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仙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仙踪- 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命都要减短三天。而陈庆之同志接过这个艰巨的任务,一干就是整整二十三年。
    由于陈庆之年纪青,有精力,而且围棋造诣颇为了得,人又极为聪明,因此陪萧衍下棋二十三年,不但没有下出什么祸事,反而颇得萧衍的宠信。于是不少人就嫉妒了,开始算计起陈庆之来。
    陈庆之性格温和朴实,做人宽容厚道,既不爱财,又不弄权,虽然得宠一时,却从不借势为自己谋私利,而且乐于助人,仗义疏财,在众人眼里是标准的君子善人一个。不过权力场中,“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却向来是至理名言。既然陈庆之如此善良,众人自然要把他往死里欺了。再加上他是寒门出身,士族的官员们怎么看他都有些不对劲。
    于是不少士族的官员向萧衍进言,强烈要求把柔弱书生陈庆之送上战场当炮灰,理由是陈庆之围棋下得好,兵法自然也不会差,派出去带兵打战方才不会埋没人才。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天下围棋下得好的人多着呢,上到七八十岁,半截身子入土的棋坛泰斗,下至七八岁,毛还没有长齐地天赋神童,个个都有一手漂亮的绝活,难不成也该让他们上战场不成?况且众所周知,理论和实战根本就是两回事,熟读兵书的未必就能成为优秀地将领,更何况还是以围棋水平高低为判断依据的荒诞理论。
    梁武帝萧衍并非白痴,自然知道这些一副伯乐嘴脸的家伙们的险恶用心,分明是见皇帝太过宠信一个寒门官员,这些士族们就红眼嫉妒寒心了,想出这个办法来整寒门的出头鸟陈庆之,不但要让陈庆之远离皇帝,失去邀宠地机会,更要将其送上战场,充当炮灰,致其于死地。萧衍虽然算得上是个性格厚道的人,但众所周知,古往今来,皇帝历来是全天下最没人性的特殊职业,作为一个皇帝,天下所有衣冠禽兽地总头子,良心和人性都是要不得的。一边是毫无劣迹,也毫无背景,颇得皇帝喜欢的寒门宠臣,另一边是心怀嫉妒,自私自利,代表社会上层力量的士族官员,萧衍毫不犹豫的做出了选择,士族虽腐败堕落却是国之根本,至于讨人喜欢的寒门臣子一抓就是一大把,牺牲一个算什么?再说围棋下得好,带兵打战也就一定强,这句很白痴的话原本就是出自萧衍之口。年轻时候的萧衍出身士族,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又特别嗜好围棋,和一些士族子弟交好,结成了“八友”,相当于后世的“四大才子”之流。少年时自诩为文武双全,天下奇才的萧衍仗着自己棋力高出众友,每每下赢之后,就得意洋洋的吹嘘,说围棋下得好,带兵打战自然也就强,俺萧衍日后一定会成为名留青史,封妻荫子的绝世名将!不料长大以后。绝世名将没有当成,却坐上龙椅当上了皇帝。所谓皇帝者,真命天子也,金口玉言,说过地话不管再弱智也好,再白痴也好,自然永远都是对的,即便不对,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下。也会变成对的。因此士族官员搬出皇帝发家前的“至理名言”来,纵使再荒谬,为了皇帝的威严和自己的面子,萧衍也不会出言反驳的。
    于是为了安抚士族官员,萧衍立即把自己宠信了二十几年的陈庆之给卖了。当陈庆之得知自己一届柔弱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要上战场拼杀,不知做何感想?难道梁朝武将都死绝了,真沦落到了需要一个柔弱书生扛枪挎刀,冲锋陷阵。战斗到第一线了?俗话说得好:“生活就象强奸,既然无法反抗就干脆去享受吧!”于是陈庆之只好强笑着表态道:“浴血沙场,为朝廷效力,是俺陈大书生的宿愿!”
    萧衍想了想,陈庆之好歹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陪自己下了二十几年棋,自己却为了讨好士族一脚把他踢去当炮灰,实在有点不厚道。于是拨了两千兵马给陈庆之。好歹充充门面,当当殉葬品,也不枉君臣一场。萧衍向来提倡节约。能一次拿出两千兵马给陈庆之这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更没统过兵的书生去折腾,已经算得上是人品爆发了,至于这两千兵马,自然都是一些杂牌中的杂牌。炮灰中的炮灰,即便死光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于是一支由柔弱书生统帅的杂牌部队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诞生了,在众人眼里。这支部队军旗上就差没写上“炮灰”二字了。此时还没有人能意识到这支炮灰部队将会给这个时代带来什么样地冲击。
    陈大书生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进了军营,摇身一变,成为了陈大将军,两千杂牌鱼腩军的最高统帅。作为一个武将,擅长骑马射箭是最为基本的要求。被迫弃笔从军,新鲜出炉的陈大将军跨上了战马一阵驰骋,结果好悬,差点摔死,至于弯弓射箭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就好比常混WCG的那些星际老鸟们,通常会戏称那些刚刚入门,只会用人族造房子堵路口,后面垒碉堡驾大炮这一招来蹂躏弱智电脑的那些星际菜鸟们为“星际强人”(相对神族和虫族,这些菜鸟们也就用人族稍微强一点点。另外那些只会用神族堆炮台这一招地菜鸟们则经常被戏称为“星际之神”。)一样,我们敬爱的陈大将军也被众人戏称为“强弩将军”,这个外号有两个意思,其一“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缡”,这正是陈大将军“精湛”箭术的真实写照,其二,相对于陈大将军惨不忍睹地十八般武艺而言,或许也就是用最没技术含量的手弩要稍微强一点点。废才将军配鱼杂碎兵,还真是标准的垃圾炮灰部队组合啊!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幸好陈大将军虽然武艺很烂,个人战斗能力弱得离谱,但是却平易近人,厚道宽仁,又擅长做思想工作,再加上这些杂牌兵本身也是被当成垃圾,炮灰,超廉价消耗品的,一个个都没多少傲气,刺头的数量更是远远低于正规军队地平均水平,因此经过陈大将军的一番思想教育,到也肯服从这个公认废才将军的号令。
    很快,陈大将军初上战场地日子便来临了。公元525,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便请求归顺南粱,希望梁朝派军来接应。出身士族,有“江南八友”之称的南梁萧衍皇帝其性格为人与三国时期的“八俊”刘表极为相似,都是文采出众,喜欢清谈,性格谨慎,胆略不足的守成之主。萧衍同志篡位当了南梁开国皇帝之后,便已经
    足了,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同志不需努力”,压根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事,满以为只要厚待亲族和士族这些国之根本,便能安坐龙椅,江山铁桶。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的突然归顺,使得根本无心北伐的萧衍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南梁的君臣们便立即开会讨论。
    元法僧的突然归降可不是什么人品爆发,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徐州毕竟是北魏的地盘,一旦南梁派军介入,便意味着和北魏正式开战。而在当时,北魏的军力可是远远超过南梁。南梁地君臣们可就郁闷了。如果不派军去徐州接应,则南梁的颜面无存,毕竟元法僧的归降,其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军事意义,人家北魏的刺史主动归降,南梁还不肯接受,那么以后谁还敢投靠南梁啊!可是如果派军去接受徐州,这块肥肉又未必能消化得了。人家北魏反扑过来,只怕偷鸡不成反而失了一把米。于是南梁君臣们一番商议,最后做出了一个英明决定——派一只“精锐”的快速反应部队去展开“拯救大兵元法僧”的行动,行动的主要目的便是把弃暗投明的元法僧给救回南梁。由于是“精锐中地精锐”,其数量自然不会太多,能救出元法僧自然是最好,万一营救失败了,做这场政治秀至少也体现了南梁的一片赤诚心意。如果北魏军方突然脑子变糊涂了。放弃徐州不肯反扑,这只“精锐”部队就暂时接管徐州,等待下一步指示;如果北魏军方没有糊涂,大肆反扑,这只部队就跑路好了,至于能不能跑得掉,也就无所谓了,大不了都为国捐躯好了。反正这只“精锐”部队人数少,死光了也没什么可惜的。
    于是给南梁军方的最高指令下达了:要求派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率少量“精锐”部队去接应元法僧。救出元法僧之后,全面接受徐州,防御北魏的全面反扑。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标准的炮灰级任务,派少量部队去接应元法僧也就罢了。而接应之后,竟然要全面接受徐州,防御北魏。这就充分体现了南梁最高阶层的投机心理,竟然打着空手套白狼地主意。如果真想要消化徐州,少说派个四五万大军吧,可惜萧衍过于谨慎和小气,担心偷鸡不成反而失了一把米,陪了徐州又折兵,若干脆一点,救了人就跑,直接放弃徐州吧,萧衍又舍不得这个大好机会,没准天下真掉馅饼了,把北魏的援军都给砸死了,那么徐州岂不是唾手可得?因此干脆派少量炮灰去接收徐州,死了无所谓,基本上不损南梁实力,万一真守住了徐州,则大发特发了!有道是“一切都有可能”,没准北魏的皇帝酒色过度正好挂了,没准天上掉陨石正好将北魏皇宫给砸了,没准北魏正好出大乱子赶上造反大革命了,总之因为突发意外,北魏应接不暇,不得不放弃徐州的几率虽然渺茫,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尽管萧衍向来提倡节约,性格吝啬,但是拿少量炮灰当筹码,去搏个机会渺茫的头等大奖,即便不中,也能赢得一场政治秀,这种一本万利的好事,自然是义不容辞的。
    最终这个为国尽忠,神圣光荣的炮灰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陈大将军头上。可以想象,那些士族的官员老早就看陈庆之不顺眼了,花了好大力气将他弄到军营里,就是为了送他上战场为国捐躯地,如今恰好有了机会,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将陈大将军朝火坑里推。至于那些军方将领,也看陈庆之很不顺眼,在军队里,历来是崇拜强者,歧视弱者的,连骑马射箭都一塌糊涂的陈大将军在众将军眼里是垃圾中的垃圾,败类中地败类,整个南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