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你想证明你是个思考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不是个重视演讲的国家,中国历史崇尚的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人的发言权向来不广,要么当官,要么做学问。作为教师,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近乎惟一的列车。因此,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
此外,按陈桂生教授的说法,“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响下自我努力的产物”。陈教授还认为,教师并非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而是“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被在‘社会产品’之中”。据我所知,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都有那么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大都遗憾地被“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拿起笔来,记录下来,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是谁也无法将它夺走的。而且,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
七、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教育的专业形象远远低于医生,这有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教师缺乏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原因。在我看来,职业的专业形象不是由职业本身赋予,它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着的人赋予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我们来关注话中的“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这个短语。目前的师范教育远没有达到“严格训练”,众多教师一年里又难得翻教育书籍,难得写教育思考,“持续不断的研究”的意识都成问题,行动更是遥遥无期,我们还能用怎样的专业态度与水准,来抱怨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要知道,别人不重视你的根源正是你不重视自己,大众不把教育的神圣当回事,其根源正是教师不把教育看得神圣。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在我看来,一个具备教师专业水准的教师当有以下特征:
●具有心灵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不,教师是教“人”的。教师教书,并力求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无奈之举,是强悍的应试教育下的一种生存性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不应付出“只教书不教人”这样惨重的代价。我说一个教师要具有心灵的力量,那就是在他心灵深处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价值锁定于教育,他在现实的妥协中始终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不管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的理想之间有着怎样无法调和的矛盾。我坚信,一个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就一定能朝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进。这种心灵的力量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珍贵。
●具有情意的关怀。教师应当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师如果粗枝大叶,那么与孩子朝夕相处时就会不经意地伤害他们。一旦伤害了学生的情感,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便会是一件了无生趣的事。作家陈丹燕说,人的情感就像是皮肤,用得多了,就会粗糙起来,长出老茧,不敏感了。一个教师的情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每接一个班、每带一批学生,就和学生建立起初恋般的美好感情。有了这种美好,有这股情意的清泉,教育就会产生神奇的心的力量,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涌动着永远的爱的溪流,彼此信任和依恋。
●具有人格的熏染。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是一种熏染。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一定是个人格高尚的人。他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对丑陋的鞭策,他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敬业的品质,纯净的心底,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刻在学生的心头。这种教育或许不在课堂,或许无法用考试来测量,但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教育的力量都将从这里生发,任何人类的伟大和创造都将从这里起步。一个失去人格的教师,一个只在知识和考试里挣扎的教师,其人格是不完整的,这种缺陷对教育是一种致命的伤害,对学生也是如此。构建健全的教育人格,是教师专业涵养的重要内容。
●具有文化的气质。教师应该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在我看来,如果教师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那么任何人的担任都将使教育蒙羞。教师是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每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必定是个读书人,也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文化人。这样教一辈子书,读一辈子书,岁月老去,走到讲台的,即便没准备什么,即便只是随口说几句、随手涂几句,讲台也将因此而染上文化的光泽,迸射人生的儒雅。
●具有智慧的实践。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他能否将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的、愉悦的实践中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平和、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教材来。实践一方面检验其智慧,另一方面又在不断丰富其智慧。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智慧的像征。
此外,从实践操作层面和教师教学的技术和能力来讲,当前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教材的解读能力”。我一直认为,画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美术老师,作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数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原因就在于他们还不具备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价值的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把握的角度、坡度设置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
●“与学生的交往能力”。成年人一般都和成年人打交道,由于年龄相仿,就较容易设身处地地沟通和共鸣。教师却不同,是与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打交道,成人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有很大区别,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别,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目前师生间的感情隔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师生无法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良好的与学生的交往能力的缺失,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我认为,把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纳入教师的基本功,是十分迫切的,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要注意和学生多交往,在交往中掌握交往的技术、获得交往的能力。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的组织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和能力,这种艺术的本质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某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提醒了,又分神了,那可能是他在课外或课间,遇到了烦心事,你意识到这些,就能正确地处理,有效地组织了。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学生间或师生间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像一个军队首长要有处理突发战机变化的能力一样。战争,事关人的生命;教育,事关人的灵魂。之所以提出这个能力,是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众多教师经常简单乃至粗暴地处理各种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突发事件,一些研讨课上,我们还能看到青年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试卷编制能力。”毋庸讳言,在素质教育旗帜下的学校依然存在着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无法回避升学,回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