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的社会是靠科技的发展而进步的。科学是一种文化,但不是文学;文学是一种艺术,又不同于科学。艺术具有一种与科学完全不同的认识目的,涉及到科学无法涉及的认识领域。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但是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又有互补性,因此科学与艺术又有结合的可能,而科幻作品就是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的最佳手段。因此它的美感兼具科学与艺术二重性,这也是它独具的特点。
       当然,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上,与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这种关系是引申出来的,而且在这一点上与其他的文学类别无异,所以在此就不多叙述了。
       三、      关注“危机意识”
       第一节:科幻不是科学
       科幻作品对现实有指导作用,但这个指导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绝对的盲从,因为科幻毕竟不是科学!
       “认为科幻小说须担当预测科学技术进步的重任。如果若干年后,某篇科幻作品描写的情景兑了现,那么该作品便成了‘正果’。这种看法与要求显然也是片面的。” “科幻不是科学预测,因为它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科幻所写的故事没有指明时间,那么就像‘将来一定会下雨’一样是不可证伪的;如果指明了时间,而事实上事件并没有如期发生,也没有人会追究科幻作家的责任,因为科幻作家不承担这种责任。而科学是承担责任的,设想如果报纸上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在某地可以看到日食,而到时候居然没有看到,那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此外,科幻小说的功能还具有逃避性,能“帮助我们逃出由于缺乏科技和人文因素所造成的囚禁****和心灵的现实,短暂的窥视身心全部获得自由的未来” ,这是一种未来主义价值观,而科学是现实主义价值观的产物。
       综上所述,“科幻”与“科学”的区分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当然应该相信“科学”而不是“科幻”,科幻只是对我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用到的还是具体的科学技术。
       第二节:科幻未来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科幻的未来主义价值观”呢?其实很简单,这种说法是针对“纯文学”来说的,“‘纯文学’写的是过去和现在,至于未来,那是科幻小说的领域”
       科幻小说的未来主义价值观有一定的能动性。“我们寄希望于未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未来不像过去,已经被刻成碑文不可改变” ,“我们没有一个写在纸上、盖上公章的未来,它是有多种可能的……” ,所以正如前面所说,科幻是不可以证伪的,它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也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感触:外国——特别是美国,总喜欢拍一些科幻作品,电脑特技充斥着整个影片,内容离奇,场面恢宏,比如《异形》、《终结者》等。而中国呢?总喜欢拍一些乡土气息很浓的,表现现实的作品拿到国际上参展。无怪乎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的大城市,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觉得很诧异。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一种意识上的差异。中国人对科幻的不重视,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冷漠——这种“现实”是能够影响未来的“现实”。
       外国的那些大片留给人们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刺激,更主要的是它们提到了一种危机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正是由“主流文学界”主宰的中华文明所缺乏的。
       一个民族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就不能丢了危机意识。在非典时期,毕淑敏曾说:“这次非典病毒的袭击,让很多人恍然发现原来自己的生命是有危机的”。可是吴岩又说了:“其实有危机并不是可怕的事情。敞开自己去面对危机,才是成长的真正途径。”我们平时经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既然是“危机”,在作品中就不免会有些悲观的色彩。但是这种悲观并非意味着作者本身对人类未来不抱希望,一些作者是想通过悲观色彩的未来描述,引发读者对当时某些社会问题的重视。例如前面提到的克隆技术,悲观的作品更能引起人们对于“克隆人”问题的关注。此外,当今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例如环境恶化、核战威胁等。把笔触伸向这些令人忧虑的领域,让人们去反思,这对于科幻作家来说也是一个契机。悲观的科幻小说就是要警示我们避免同样悲观的未来。
       第三节:新生代的责任
       不是说关注危机意识就一定要关注科幻小说,危机意识应当是在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就中国目前的形势来看,科幻小说不能不说是一枝独秀,在危机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大力发展科幻事业。
       “科幻小说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未来重识’,使人们认识到,明日的世界将不会是今天世界的简单延期,要保证明天不会步向灾难,必须今天便作出努力。”但是,“科幻的推广很困难。通俗小说中有言情、武侠和侦探,在中国都有上千年的传统了,唯独科幻没有。科幻在中国百年了,鲁迅曾使劲,老舍也曾使劲,到了现在仍然是儿童读物,大人都不看。” 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权威的机构,仍然把科幻作品归入到儿童文学类里,中国文化心态很难改变。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可是科幻爱好者的队伍只有几十万,多者也不过一百万,大多数人们还是固守着以前的老观念,并没有意识到科幻危机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对中华民族进行危机意识教育的重任就压在了“新生代”作家们的肩膀上了。
       “新生代”作家们应该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加入到科幻爱好者的队伍中来。
       这种高质量的作品应当兼顾科学与幻想两个方面,不能一边倒,坚决批判把科幻当作科普或者是幻想类文学的做法。
       这种“高质量”还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是不会被读者所喜爱的。“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王晋康也曾说过:“理想的科幻作品能传递科学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强烈震撼力,能展示事物的深层机理,能把握历史和自然的脉络,同时有优秀的文学性。” 所以要发展科幻事业,我们还要培养一批文学素养、科学素养都比较高的专业作家,比如韩松、王晋康等。
       此外我们还要寄希望于编辑、出版方面,希望出版界和科幻作家们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科幻事业在中国文化事业中能撑起一片独立的天空,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走越好。
       科幻文学的力量虽然薄弱,但仍然要在“危机意识”问题上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总结:
       科幻不是神话,但是九十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却创造了一个“神话”。刘慈欣曾说过,真正的科幻能使人们“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的仰望星空”,这就是科幻“神话”般的力量。
       “科幻文艺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密不可分。科技史上的每次进步,都为科幻文艺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纵观90年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它与当今世界的日新月异是分不开的,它以信息科技、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技为基础,同时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我相信,科幻事业在促进科技的进步的同时也会长久地发展下去,使人们在危机意识中找到生活的安稳。
       我写这篇论文参考了郑军、韩松等几位老师的作品。我还到北图去查资料,谁知他们却把科幻作品放在儿童文学里,气得我拂袖而去,无功而返。幸亏我能上网,在咱们论坛里我还麻烦“匪”问了几个问题。此外我还有从95年到现在的科幻世界——这是一笔财富吧!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虽然写的并不是很好,可是在那些老师眼里还是觉得很新鲜的,所以给了我90分,我很****了!
外篇 失败的科幻与深刻的小说
           失败的科幻与深刻的小说 
       ———评《外星屠异》 
       ■熊节
       首先,我们应该原谅“外星屠异”这个不伦不类的译名,因为“xenocide”本身就是一个足够怪异的、不伦不类的生造词。而从这个标题开始,奥森&;#183;斯科特&;#183;卡德的整本书在不断地折射出他表达的无力:他有很多想法希望传达给他的读者,但找不出合适的词句。更何况,他的读者是读惯了畅销科幻小说的,他们在期待精彩的科幻故事,于是卡德不得不在全书的最后加上了堪称败笔的超光速飞行的桥段。从科幻的角度,《外星屠异》没有站得住脚的“硬”幻想;从小说的角度,《外星屠异》的故事情节毫无张力———除了一支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舰队之外,主角们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威胁。或许更糟糕的是,从文学的角度,作者卡德甚至是词不达意的。 
       然而再一次地,我们应该原谅卡德的词不达意,因为他试图阐述的正是让海德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