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来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在北戴河孟姜女庙前檐柱上有一副对联,原文如下: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根据“朝”有两个读法:表示早晨的“朝”和表示潮水的“潮”,“长”也有两个读法:表示长短的“长”和表示涨潮的“涨”,三个游客议论开了:
游客甲说,这对联可读成: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游客乙说,这对联可读成: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消。
游客丙说,这对联可以读成: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
这三个游客的读法都没有错,不过是他们以对联的结构为发散点,做出了不同的处理而已。
6。组合发散法
是以某一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以形成新事物。1877年,有一天,爱迪生将一张画着锡纸圆筒、螺旋杆、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的图纸交给一个工人去制造。这个工人虽然根据要求把爱迪生需要的东西造了出来,但他不懂这是个什么东西。当爱迪生把这台“会说话的机器”带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编辑部去表演时,各报记者都来观看,盛况空前。当爱迪生把尖针放在锡纸圆筒上,转动圆筒,发出记录在在锡纸上的说话声音时,大家无不热烈欢呼。这就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故事。这也是爱迪生进行组合法思维的结果,几件平凡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2节:集体交错发散法
当然组合发散法包含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在进行思考时,要尽可能多地思考到各种不同的组合,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这样才算得上是组合发散法。事实上,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过程里,也可能进行过无数次不同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最后才发现了最合适的一种组合。
……
13。集体交错发散法
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建立控制论的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定期参加哈佛大学举办的科学方法讨论会。参加者每月聚餐一次,在一个大厅里围着圆桌子吃一顿晚饭,然后宣读论文,展开讨论。参加的人形形色色:物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后来还有一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他们之中有当时已经出名了的教授,也有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参加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受拘束。每次宣读论文后,照例引来一阵阵排炮般的猛轰。批评是猛烈而热情的,毫不客气,可又毫无恶意。受不了这种批评的,放不下架子的,下次就不会再来了。反正自由参加,自由退出,并无约束。而维纳坚持了下来,后来发明博奕论的冯·诺依曼,参加创立人工智能的克卡洛,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哥德斯丁等人都坚持了下来。他们所开展的自由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对他们以后各自的成就,都有很大的关系。而维纳更得益于这种讨论,从讨论中学到不少东西,以至他在著作中不只一次地盛赞这种有益的活动。
14。想像法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关于他,我国有很多传说。下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中韩信的表现,体会他过人的想像思维。
有一天,刘邦想试一试韩信的智谋。他拿出一块五寸见方的布帛,对韩信说:“给你一天的时间,你在这上面尽量画上士兵。你能画多少,我就给你带多少兵。”站在一旁的萧何想:这一小块布帛,能画几个兵?急得暗暗叫苦。不想韩信毫不迟疑地接过布帛就走。
第二天,韩信按时交上布帛,上面虽然画了些东西,但一个士兵也没有。刘邦看了却大吃一惊,心想韩信的确是一个胸有兵马千万的人才,于是把兵权交给了他。
那么韩信在布帛上究竟画了些什么呢?
原来,韩信在布帛上画了一座城楼,城门口战马露出头来,一面“帅”字旗斜出。虽没见一兵一卒,却可想像到千军万马。
第33节:交叉法
15。交叉法
公元前345年,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魏国大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围攻年余,赵国危急便向齐国求救。齐宣王命田忌为将军率兵救赵。田忌准备直接发兵邯郸,攻魏军以解救世主赵国的危急。军师孙膑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的作战方案,他说:“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靠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不如直接发兵包围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听说后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这样,我们既可以解了赵国的围,又可以在中途打败魏军。”田忌采取了孙膑的谋略,便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军回大梁。魏军长途急驰,疲惫不堪,齐军以逸待劳,在选好的战场桂陵大败了魏军。
这个案例中,所要寻找的答案就是齐国要如何解救被魏国大军围困的赵国,最为常用的法子就是直接出兵与魏国交战。但是孙膑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而是从另一个点出发,寻找另一条路,这条路同样可以达到解赵国之围的目的。那就是直接出兵魏都城大梁,引魏国回身自保。再与疲于奔命的魏军交战,最后取得胜利。
训练思维的形象性
1。同物组合法
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的或相近事物的组合。特点是参与组合的对象与组合前相比,其基本性质和结构没有根本变化,只是通过数量的变化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得到新的功能。
比如杭州某小学生看到许多大宾馆里挂着一些大挂钟,觉得既占地方又费钱,就把大挂钟时针改成时盘,使一口钟面上就能准确地读出许多个国家的相应时刻,经济又实用。
2。异物组合法
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思想或物质组合在一起。异物组合实际上是异中求同、异中求新,从而使整体发生深刻变化,产生出新的思想或新的产品。美国俄亥俄州乔葆德城的“书丽雅海滩”酒店,不设泳池、球场、影视放映场、健美中心之类的娱乐设施,却利用书籍吸引顾客:客房分别以20位文学大师的名字来命名,房间里陈列的书也以这些文学家的著作为主,摆设也以这些书中的情节为依据,形成一定主题。酒店实际上成了旅馆与图书室的组合体,开业以来,日日顾客盈门,每晚房价在77~128美元之间,顾客喜爱这家酒店,热情地称它为“读书乐酒店”。
第34节:主体附加组合法
3。主体附加组合法
这是指以某一特定的对象为主体,增添新的附件,从而使新的物品性能更好、功能更强的组合方法。我们还是来看看铅笔。自威廉的带橡皮头的铅笔问世以来,人们就在铅笔上大做文章。1936年维斯涅尔申请了铅笔一端装有圆形橡皮的专利;1946年美国的彼切尔逊发明了在铅笔尾部可将橡皮抽出的铅笔;德国的普林茨又发明了带切削刀的铅笔;美国的罗斯发明了带纸的铅笔;德国素锡发明了带灯泡的铅笔……这些铅笔的发明,无不是在橡皮头铅笔的的启示下的主体附加组合的代表。
4。原理移植法
就是将科学原理或是技术原理移植到某一领域的方法。有的科学家鉴于一般的汽车在南北极并不适用,于是想制造一种极地使用的汽车。但是,这种汽车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们看见南极的企鹅,平时走路摇摇晃晃,不慌不忙,速度很慢,但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会一反常态,用腹部贴在雪地上,双脚蹬动,能在雪地上飞速前进。由此,科学家们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宽阔的底部贴在雪地上,用轮勺推动,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的雪地汽车。
这个例子就是科学家们把企鹅滑行的原理用在了汽车制造上。
……
11。方法移植法
就是把某一领域的技术方法有意识地移植到另一领域而形成创造的方法。比如面团经过发酵,进入烘箱后,内部产生大量气体,使体积膨胀,变成松软可口的面包。这种可使物体体积增大,重量减轻的发酵方法,移植到塑料生产中,便发明了价廉物美的泡沫塑料。这种塑料质地轻,防震性能好,可以作为易碎或贵重物品的包装材料,也可用来制作救生衣等。发酵方法用在金属材料上,德国制造出了泡沫金属,可以充填工艺构件中的洞隙,还可以悬浮在水上,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12。结构移植法
就是指把一领域的独特结构移植到另一领域而形成具有新结构的事物的方法。蜂窝是一种费料少但强度高的结构,把这一结构移植到飞机制造上,就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而提高其强度,把这一结构移植到房屋建筑上,可制造蜂窝砖,既能减轻墙体重量,又隔音保暖。
13。形象类比法
著名的瑞典哲学家艾赫尔别格曾经对人类的发展速度有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认为,在到达最后1公里之前的漫长的征途中,人类一直是沿着十分艰难崎岖的道路前行的,穿过了荒野,穿过了原始森林,但对周围的世界万物仍茫然一无所知。只是在即将到达最后1公里的时候,人类才看到了原始时代的工具和史前穴居时代他作的绘画。当开始最后1公里赛程时,人类才看到难以识别的文字,看到农业社会的特征,看到人类文明刚刚透过来的几缕曙光。离终点200米的时候,人类在铺着石板的道路上穿过了古罗马雄浑的城堡。离终点100米的时候,在跑道的一边是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神圣建筑,另一边是中央之国四大发明的繁荣场所。离终点50米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个人,他用创造者特有的智慧和洞察力的眼光注视着这场赛跑……他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剩下只有10米了,人类开始出现在火炬和油灯焕发出的光芒之中。剩下最后5米了,在这最后的冲刺中,人类看到了惊人的奇迹,电灯光亮照耀着夜间的大道,机器轰鸣,汽车和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