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淬中华-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霾豢赡苤С忠怀】跞粘志玫恼秸だ钪栈崾粲谖颐牵 

冯华的一番话使在座众人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每个人对中日战争的发展态势都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冯华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也暗自喘了一口气,该尽的努力都尽了,一切就看天意吧!

冯华并不是一个莽撞之人,他的这番言词虽然看似激烈,但这其实是他根据各方资料,深入研究过在座诸人尤其是刘坤一的观点性格后才说出来的。他明白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争取到刘坤一的支持和帮助,义勇军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而才可能在更深的程度上去影响和改变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否则振兴中华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刘坤一本来就有打一场持久战的念头,只是思路没有冯华这样清晰和条理分明。听了冯华的话,他先与在座的宋庆、吴大澂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点头赞叹道:“子夏所见不凡,真是年轻有为、后生可畏啊1虽然对方比自己小三、四十岁,但刘坤一此时却不禁生出了一种知己之感。

而吴大澂更是为吉林防军出了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说起吴大澂与吉林防军的渊源,那还得从1880年春天谈起。吴大澂跟随当时的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边防,此时正值中俄关系紧张,东北边疆危机之时。吴大澂针对边防废弛,边地空虚的状况,与铭安联名奏请在吉林建立防军,并采取了自制新式火药、移民垦荒等种种防俄措施,可以说吴大澂就是吉林防军的缔造者之一。

吴大澂摸着他那两撇胡须,笑吟吟地说:“子夏年轻有为,可喜可贺!十年前,与法兰西在谅山交战,我曾奏请皇上,请准率领吉林防军三千赴滇、桂迎战。如今子夏的三千防军连战连捷,打得倭寇屁滚尿流,为我大清国扬眉吐气啊1

冯华以前只知道吴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并不知晓他建立吉军、加强边防,以及与沙俄会勘边界,据理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区和反对立约将澳门归葡萄牙管辖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听了这些往事,他不禁肃然起敬,站立起来重新施礼:“晚辈曾有幸拜读过恒轩(吴大澂的号)公的关于考释古文字、权衡度量制度的大作,实在使晚辈受益不浅,但晚辈更敬仰各位前辈的爱国之举1说着向在座几人深深一躬。几个老头嘴上谦让着,心中却不无得意。

只有吴大澂心中有些奇怪:自己的这些东西他是几时得见的?嗯,或许是在哪里看到的只言片语吧?虽然疑惑,倒也没有深究。

要知道吴大澂的几部著作,大多是他甲午战败、革职后,赋闲在家时整理成书的。来到异世后,冯华处处小心生怕不小心暴露了兄弟三人的身份,可此刻一时激动之下还是露出了一丝破绽。后来冯华反省自己的言行时,才猛然发觉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漏洞,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过后他一再告诫自己今后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得意忘形。

在座的几人都是主战派,刘坤一是更是湘系的元老,他本就对李鸿章多有不满,曾多次指责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而吴大澂在战争爆发后,也是激于义愤主动慷慨请缨,率湘军三万人赴辽抗日,所以众人才能谈得如此投机。

说起来或许让人感到奇怪,像魏光焘虽然与冯华相处的时间不长,年龄上也有差距,但却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冯华和义勇军驻在牛庄他的心里异常踏实,现在包括李光久在内都已从心里上开始把义勇军看作自己人,并视为可以依赖的长城。

冯华对于刘坤一所说的,立即上奏皇上为自己请功之事并不十分在意。他心中高兴的是:终于看到历史开始改变了!他内心的喜悦、兴奋或多或少地反映到脸上。刘、吴等人看在眼里只以为这是年轻人新立战功,有些喜形于色的表现,他们不但没有责怪,反倒认为只要能好好加以笼络,这个冯华将来必会成为自己等人的得力臂柱。

最让刘坤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虽然统帅数万大军,此次出关也无必胜把握,初到山海关时他也曾考虑再三,始终不敢贸然把指挥部前移。如今突然冒出这么一支能征善战的吉军和有指挥才能的冯华,让他感到万幸。冯华打了胜仗,最露脸的自然是他这个钦差大臣。

他不妒忌这个年轻人的才华,自己毕竟老了,有这样的后起之秀,用他的话说:“国家幸甚!百姓幸甚!”况且以清卿(吴大澂的字)与吉军的渊源,或许能借助冯华和义勇军之力,让湘系东山再起。

看到钦差大人如此赏识冯华,作为举荐人的魏光焘和李光久自也是十分高兴,此次会面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第三十七章云起紫禁城(上)

辽东战场上一连串的胜利,让光绪皇帝这些日子心情一直特别好。当他满脸喜色、神采飞扬地走进景仁宫时,珍妃正和一帮宫女、小太监嬉闹,看到皇上驾到,众人忙不迭地赶紧行礼请安。

看到打扰了爱妃的玩儿兴,皇上倒有些过意不去:“朕要看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继续吧!”

珍妃微笑着说:“臣妾已经尽兴了,这会儿臣妾要陪着皇上呆一会儿。”

虽然已被册封为恪顺皇贵妃,但珍妃到底没脱女孩儿家活泼的天性。一阵子地疯玩嬉闹,此刻的她早已是香汗淋漓、气喘吁吁,红扑扑的脸蛋益发显得光艳靓丽、娇媚动人。光绪盯着她那漆黑的星眸,开玩笑地说着:“陪着朕只呆一会儿?朕可是不干呐!朕是要在你这里过夜的呦。”说着,一把抓住珍妃的小手。

一向大方的珍妃此时既有些娇羞,又感到非常高兴,自中日开战以来,皇上可是有很长时间没这样与自己调笑了。

执着珍妃的手,二人一同进入了寝宫,珍妃也慢慢恢复了常态。她柔声询问道:“皇上,看您满脸的喜气,又遇上什么高兴的事情了?”

闻听此言,光绪喜滋滋地说道:“岂只是高兴?朕从来都没有这么快活过!告诉你,咱们在辽东牛庄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一回可是消灭倭寇五千多人啊!”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虽然并不知道这一仗的真正意义,但珍妃亦由衷的感到高兴。

依旧兴致勃勃,光绪接着说道:“卿卿,你说这冯华当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不到旬日就三战三捷,还击毙倭寇两员大将,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也不过如此吧?朕刚才把军机处前次关于擢升有功将士的奏折退了回去,让他们重新再议,朕这次要好好的封赏冯华!”

自甲午开战以来,军机议事从来都是争论不休。不是因为议和与抗战观点分歧,就是为了李鸿章贻误战机,给予何种处分而意见相左。为此徐用仪、孙毓汶等人还多次把状告到了老佛爷处。

此刻,军机大臣们对冯华的升迁问题亦是意见纷纭,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奕訢、翁同龢、李鸿藻和文廷式等人认为冯华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当此国家用人之时应予破格升迁;而奕匡、世铎、徐用仪、孙毓汶和刚毅则以冯华来历不明,当过土匪为由,主张低调处理。

光绪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争论不已、无尽无休的口头官司,自己亲政以来无论办什么事都没有痛快过。他虽然早就想把徐用仪、孙毓汶这些碍事的老家伙开掉,可是由于为太后所遏制,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徐用仪和孙毓汶都是慈禧的心腹,在“战和问题”上他们是坚决的主和。早在中日宣战前,他们就认为中日战事一起胜负难料,只会让各列强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因此始终反对宣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慈禧太后的真正想法:太后虽然一向对洋人没有好感,但也决不愿轻易开罪他们,尤其是在自己六十寿辰之时,她更是绝对讨厌打仗。

军机议事散去后,光绪单独留下了翁同龢。由于心烦意乱他先背着手走了两圈,然后才皱着眉头说道:“师傅你说这徐用仪、孙毓汶怎么总是捣乱,冯华立了如此大功,他们竟然还主张低调处理。当此国势低迷之时,大大封赏有功之臣既能振奋我大清的国威,又能激励将士用命奋勇作战,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呀!”

说到这里,光绪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不光是徐用仪、孙毓汶,这会儿庆亲王也参合进来,朕就更不好办了;还有那刚毅,这次也跟着瞎搅和。师傅,我看干脆就不理会他们,直接起草谕旨如何?”

在军机行走多年、且老于世故的翁同龢听到皇上负气说出的这番话,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慎重地说道:“皇上,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太后目前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臣已经向刘坤一和吴大澂详细了解了冯华的情况,此人不但才华出众识见过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精兵。这些年来,皇上虽然多次任命臣担任乡、会试正副考官,也物色、选拔了一些人才,但这些人大部分担任的都是御史言官、翰林编修等没有实权的职务。臣想,这个冯华如能供皇上驱使,将来必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只是此事绝不能让太后见疑,还是应先取得太后懿旨再办,方为上策。”

翁同龢自任会办军务大臣之后,因见清军腐败不堪再战,一直主张迅速编练一支采用西式训练的新军代替湘、淮等旧军。他认为无论是从目前的军事需要,还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马上实行新军制度,只是因种种制肘,没有得行。翁同龢主张编练新军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从皇上与太后的矛盾中已经隐约感觉到皇上要想真正亲裁国政,取得与太后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军权,手中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因身为帝师权参机要,同当时中央不少部院衙门的负责人以及地方督抚将军、提督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常常彼此互通声气、相互援引。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父亲前大学士翁心存、兄长翁同书的故旧、门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