情仇从中国最北的北大荒一直伸展到最南的香港,时间跨度从文化大革命一直到粉碎******,场景从阳光下开阔的北方乡野一直过渡到南国阴暗的夜总会,人物从科学家、国家干部、知识青年一直到港商、歌星、私人侦探。80年代的所有生活潮流在小说中均有体现,而且,主人公的数量几乎等于过去郑文光小说中所有人物数量的总和,他们的性格之间也具有着显著的区别。
       其次,政治生活是以独立而不是附带的方式引入作品,并显然成为了作家关注的中心。这一点与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