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某种意义上,坦能堡会战彰示了一种可能,即德奥击败英法俄的可能。如果法国顶不住德国而失败,俄国的失败也不肯避免,英国将被驱逐出欧洲大陆。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的是全球局势的大变,英国将彻底丧失二百年来建立的全球霸权。
朱尔典希望法俄两国正视这种危险,避免亚洲局势的失控。
廓索维茨大使在接到消息后很是低沉,对于朱尔典所谈的完全赞同,“决不能让日本人捣乱!决不能!”
现在跟一个月前的形势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朱尔典非常恐惧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如果说一个月前格雷外长的指示给朱尔典打了一针强心剂的话,现在药效完全过去了,恐惧再次占了上风。
强大的青岛要塞啊,中国人只要三天,只用一个精锐师就可以夺取。难道他们还是虚张声势?
英国外交部对朱尔典的回复在8月31日上午正式抵达北京。帝国同意朱尔典的建议,认为在这种局势下保持中国的中立是有利的,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维护中国的中立。
朱尔典立即前往日本大使馆找林权助面谈。空气中似乎仍飘散着中国人庆祝青岛“解放”的鞭炮味道,路边走过的中国人似乎更加趾高气扬。朱尔典当然不会忘记8月27日北京为庆祝国防军夺取青岛而举行的群众集会。自从蒙山军建国,群众集会成为了常态,每一次的集会在朱尔典看来都是对大英帝国所建立的全球秩序的挑战,每一次集会都是唤醒这个沉睡已久的古老民族觉醒的良方。就在那天晚上,朱尔典出席了外交部举行了酒会,顾维钧助理通报了青岛战事的结束,德军已经彻底解除武装离开了青岛,要塞已被国防军正式接管,不仅是青岛,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管理权已经正式收回——顾维钧回避了关键的问题,避而不谈与德国的关系,特别是德国投资的处理,只是通报了这一事实。
酒会上满面红光的唐外长对他的敬酒似乎带着嘲讽。
青岛之战提振了中国的信心,更加树立了龙谦总统的绝对权威,那些质疑用武力夺取青岛的声音全部消失了,连病重转入协和医院治疗的民党领袖黄兴都致函龙谦表示祝贺和敬意。
一个整合了内部可以全力对外的中国是可畏的,尽管她目前还很虚弱,但足以在亚洲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林权助拒绝了朱尔典的劝告。他对朱尔典说,帝国攻击青岛的决心不可改变,“奉帝国政府之命,我已向支那政府递交了外交照会,要求华军立即撤出青岛,并将德军及装备移交帝国。此为避免战争爆发的前提条件。大使先生,您要知道,支那人教训的不是德国人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放纵这种行为将带来什么后果您是知道的。他们可以夺取青岛,也可能夺取威海甚至香港!和平中立的旗号简直是无耻的谎言!德国人配合中国人上演了一出拙劣的双簧戏——那是一种可笑的中国舞台剧,一个人在前面表演,另一个人躲在背后操纵。帝国绝不允许这种挑战世界秩序的行为发生!”
林权助其实已别无选择。因为帝国已经“收不住”了!第一个准备用于青岛的陆军师团已经集结完毕,国内情绪激昂,这种时候叫停是会出大事的!林权助当然不会告诉朱尔典日本国内的详情,他完全可以想到现在的日本是何等局面。
的确,青岛之战严重刺激了日本。
8月26日,青岛德军投降的消息传到日本,军部立即大哗。内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中国人无视日本的警告激怒了日本,而青岛之战在一天内结束更是令军部措手不及!
陆军大臣冈市之助强硬地要求内阁追加战费,动员至少三个满编师团用于青岛战事。
参谋总长长谷川好道列席了内阁会议,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华军在山东半岛集结了四个陆军师,总兵力超过了十四万(情报有误)!原先计划的用两个师团夺取山东显然不够了,必须再动员一个满编师团,而且要求海军全力配合。
没有海军,陆军无法登陆山东,而且,在德军拱手让出青岛后,德军青岛要塞的所有大炮和炮弹,特别是重弹全部落入支那人之手,没有海军的火力,陆军无法“迅速”夺取青岛。
大隈重信首相焦头烂额。他立即向陆军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中国因青岛问题而在满洲和冀东动手呢?三个师团?三个师团可以包打天下吗?
此前,大隈重信已经拜会了陆军的灵魂人物山县有朋,就青岛之变征求了山县元老的意见,明确指出,如果在山东、直隶和满洲三处与支那全面开战,陆军做好了准备吗?究竟需要多少兵力?五个,还是十个师团?先不说国内经济能否承受一场不亚于日俄战争的大战,时间呢?需要多少时间?三个月够吗?支那人会给我们三个月时间吗?如果支那不计后果全面发动,直隶的支那驻屯军将全军覆没,满洲亦将不保,帝国采取添油战术去对付如此庞大的支那合适吗?
山县并未正面回答大隈首相的问题,“军事问题自有陆军考虑,不需要阁下费心。但阁下要明白,如果帝国再不动手,以后将再无机会了。”
大隈重信内心同意山县元老的判断。新中国立国五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点,他们的发展速度远超帝国,即使他们不能出海争雄,但几十年来帝国无数志士仁人苦心孤诣的大陆政策将彻底失败,日俄战争的成果将付之东流!这不仅不能被陆军所接受,而且不能被全体国民所接受!谁敢接受这一可怕的事实,谁将死无葬身之地!
“阁下勿忧。陆军选择山东是有道理的,满洲涉及俄国,进攻北满将刺激俄国,因为他们对帝国的戒心远胜支那。至于您所担心的局面失控,我认为并不会出现。中国人一样没有做好准备。以身经百战的帝国陆军,击败山东之华军易如反掌!您想一想吧,陆军在山东获胜,支那无疑将退缩,局面并非不能控制。但就此罢手,满洲将更加被动。至于英国,完全不用考虑,欧战对于帝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大隈重信有些放心了。山县的态度就是陆军的态度,他们并非要对支那全面开战,山东之战只是一次显示帝国武力的膺惩行动而已。
日本国内并非全部支持对华开战,西园寺公爵就明确反对。但大正天皇刚登基不久,对朝局的掌控力根本不能比死去的明治天皇。帝国朝局实际是元老们在掌控,山县既然同意陆军出兵山东,内阁就很难挽回了。
日本内阁和军部就此连续三天召开会议,研究动员和战费问题。最终在8月29日议定,动员第18、第6和第3师团用于山东战场,以夺取青岛、控制胶济铁路为最低目标。动员第12师团增援满洲,严防支那之蠢动。另外增强朝鲜之兵力最少一个师团,以策应南满之安全。
为此,日本内阁增发战费5000万日元。
所以,面对朱尔典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林权助断然予以拒绝。但是,在内阁确定了出兵后,为了赢得军队集结的时间,日本开始通过外交渠道展开行动,在林权助措辞严厉的外交照会之后,日本人联合英法俄等过向中国提出了就青岛问题的一系列建议,建议双方就青岛归宿问题展开商谈。日本人的理由是,青岛问题不独为中德所有,涉及到列强在华的诸项利益,中国军队的莽撞之举引发了文明世界的忧惧,如果中国将青岛设为对协约国开放的不驻军的自由港,日本政府将表示欢迎,可以确保青岛之安全。
正文 第二节 中国的应对
“陶姐,这张报纸你看了吗?”徐怡递给陶静一张《中华报》。
陶静放下笔,看了眼报纸,“看过了,有什么问题?”
“陶姐,日本为什么要我们放弃青岛?自由港?自由港是什么意思?”
“那不过是日本的花招。他们明知道政府绝不会答应的。”陶静站起身,挽住了娇小的徐怡,她知道徐怡为何担心,“走,到院子里说话。今天太热了……”
学校已经放假,但临时招收了一个短期班,陶徐两人就需要加班了,不过收入不菲。无锡美专的生源是越来越好了。
院子里不比办公室凉快,正是午后最热的时分,没有一丝风,当凝视院子里的水池时,可以看到气纹的波动,鱼儿沉于池底,蝉儿在树上鸣叫。
“你那位还是没消息?”
“没有……”
“军队规矩大。”陶静安慰道,“或许是为了保密,或许是要转移,你那位已经是一营之长,管着好几百号人,战后的事情不比打仗少,不要过于担心了。”陶静轻声说。
“陶姐你真的没有在军队待过?我觉得你对军队很了解……说好来信的呀,战前他的信一直很准时,虽然不提那边的情况,但我能看懂。16旅是6师的王牌旅,他那个团是16旅的主力团,青岛之战他们肯定参加了……”
青岛之战后,官方宣传报道披露了中央军区第6师奋勇作战一举夺取青岛要塞的新闻,引发了政府对参战部队家属的慰问之举。徐怡因此获得了无锡市政府发放了100元慰问金。她丈夫是第6师营长不是秘密,但战后却一直没有她丈夫的消息。
“那也不一定。越是王牌,越要用在最关键的时候,你不懂的。”陶静其实也很担心,她是经见过战事的,所谓王牌,就是一场场血战获得的地位,是无数忠勇将士用生命、鲜血和伤残换来的荣誉。夺取青岛,军方岂能舍弃主力而用替补?
“我就是担心他。哪怕他负伤都不要紧……”徐怡的眼睛里蓄满了泪水,“可是总该给我来封信呀。看报纸所说,如果咱们不答应,日本人真敢打咱们吗?”
“不知道。咱们都是老百姓,哪里晓得那些大人物们如何决策?不过,我觉得政府不会答应的。青岛是我们的,国防军收复青岛是天经地义的事,就是政府答应,老百姓也不会答应。”
是的!老百姓不会答应。无锡虽然远离战场,但徐怡深切地感受到了国民因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