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娱乐之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娱乐之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了,那年我18岁。后来,我像所有人那样,小心翼翼的趟过高考那条河,到了对岸才发现,那通向成功的地方也许会有太多的不堪。这时,我才发现,我心目中的那块圣地已经变得肮脏。忽然,那一刻我的心里沉寂的可怕,又或许那一刻我才算真正的“长大”,渐渐地,喜欢上冷眼旁观。
    现实生活里,我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不喜欢和人说太多的话,写书只是一个尝试,尝试着和别人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都希望与君共勉。按故事发展的时间来算,这本书其实已经写了一半了,后面的有些内容我可以提前透露一下,05年的战争片,再后面会写一些古装戏、功夫片;诛仙、魔兽也没有拍;前面提到的一些人,像哥哥、青霞姐姐、王菲、艾薇儿会不会就让我一笔带过了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脉络,今天又把后面的故事重写了一个提纲,结局我也已经完成了,其中还是有些电影和电视剧可以写的。至于上架后的订阅,大家可以先观望一下,觉得还行就支持一下;要是觉得花钱看没有太大的意义也不打紧。我会继续加油,争取下一次能有好的作品让大家心甘情愿支持我。
    最后,无以为报,只有好好完成这部书了。质量上我争取努力提高上去,字数我不能保证大家能看得过瘾了,现在工作不稳定,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码字上了。但是每天都会有个三千字,可以的话也能多发一些,要不,大家等我写完了再看?据我自己估算,后面的字数也不是很多了,大概不会超过40万字的样子,战线拉得太长,初出茅庐的我怕收不回来了。
    最后的最后,子殇最近因为一些事情有些纠结,现在想开了,好好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祝福所有的书友笑口常开,好运自然来!
中国动画史-曾经的辉煌
    (家中有事,今天没时间写东西,明天再写!转了一个中国动画辉煌史,大家看看。)前述: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写下此文,希望现在对日本动画津津乐道的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国动画曾有的辉煌历史: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新华联合影业公司1941年摄制导演、动画设计: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美术设计:陈启发、曹伯夷
    日本在这段时期处于战前草创期,动画制作水平还比较低,而且由于军国主义影响,使得其战斗场面的制作的到一定发展。不过这段时期日本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动画,中国的《铁扇公主》也在其列,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看到后,深受震动。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由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摄制编导:陈波儿美术设计:史漫雄、池勇。此片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第一部木偶片,采用傀儡戏的夸张手法,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败。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等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大闹天宫》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绘制了近7万幅画作,成为一部鸿篇巨制。没有现代的特技、电脑和数字技术,完全凭手工制作出来的这部动画片,从造型设计到人物动作,从脚本到音乐,每一个镜头拿到现在与世界优秀的动画相比仍然毫不逊色。该片是由中国动画片开山祖中国动画界享有盛誉-的万氏兄弟老大万籁鸣任总导演、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美术设计、邱岳峰为美猴王配音,一句“孩儿们,操练起来!”的开场,使孙悟空的银幕形象呼之欲出。当时,被尊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也专程赶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向“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拜师学艺。《大闹天宫》得奖情况:196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78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本年度杰出电影;1980年5月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1982年8月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这个时期内,我国的动画发展还是领先于日本的,虽然日本1963就有了《铁臂阿童木》这样的长篇动画,但我国有大型动画《大闹天宫》,并不输于日本。而且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是日本完全无法比的。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的代价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可能也是当时为什么不制作长篇动画的原因之一吧;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所以动画主要还是在电影院播放,所以这个时候的动画还没有长篇的连续剧。《哪吒闹海》(1979年出品)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动画片,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之后再也没有超过它的作品了,中国动画的辉煌时代从此过去了。该片单从剧本和情节处理上说,可能更胜《大闹天宫》一筹,其剧情一波三折,主人公经历了从生到死,又从死复生的过程,更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是一部带有英雄悲剧色彩的作品。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严定宪、金复载)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获法国第七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阿凡提》(1979年)导演:靳夕等多人为我们展现出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无论是人物造型和遣词造句、称谓、建筑以及音乐,都有浓郁的穆斯林风韵。而采用的木偶方式,使其人物表现更为幽默夸张,极好的配合了故事的主题。而且它也是重放率最高的国产动画片之一,至今在许多电视频道里仍然经常可以听到“人人都叫我阿凡提,纳斯尔丁·阿凡提。生来就是个倔脾气,倔呀么倔脾气……”的歌。
    此剧1979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第三届中国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一等奖。
    《骄傲的将军》(1956年出品)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片的编剧是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华君武,导演是特伟和李克弱。艺术家们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搜集大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到1956年才完成这部二十多分钟的动画片。该片在创作上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因素。主要人物造型也采用了京剧脸谱:将军是大花脸,食客师爷则是二花脸。在场景安排上强调舞台感和空间感,颇有特色。另外,影片把“临阵磨枪”这个成语非常巧妙地诠释了一番。将军得胜后沉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伴他征战的枪搁置在架上,被蜘蛛网围了个密密麻麻。眼看他日渐发福,武功日渐退化,举个一百多斤的石担也把他的脸色屏成酱爆猪肝。待敌军逼到家门口,才慌忙叫手下去取武器。此时的枪已锈蚀成废铁,再磨也无济于事。将军只好束手就擒,怎么也骄傲不起来了。
    《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出品)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气韵生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代表作之一,取材于齐白石的鱼虾形象,奠定了影片的美术水准。此片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牧笛》(1964年出品)在《小蝌蚪找妈妈》问世的三年后,《牧笛》出世了,如果说前作是对水墨动画的尝试,那么,《牧笛》就是一次升华:有山有水有云、有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