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痕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牙痕记- 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长子西征的隆隆炮火声中,受命于窝阔台汗在家潜心读书,其母唆鲁和帖尼更是晨督夜查,谆谆教诲。为此,他曾携旭烈兀、阿里不哥俩兄弟多次找窝阔台求情,准许他们驰骋血雨腥风的西征战场,但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在那些年安心苦读汉文化的岁月中,忽必烈开始倾心于儒术,并通过学习儒学,吸纳了一些汉人、契丹人、僧徒、道人、医生及通译。年轻的亲王忽必烈,对各种宗教都优加尊礼,兼容并蓄。因此,佛道中有声望的人物,都受到他的敬重。医生和通译在忽必烈的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这些人多富有传统的儒学修养,经常与蒙古贵族的上层人物保持密切的私人交往,因而更容易对忽必烈施加政治影响。忽必烈正是因为受这些人的影响才潜移默化地将儒学思想和汉文化的基因植于血液之中。壬寅年(1242年)可以说是多事之秋。是年,蒙古军在东欧一带的胜利与杀戮,使全欧洲为之震惊。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与德国皇帝腓德烈之争仍在继续,对东欧各地之乞援互相推诿。二月,窝阔台汗逝世的噩耗传至军中,蒙古人始从欧洲撤退,沿途扫荡了保加利亚、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经黑海北岸退至伏尔加河下游拔都建萨莱城,自号钦察汗。五月,蒙古破宋遂宁、泸州。七月,南宋江、浙两淮大水,蒙古军乘势攻掠南宋扬、滁等州郡。八月金秋时节,忽必烈邀请早在蒙古王室传法的禅宗内部临济宗十六世祖师海云法师印简到自己府上弘法讲道。海云是山西岚谷宁远人,俗姓宋,金宣宗赐号通元广慧大师。蒙古军陷宁远,海云大师被俘。成吉思汗闻讯,遣使令木华黎,任存济无令欺辱并谦问小长老好。于是,天下皆以小长老称之。其后他抵燕京,居庆寿宫,深受蒙古贵族的尊敬。海云遵名必烈的令旨北上,途经云中携带了南堂寺的青年和尚子聪同行。此后,子聪成为忽必烈王府中汉人谋臣中的首要人物。子聪,俗名刘秉忠,河北邢州人。于书无所不读,尤邃《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忽必烈在岭北府邸接见海云师徒,心中欣喜不已,遂问佛法大要。海云回答说:宜稽古审得失,举贤错枉,以尊立庇民为务。佛法之要,孰大于此。忽必烈对此大感兴趣,对英姿勃发的子聪和尚尤为爱惜。海云南还,子聪被忽必烈留侍于藩邸。几天之后,又有云中怀仁人赵璧也以兼通蒙古语文为忽必烈所召用,忽必烈喜呼秀才而不呼其名,宠遇无比。是时,国语未尽通中原,亦未始知有经传之学。赵璧用蒙古语译《大学衍义》,经常在马背上为忽必烈讲经。忽必烈命蒙古生徒十名,从赵璧受儒书,赵璧复〃以国语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诸书而教授焉。然后贵近之公学者,始知圣贤修己治人之。忽必烈求贤若渴,由赵璧、子聪和尚的推荐和征聘,南州人物,耆儒硕德,奇才异能,可备器使者,都陆续延揽到了忽必烈的周围。
九锦台(。) 
第九十一章
        在金莲川的忽必烈把金朝状元东明人王鹗请至漠北,为他讲解孝经书易及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及古今事物之变,常常至于深夜。
忽必烈十分欣赏儒家的这一套治平之道,他说,我虽然不能马上照你所说的去办,但怎知我将来不会实行它。
王鹗在忽必烈藩府款留年余,忽必烈厚加赏赐,又令近侍阔阔,畏兀儿人廉希宪、柴祯五人从他学习。冀宁交城人张德辉奉忽必烈之召来到漠北,忽必烈问他,孔子死去很久了,他的品性现在还存在吗。圣人与天地同始终,无往而不在。殿下如果能行圣人之道,品性便在其下了。张德辉解释道。
当时,忽必烈微笑着点点头,有人说,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种说法对吗。张德辉朗声笑道,辽去今已远,臣不能周知。至于金,则是臣亲见目睹的。金朝的宰执之中,虽有一二儒者,其余则都是武夫世胄子弟。每有军国大事,又不使儒臣与闻。仕途之中,大约以儒进者才三十分之一。可知金朝之亡,责自有所归,怎么能说是儒者的罪责呢。忽必烈深表同意,又进一步询问:祖宗以来日有的法度俱在,而设施未定的地方仍很多,怎么样才好呢。张德辉指着桌上的银盘认真地作着比喻,创业的君主,如制作此盘。应该精选良工,规划铸范,以畀子孙。此外,还需要有谨厚的人掌管,才可永世宝用。否则不惟有缺坏之虞,还恐遭受窃失。忽必烈听罢此言,沉思良久之后说:这正是我于心难忘之事啊。忽必烈默默地思考着一些问题,内心深处异常矛盾。他虽然身体力行遵行祖制,却也必须适应形势对创制改革的需要。他以独到的眼光,关心着汉地农民的生计。农家劳作,何以衣食不瞻。他问张德辉,现在地方上典兵的与宰民的长官,谁对老百姓危害最烈呢。张德辉回答说:农桑是天下之事,衣食所从出,农夫们男耕女织,终岁勤苦,他们把耕织所获,择其精华者以输纳官府,余下粗粝则用来奉父母,蓄妻子。然宰民的官吏却横加苛取,半点不留有余,这样,百姓便少有不受冻馁之苦了。张德辉略一停顿,望着托腮静思的忽必烈,至于典兵的与宰民的长官哪个危害更重,臣以为,军无纪律,固然对百姓危害非轻,而宰民之官头会箕敛,使民如蹈水火,危害更是厉害。讲得好,讲得好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提出的问题深中肯綮,其识度的高远,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忽必烈握紧张德辉的双手,对这位饱学的青年儒生说:你还有什么需要办的事,请说出来,我全力相助。张德辉被这位深切关注汉地民生吏治的藩府亲王打动了,他眼噙泪水,一字一句地说:我即将离开尊邸返回真定,临行时乡绅百姓要我捎话给亲王,希望重修真定庙学,不知亲王肯否同意。忽必烈连连说,此乃兴邦安民之举,我愿出资修缮真定庙学所需经费请速报真定总管划拨。
一切安排妥当,那时的忽必烈转向元好问笑问,遗山先生,你一直沉默不语,这是为何,难道是本王慢待了你不成。
元好问笑到,岂敢岂敢,只是你们谈兴正浓,哪有我插话的机会。亲王信奉一代尊师孔子,令鄙人钦佩之至,故而随德辉先生北上觐见。
遗山先生勤学爱才,本王早有耳闻。你曾上书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并保护了五十四位人才,此举功高盖世,本王深为感动。理应如此,此乃天命、天意。当时,忽必烈笑逐颜开的说。元好问有些拘泥,他点一下头说,鄙人只是尽了一点微薄之力,敢受亲王恩举,不胜荣幸之至。元好问谦虚地回答。张德辉在岭北说服忽必烈信奉孔子,使他心悦诚服地任用汉人,推究起来,这一努力和这一计划的见诸实施,都是元好问的主意。
元好问的博学重望于内,张德辉奔走活动经营于外,到了最后关头,他自然把元好问请出山来,元好问义不容辞,不惜衰老残年亲人和林,北觐蒙古可汗。元好问为保存、宣扬先进的中原文化,联络交结了社会名流和大批幕府人物,其中主要是忽必烈王府中和地方政权中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决策大计的贤能之士。元好问身为文坛盟主,不遗余力地支持、推动这一大批人物从事进步的社会活动,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势力,不啻是这个政治势力的精神领袖。柏朗嘉宾在蒙古本土淹留和阿思凌在外高加索拜住营地滞留的那段日子里,忽必烈又结识了郭守敬、张文谦、窦默、姚枢等汉地名儒,并询问罗马教皇派遣使者通好蒙古帝国诸事。子聪和尚刘秉忠为父守丧到达邢州,忽必烈特赠金并遣使送他回乡。年仅十六岁的郭守敬随祖父郭荣赴邢台西南武安县境的紫金山中结庐读书,从学者有日后成为大数学家的王恂。子聪服丧期满北返,郭守敬回到故乡。
那时的郭守敬已在天文、历算方面远近闻名。
忽必烈专门聘请郭守敬承担邢台水程的规划设计,郭守敬依捧仗家传绝学,疏浚河道,挖出了埋没30米的金朝石桥遗物,元好问为此写了一篇新州亲石桥记颂之。邢州人张文谦与子聪和尚同窗十载,情同手足,被子聪荐给忽必烈,忽必烈授予王府书记之职。广平人窦默,当时以医术和理学著称于中原地区,亦受忽必烈召聘,为忽必烈宣传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道。忽必烈闻其学识渊博,延请他教授次子真金四书五经。窦默又向忽必烈举荐柳城人姚枢。姚枢原是燕京行省长官牙老瓦赤的属吏,很受器重,但他厌恶牙老瓦赤为政昏暴残忍,愤然弃官隐居河北辉州,潜心研读程朱理学,遂成为北方理学之巨擘。忽必烈召见姚枢言谈之中受益匪浅,大为欣赏,遂命坐于旁边的卫士往后,让姚枢近前答问。此后,忽必烈经常请教姚枢孔孟之道,治国之术以及三纲五常程朱理学。姚枢首陈二帝三王之道,分举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端谋略八项: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姚枢还运用理学思想详细地列举了救时之弊三十条:立省部,辟才行、举遗逸、慎铨选、汰冗员、班俸禄、定法律、审刑狱、设监司、明黜陟、停征敛、简驿传、修学校、崇经书、旌节孝、重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禁游情、肃军政、周匮乏、恤鳏寡、布屯田、通漕运、免债负、广储蓄、复常平、立平淮、都利便、杜告讦。每条之下又各具施张的细则。忽必烈对此八项治国谋略和三十条施政纲要深为赏纳,并令姚枢教授诸王子经书。与此同时,博学之士、弘州宿儒魏瑶和博通经史、精益医术的绛州人许国祯也被忽必烈召至和林王府,访以当世之务。许国祯很早以前即给侍王府医师,经常为王府人员及忽必烈之母唆鲁和帖尼治病、理疗,深受忽必烈宠信。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人以文相佐,竭尽智慧,加之,忽必烈能够将蒙汉文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