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好孩子-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父母好孩子》
作者:佚名
序一 家庭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
■徐惟诚
生孩子,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喜事,快乐的事。从母亲怀孕开始,就会受到家人和亲友的祝福、祝贺,然后就开始各种忙碌,自然是带着喜悦的忙碌。在孩子的身上,寄托着父母的全部希望。
教育孩子又是一件苦恼的事。许多做父母的人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学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仍然对父母不满。有的父母的谆谆教导被孩子视为碦嗦。有的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瞧不起。他们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他们想,自己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许多孩子也觉得苦恼。为什么作业越做越多?为什么怎么努力也不能让大人满意?为什么许多好的想法不能被理解?
进入新世纪,这样的矛盾会不会更尖锐?
进入新世纪,这样的矛盾是不是应当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
卢勤同志的这部作品,就是为解决这样的矛盾所做的努力。
现在做父母的人,当然都是在上一个世纪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要在新的世纪中教育孩子。这些孩子将要在新的世纪中生存、发展,创造自己的幸福。
以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教育今天的孩子,期望他们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得成功,这是教育中的永恒矛盾。在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今天,这种矛盾显得更加尖锐。这就要求为人父母者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的儿童观。
什么是儿童?
第一,儿童是人,是独立存在的人。不能把孩子当成是一件东西、一件玩具,也不能把他们当成任由大人支配的附属品。
第二,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那样去对待,去要求,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必然事与愿违。
第三,儿童终究要成长为大人,他们终将独立地生活。我们的全部教育工作都是为了这样的目标,都应当有利于他们自己能独立应付各种问题,能创造和保卫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助长他们的依赖心、不思进取心、懒散心。
有了正确的儿童观,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当代的少年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在孩子身上发生了哪些影响,时代对今日中国少年儿童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哪些新的条件,如何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及非智力因素形成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这些方面,卢勤同志有独到的长处。她作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多年来同广大少年儿童有密切的联系。她又是一位热爱孩子的人,一说起孩子的事,眼睛就放光,浑身就来劲。她对孩子说知心话,又能倾听孩子说话,孩子们也乐意把知心话说给这位姐姐听。她自己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多年来又在全国各地为家长们做了大量的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她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发扬这些积极因素就一定有助于克服消极因素。
她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育这种积极因素。
她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她重视培育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她懂得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实践,因此必须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能只靠片面的灌输。
这些宝贵的认识在她的这本书中随处可见,而且有许多实际事例为证,很便于广大家长结合孩子的实际吸取。
新的世纪为我们伟大的民族提供了再次振兴的机遇。民族的复兴要求民族素质的提高。新的世纪也向我们的民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严峻的挑战也考验民族素质的坚强。民族的未来,千家万户的幸福,都要求我们把家庭教育搞得更好。这是一个需要更多的有志者从事耕耘的领域。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年已经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我们希望,已有的成果能更普遍地被家长们掌握、运用,还有更多的新成果不断地创造出来。
(作者为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序二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做人
■柳斌
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是最没有出息、最没有价值的。
做点什么事呢?做点令人满意的事,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做点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事。一句话:做点好事,不做坏事。
做好事不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容易。能不能做到,要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了知识,有了基本的技能,就能做事,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做事能否有益于人民,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根本还在于要学会做人。
早期智力开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早期思想、品德及情感的培养,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为重要。因为它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确定方向并提供动力。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但尤其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学会做人。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阶段就是少年儿童阶段。
少年儿童的“知心姐姐”卢勤为小朋友们、家长们和老师们献上了一份精美的礼物。卢勤同志以她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写作风格,对大家十分关心的少年儿童教育的重大课题,娓娓动听地讲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也一定会受到少年儿童工作者和家长们的热情欢迎。
(作者为国家总督学)
引言 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
这是我站在一所“家长学校”的讲台上说的第一句话。
那天,我第一次以一个孩子母亲的身份和《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的身份,向小学生们的家长敞开我的心扉。那次到场的家长90%是妈妈。
我对他们说:天底下最平等的称呼就是“家长”。无论你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在孩子眼中都是家长。我们当妈妈的,在孩子心目中,究竟是个好妈妈,还是个不称职的妈妈?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好妈妈呢?
于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发生在妈妈和孩子中间的真实故事,向年轻的妈妈们讲述了当今家庭教育中的五大误区、当代孩子的六大需求和适应未来社会的五种能力,以及如何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场上鸦雀无声。
我本想,妈妈爸爸的工作都十分繁忙,一定有不少人来不了,一定有不少人中途退场……然而,当我从“家长学校”的讲台上往下看时,上千人的会场竟座无虚席;三个多小时的讲话,竟无人退场。我不禁激情荡漾!
当我结束讲话时,场上掌声雷动,久久地在我耳边回响。
散场时,天已经黑了。可许多年轻的妈妈仍在门口等候我,有的眼含热泪,向我提出很多教子中的困惑。
几天后,校长交给我厚厚一沓“听后感”,字里行间渗透着妈妈们的反省与期待,抒发了妈妈们的情和爱。
读着一篇篇感想,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在妈妈的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小时候,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要说“可敬天下父母心”!
每当我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听孩子倾诉心中的秘密、议论妈妈时,我感到,“妈妈”这个称号,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他们多么希望妈妈能了解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啊!妈妈的教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妈妈的失误,也会贻误孩子们的前程!
每当我走进妈妈的世界,听妈妈倾诉烦恼、谈论孩子时,我感到,“孩子”这两个字,对妈妈是多么重要,她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了解妈妈的心,成为妈妈的朋友!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都会让妈妈激动得涕泪纵横;孩子的每一点点过失,都使妈妈痛苦得彻夜难眠!
于是,我找到了一个新的位置。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作为全国少年儿童的“知心姐姐”,我想我应该成为连接孩子和妈妈的桥梁,不仅要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也应该成为年轻妈妈的知心朋友。
就这样,在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一书记黄启同志的建议下,我把我的心里话写成文字,献给每一位年轻的妈妈。
写在前面
“妈妈”是一本书。
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和不幸。
这本书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孩子一生都在读着妈妈这本书。年轻的妈妈在不知不觉地写着这本无字的书: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
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只有孩子最清楚。
在这部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了妈妈的成功与失败。
有位农民母亲告诉自己的六个女儿:“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她用自己的心血,在孩子心灵中播种的爱,成为六个女儿不可动摇的人生信念。后来,她们都成功了,其中一位是我的朋友……一位年轻的女记者。
每当她跟我谈起自己的母亲,脸上总洋溢着一种幸福感,一种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她说:“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而成功的教育就在于,父母能按照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把孩子真正教育成为成功者。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来衡量成功的话,那么,我们的父母就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者。”
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如何评价我们呢?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回过头来寻找母亲在自己生命里镂刻下的每一丝每一缕的印记时,我们并不奢望会听到什么感激的话语,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假如可以选择父母的话,让我再选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