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唐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唐帝国-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流唐帝国》
作者:云昊
风流唐帝国章节目录/
历史上的唐僖宗及时代背景
    唐僖宗(873-888年在位)李儇,谥曰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第五子,生于咸通三年。wwW。咸通六年被封为普王,名俨。咸通十四年七月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同月即位。他是大唐开国以来第一位仅仅以十二岁稚龄就即位的皇帝。也是大唐在晚期时候的倒数第三位皇帝。在他即位期间,发生了让唐皇室彻底走向衰落的大动乱:黄巢之乱。在他死后,大唐也气数已尽,最终于二十年后灭亡。
    他的父亲唐懿宗,在垂拱的十四年里,糊里糊涂地行事,糊里糊涂地用人,奢侈豪靡,荒淫无道,做了十四年皇帝就病重去世。在他临去世前,左右中尉刘行深、韩文约,神不知鬼不觉的,杀掉了皇帝的四个年龄稍大的皇子,将时年十二岁的唐僖宗立为皇帝。
    在当时,唐室已经差不到了多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这晚唐的三大毒瘤,让整个帝国的元气都消耗在其中。虽然也曾经有过宪宗的元和中兴和号称小太宗的宣宗的励精图治,但那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中兴的希望,到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渺小。
    而朝庭尤其是皇室的衰弱,竟然到了连皇帝的废立都操持在宦官手中的地步。宦官这种有着生理缺陷的男人,本来是一贯被人瞧不起的。但是他们竟然能够在晚唐的一段不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皇帝废立的大权,以至于杀皇子,甚至于杀皇帝,都是家常便饭。这不要说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就算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宦官本身在道义上并没有多大的号召力。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于他们的主子:皇帝。历代王朝都有宦官专权的时候。但是其他朝代的宦官无论怎么专权,都不敢对皇帝的废立加以干涉。而他们的权力,在皇帝的一个命令之下,也可以从权倾天下,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但是在晚唐时候,几位皇帝铲除宦官的企图,都没有成功。由此可见,晚唐皇室的衰弱,是何等的惊人了。
    自唐穆宗以来到唐僖宗,已经有八位皇帝是由宦官所立,南衙北司的对立(南衙是指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关,北司是指宦官集团。在玄宗以前,国家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宰相手中。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日益膨胀,宦官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还操纵皇帝的废立。这时,稍有作为的皇帝,就想利用宰相压制宦官;宦官也不甘示弱,总是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就是这样形成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宦官一方。期间并不是没有皇帝和朝臣准备改变这一局面,比如说甘露之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图都最终告败。
    (注:甘露之变,文宗想利用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的力量,打击宦官。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文宗于紫宸殿上朝,在百官站定以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报告,左金吾听事后石榴树夜有甘露,宰相李训、舒元舆率百官向文宗祝贺出现了吉祥之兆,并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派宰相前往察看,李训看后向文宗奏道,不一定是真甘露。文宗遂派仇士良、鱼志弘率宦官再去察看。仇士良发现韩约有脸色异常而流汗的表情,还发现有执兵器的伏兵,遂慌忙迎文宗还宫。李训急呼韩约所部左金吾兵上殿,杀宦官十余人,其余宦官在与金吾兵奋战中随文宗进宫。仇士良等立即调动禁军五百人进行报复,对中书、门下官员大肆屠杀,以致“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李训、舒元舆、王涯、贾■等,不管是否参与此事,均遭逮捕被杀。你死我活的所谓“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宣告结束了。从此以后,宦官更加专横跋扈,政治也更为了。)
    僖宗即位时,朝政的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时,朝廷的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很多人用钱买官,“自咸通之后,上自宰辅以及方镇,下至牧伯县令,皆以贿取”。有人买通宦官到外地去做节度使,到任后就尽力搜括,压榨百姓。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封建社会固有的土地兼并问题,到僖宗时期更为严重,“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正反映了尖锐的两极分化。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逃亡户口的队伍,朝廷把逃亡农民原负担的赋税转嫁到未逃亡的农民头上,这样就更促使逃亡户口的增加。恶性循环的结果,形成“乡闾屡困于征徭,帑藏因兹而耗竭,遂使从来经费色额,太半空系簿书。缓征敛则阙于供须,促期限则迫于贫苦”。这就是说,广大农民已经极其穷困,无法再照旧生活下去;唐皇朝已经断绝了税收来源,也无法再照旧统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不能不铤而走险,公开推翻唐朝政权了。
    僖宗即位前四年,也就是咸通十年(869),因为服兵役问题而兵变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庞勋起义刚刚被剿灭,新的农民起义又在酝酿当中。
    僖宗年龄尚小,军国大政多听从臣下,南衙朝官和北司宦官为争权互相攻击,矛盾很深。自从唐懿宗以来,奢侈之费一日甚过一日,加上用兵不息,加给人民的赋税也愈益急迫。潼关以东地区连年水旱灾害,州县官吏不以实情上报朝廷,上下蒙骗,百姓却大批饿死,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农民无处控诉,只好相聚为盗,以求生路,于是到处盗贼成群,犹如蜂起云涌。唐地方州县的兵员很少,加上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一般人也久不习惯于战阵,每次遭遇盗贼,官军多半被打败。
    僖宗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乾符二年(875)五月,濮州(治所在今山东鄄城东北)人王仙芝于濮阳(河南濮阳西南)聚众数千人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并发布檄文,指责官吏贪污者很多,赋税很重,赏罚不平,号召广大农民起来造反。六月,王仙芝及其同党尚君长攻陷濮州、曹州(治所在今山东定陶西南),众至数万人。冤句(曹州西)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最终埋葬唐王朝统治的轰轰烈烈的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拉开了帷幕。
    乾符四年(877)正月,王仙芝攻破鄂州。七月,王仙芝、黄巢共攻宋州,因作战失利而撤围远去。八月,王仙芝又先后攻下安州、随州,生俘随州刺史崔休徵。接着,又转战于复州、郢州等地。十一月,驻兵于邓州的唐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对王仙芝再次招降,王仙芝遣尚君长前往接洽,又被唐朝廷起用的宋威于中途劫取了尚君长。十二月,宋威向僖宗奏称是在颍州作战时生俘的尚君长,杨复光又揭穿了宋威的谎言。二人争功求赏心切,互不相让,僖宗派人查处,也难明真相,结果尚君长被杀,迫使王仙芝继续与唐军进行战斗。
    乾符五年(878)二月,唐招讨使曾元裕于黄梅和王仙芝义军进行决战,结果王仙芝战败被杀,余众在尚让率领下参加了黄巢的队伍。
    王芝仙的义军虽然失败了,但是黄巢的军队仍然存在,他们继续跟朝廷战斗,并最终攻陷长安,随后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改元金统。
    黄巢军攻陷长安时,僖宗在田令孜所率五百神策兵的保护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离长安,一直跑到了剑南的成都。这是本朝历史上第三次皇驾播迁了,也是最长的一次,皇帝在外共颠沛流离了数年之久,才回到长安。
    中和元年(881)正月,僖宗到达成都。二月就任命凤翔节度使郑畋为宰相兼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是坚决与起义军为敌的死硬派,僖宗南逃后,关中各地还有唐军数万人,他派人到处联络,想把这些军队组织起来,对抗黄巢。他还约朔方节度使唐弘夫、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共同讨伐黄巢军。当黄巢派人对他进行招降的时候,他又杀了黄巢的使者,以示决不投降。
    四月,唐各路大军逼近长安,黄巢主动放弃长安,移军霸上。唐军入城后,肆意抢掠,秩序混乱,黄巢乘机反攻入城,唐军溃不成军,死者十之,程宗楚、唐弘夫均被义军所杀。这次胜利,又大长了起义军的声威。
    然而,黄巢再克长安后,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彻底消灭唐军残余势力,而是仍然仅据有以长安为中心的部分地区。这给了唐王朝宝贵的喘息机会。
    中和二年(882)四月,以中书令兼诸道行营都统王铎为首的各路唐军又逼近长安,起义军所辖地区仅只长安到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由于人口增多,生产也受战争的影响,粮价大幅度上涨,斗米值三十缗钱。九月,黄巢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向唐投降,更增加了大齐政权的困难。十二月,沙陀首领李克用率军四万人自河中渡河,到关中同州。中和三年(883)二月,李克用与其他唐军和起义军将领尚让十五万之众大战于乾阬、梁田陂一带,结果起义军失利,损失数万人。在东西两面受敌的情况下,李克用又不断派人潜入长安在暗中捣乱。黄巢感到形势颇为不利,遂发兵三万人,扼守蓝田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
    中和三年(883)四月,黄巢与李克用等唐军在长安激战以后,撤出长安,经蓝田、商州东去。五月,黄巢军名将孟楷进攻蔡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接着,又攻陈州。由于陈州刺史赵犨早有准备,加强城防,存积粮草,多募勇士,大大提高了陈州的防御能力,故而起义军初战不利,孟楷牺牲。十二月,赵犨求援于邻道,许州节度使周岌、武宁节度使时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他降唐后,僖宗赐名全忠),都出兵增援。这些援军仍然不及黄巢军力强大,他们又共求救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中和四年(884)二月,李克用率蕃、汉兵五万人自陕、河中渡河而东,向陈州进发。
    李克用会许、汴、徐、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