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痕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牙痕记- 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的,大汗,象木华黎国王的儿子,象跟随祖父东征西杀的那些四杰四狗十大将军的后代,要重要他们。”察必觉得忽必烈在金莲川有些过于重要汉,现在经过李?一乱,她以为正是让忽必烈清醒的时候了。
“还过,有些事情还是要让汉人来做的。”忽必烈轻嗟一声说,“眼下,我要着手把阿里不哥的事情处理好,对于李?,当然不能姑息迁就,但对于临安,我现在却是腾不出手了。”
“那怎么办?”察必很想替忽必烈分担忧愁,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办法。
“先和南宋通好,等待时机再说吧。”忽必烈笑了笑说,“我已经派郝经前往临安了。”
“郝经只是个书呆子,他能干什么事呀。”察必听后不以为然,“大汗,有时候你考虑的事情还是不全面的。要不然,叫我弟弟格尔察金陪郝经前往吧。”
“格尔察金,还是让他在翁吉剌部好好的放牧吧。”忽必烈纵声笑了笑说,“察必,我知道你想让的弟弟格尔察金出来为官,但他不是那块料。其实,现在我大蒙古国所用之人多为我当初在金莲川的追随者,我知道,你想让我多用一些蒙古部落的人,特别是我外婆也是你娘家翁吉剌部的人,你的心情我是知道的。”
“大汗,现在蒙古国都建立了,我还没有回娘家呢。”察必摇晃一下忽必烈的臂膀,“从和林回来,咱们一块去一下翁吉剌部,我很想念我的弟弟,听说他的小女儿都能放羊了。”
“是吗?叫什么名字,我还不知道呢。”忽必烈爱抚地握着察必的手,“怎么,以前没有听你说过。”
“南必。”察必点了一下头说,“是的,她叫南必。”
第五十八章
       “察必,等我忙好眼下一些要办的事情,我一定会陪你一块去翁吉剌部的。”忽必烈安慰着察必,他知道自己现在刚称制天下,还有好多大事要办的。
忽必烈称为大蒙古国皇帝以后,赐封八思巴为国师并授以玉印,将西藏十三万户作为供养,任他为西藏最高政教首领,就归萨迦派掌握。忽必烈强调与西藏大喇嘛之间只存在檀越关系,所谓檀越是个佛教名词,意为施主,檀越关系亦称供施关系,即施主与受施人的关系。忽必烈言外之意也就是把八思巴作为自己属下,把西藏作为自己的属地,他和八思巴是信佛的世俗财主向寺院高僧施舍钱物的关系,受施高僧则优先满足施主们的诵经、超度等佛事活动要求,由此形成彼此间固定的檀越,后来忽必烈又多次向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大喇嘛经常施舍财物,赐给黄金及珍珠装饰之袈裟、长坎肩、珠宝装具、法衣、帽、靴、坐垫,以及黄金一大锭,银四大锭、乘驼、骡、全套黄金鞍辔,赐给白银五十六大锭、茶二百包、锦缎一百一十疋。八思巴作为回报,也为忽必烈灌顶、传戒。大位已定,忽必烈不想去和林即位,毕竟阿里不哥还没有被灭,他只想把和林当作上都,想把金国都城燕京改建成大都作为自己称制的地方,到时候,再举行一次称帝大典。他命刘秉忠和赵秉温共同负责地点的选择城市和宫殿的规划设计,赵秉温绘制好图纸拿给忽必烈看,大都城要建三重城垣、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有九经九纬的街道和标准的纵街横巷制的街网布局,在规划中还注意促进商业的发展,并有发达的给排水系统和完善的军事防御、对内监督设施。忽必烈看后很满意,他知道赵秉温在制定朝仪和古代的礼制上还是有一套的。忽必烈需要一套符合实际的朝仪。他下诏成立侍仪司,拜赵秉温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专管侍仪事。要改变一国的国号,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忽必烈想用一个好名字改变大蒙古国的称谓,他从小就喜欢汉人的文化和历史,也有条件受到较好的教育,在总管漠南地军国庶事后,他大量接触了汉人,中原文化对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况且,他度量弘广,能揽住英才,并量才委以大任。正是因为如此,中原有志之士纷纷投到金莲川,成为他的座上客。他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事。改变国号的事他一直在和刘秉忠商讨,刘秉忠十七岁时曾仕金朝,蒙古灭金后,曾担任邢台节度府令史,后来,他出家武安山天宁寺为僧,法名子聪。后被海云禅师推荐给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为其重要谋臣,位列邢州五杰之首。在他出仕后,他与姚枢等人制定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针大举招贤纳士,当时的大儒许衡王恂张易人入仕,他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将政权名为元并向忽必烈进言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参照汉法,改善法度革除弊政。他担任中书令期间先后参与位处旧金朝首都燕京的都城,其后名为上都以及兴建国都大都两座城市的工程,并与同乡郭守敬一同订定授时历。郭守敬也是邢州人,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后来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召见郭守敬。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于是忽必烈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过了两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那里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到了西夏,经过详细勘察以后,发动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坝,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时间,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忽必烈知道刘秉忠在汉人中是可以重用和信任的,他自号藏春散人,无书不读,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是一个学兼儒释道三家多才多艺的人,忽必烈受他的影响主张改汉制、用汉法,对他的建议更是言听计从。命刘秉忠及其弟子赵秉温相宅筑城是忽必烈同意的。他也知道刘秉忠会尽心尽力的。阿里不哥在和林称帝,宣布要坚守祖宗之法。也就是他身边的那几个自己以为能信得过的汉人要他破例不经库里尔台大会而自立为帝,要他宣布要改汉制,用汉法。对刘秉忠和郝经一些人的上书,忽必烈还是愿意采纳的。自金莲川以后,忽必烈知道他们为了自己的新朝制订典章法度,设立官吏机构,象姚枢、郝经、子聪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对这些汉族官员始终是信任的,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心,他要对这些汉族大臣封官晋爵,委以重任,要把他们视为股肱之臣。他胸有大志,在金莲川时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原本想辅佐哥哥蒙哥实现统一天下大业,但遭到蒙哥及守旧的反对,猜疑妒忌。思想极为苦闷,彷徨无措,不知该如何办好。是母亲唆鲁禾托尼把他的苦恼告诉了海云大师,海云大师是位学识渊博的高僧,他向忽必烈推荐了自己的弟子子聪刘秉忠。每当想到这些,忽必烈就很感激这些忠于他的汉臣。当然,还有就要出使临安的郝经,忽必烈知道郝经自幼家贫,白天打柴买米供养母亲,晚上苦读诗书。在一次战乱中其母被烟火熏死,郝经当时才九岁,居然用野菜拌着蜜汁将母亲救活。此事传到大将军张柔耳中,特将郝经接到府中,待为上宾。张家藏书甚多,郝经几乎都读遍了。后来,张柔听说忽必烈招纳贤士,便将郝经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问以治国安民之策,郝经向忽必烈陈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当时,忽必烈闻之大喜,便把郝经留在了王府。还有姚枢,忽必烈听说此人后立即派赵璧将其请进王府,姚枢向忽必烈提出上千言的治国之道,从定典章,立纲常到建国立业谈到的东西都对忽必烈有极大的影响。
“大汗,我知道,象郝经和刘秉忠都是难得的忠臣,这样一心不二的臣子当然要用,但是,对那些当年祖父成吉思汗时重臣后代,还是要重用的。”察必坚持要起用家族内部的将军和文臣,“我弟弟那里可以不用,但一些随着成吉思汗东征西杀的将军的后人,还是可靠的吧。”
“察必,我心里是有数的。”忽必烈很宠爱察必,但他觉得察必毕竟头发长见识短。“阿里不哥是我一个娘的七弟,他不还是在和林称帝,不归顺我?”
第五十九章
       也就是忽必烈让郝经使宋的这年秋天,忽必烈亲统大军前往和林,他要和一母同胞的七弟阿里不哥见个高低。
见忽必烈率军杀来,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便放弃和林,撤到西北的谦谦州,留下阿鲁忽主持国事并筹集兵械粮草,并派出使节和忽必烈假意议和。忽必烈同意议和,并让也先哥镇守和林,派宗王移相哥驻守边疆,而自返开平。但是,没有多长时间阿里不哥对移相突然袭击,移相溃败。阿里不哥便挥师南下,忽必烈只好和阿里不哥兵火相向,兄弟二人大战于昔木土脑儿,阿里不哥又一次大败北遁。忽必烈招降了阿鲁忽,恼羞成怒的阿里不哥发动了对阿鲁忽的战争,一些跟随阿里不哥的王爷也象阿鲁忽一样相继转向忽必烈,他们看不惯阿里不哥的因循守旧,他们相信忽必烈的大蒙古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和福祉。蒙古汗国终于久符人望,忽必烈汗也被世人称为有汉唐英主之风,忽必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