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前八章中,我着重论述了在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一个人受教育者的主体是如何被剥夺的,而且这种剥夺是如此的残酷和彻底。我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前景正在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广袤的贫穷地区是处在一种教育被剥夺的现象,即:由于贫穷,我们很多孩子上不起学,或者勉强完成初等教育以后就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尽管这些孩子是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长大而并没有被剥夺太多的慧命,但由于种种环境的制约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有机会来真正展示他们的才华;另外一种是富裕地区的孩子,他们被剥夺是一种天性以及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历的磨难,尽管这些孩子的家庭拥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条件以便能够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但由于一种变态的教育模式而从小就泯灭了孩子的慧命,因此当一个人精神本质发生病变的时候,那么任何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效力。
我认为,我们当下似乎正处在这样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人从不缺乏读书高手,我们的学生在世界各大学的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们的中学生在世界上几乎每年都可以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和化学比赛的大奖,而另一方面,我们却缺乏真正能够傲视群雄称霸一方的世界大科学家;一方面尽管我们有一大批人可以成为知识丰富的读书人,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真正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则很少。除此之外,在中国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的科学知识和他的人文素养南辕北辙,一个人的学术地位与他的文明程度势不两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与他的道德标准分道扬镳……
应该说,这是一种逻辑上的背离,但这种背离之所以在中国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我认为这无疑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偏差所致。
招聘厨房与温室花朵
前几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带着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式来到了一家企业,当他发现老板认为他的工作还不如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的普通员工时,他那种不服气的姿态在一种不可一世的狂妄中变得更为变本加厉,在他眼里,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的小人怎么可能与他这样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相提并论,于是他认为老板是在有意与他作对,一气之下,他离开了那家企业。为了进一步弘扬他这种孤傲的凛然之态,他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来到了一家企业,并由于学历之高而深受老板的重用,然而不久,老板发现,这位盛气凌人的高学历者其实际的办事能力还远远不如一般的职员,与此同时老板还发现,由于他不可一世和由于高傲而独断专行的领导作风,从而使原本充满团队精神的一个部门变得怨气十足、支离破碎,于是老板愤然炒了他的鱿鱼。本来,这位高学历者应该冷静下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到底是他者的原因还是自己的不足。然而他却不这样想,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除了只会读书考试之外,连一些基本的综合能力都不具备,相反,他认为自己应该去读博士,以便能够到更大更著名的公司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又轻而易举地考取了博士生。博士毕业后他却尴尬地发现,当他去一家家公司应聘的时候,似乎没有多少人对他感兴趣了,一方面因为他所开出的条件太高,另一方面招聘者对此人简历中数次闪电般的工作经历似乎看出了破绽。于是,在一次次的拒绝中,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博士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击垮了。
在一间清贫的屋子里,一顶硕士帽和一顶博士帽奕奕闪光地回顾着一个读书人辉煌的昨天,在一个油漆已经脱落的桌面上,几个方便面袋展示着一个高学历者今天的生活窘境。知识,当它脱离一种实际能力而仅仅成为一种文凭之装饰物的时候,那么这位博士的命运就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当郑渊洁19岁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的“失败者”以一家媒体网络技术总监的身份来仰视这位具有最高学历但找不到工作的“成功者”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位仰视者的眼神中一定会有一种被颠覆的藐视以及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怜悯!
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他们对应聘者的要求首先基于以下四点:
是否足够聪明?
是否有创新激情?
是否有团队精神?、
专业基础怎样?
在上述四项中,中国人比较具备的是第一和第四项,而微软公司最关注的第二和第三项,正是我们所普遍缺乏的必备素质。在微软的考题中,经常出现以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
你和你的导师发生分歧怎么办?
给你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你将怎么解决它?
两条不规则的绳子,每条绳子的燃烧时间为1小时,请在45分钟内烧完两条绳子。
这些问题,都是微软用来考验一个人创造性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这些考题中,微软的考官们所关注的不是什么“标准”答案,而是看一个应聘者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独到办法以及富有创造力的想象。
在国外众多企业五花八门的应聘考试中,有一种方式是我们前所未闻的,比如在德盛银行的应聘考试中,最后入围的决赛者必须根据德盛银行提供的一份菜单而下厨房做饭,谁能最终烹饪出一道色香味俱美的饭菜,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为此,德国有一家著名的人才公司在其法兰克福的总部还专门设立了一间“招聘厨房”,该公司的行销主管纳特高说:“厨房是最能考验高级主管人员技巧的地方,这是一种了解应征者的可靠方式,传统的考验人才的方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理论知识,但在厨房里,更可以看出他的执行能力。”
我在想,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考核中国应聘者的话,那么全军覆没的结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大家不妨来想一想,你让你的孩子下过厨房吗?你的孩子会做饭吗?你是否想过让孩子经常下厨房做饭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答案是用不着我来回答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分数来论成败的,因此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孩子考试能力的培养上,学习是为了考试,读书是为了考试,而掌握知识也是为了考试,于是中国学子们一切能力的展示是在一张张白纸上进行的,因此,所谓“纸上谈兵”也就成了中国人用来形容自己的一句维妙维肖的成语。
有一本叫《独身子女宣言》的书,里面记载了很多中学生悲苦的哀叹,当一种教育从小就灭杀了他们应有的能力而突然有一天又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这些能力的时候,他们就象一个个被抽去脚筋的残者,从长年生长的温室里突然被置于一个北风呼啸的体育场里,在所有人一片加油声中催你向终点狂奔。难道我们不感到这样太残酷了吗?难道我们不认为这样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法西斯主义吗?在所有以“爱”的名义下所干出的这些勾当难道我们不认为这些父母们不是一个个“温柔杀手”吗?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吧,一位中学生对我们成年人悲愤地控诉:
……
应该承认。我的父母真的爱我,他们代替我做了大多数本来应该是我做的事,我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就是要做一个乖乖的听话孩子。这是我小时候他们对我的唯一要求。我也努力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不爬高,不和人打架,不做危险的事,不弄脏衣服,老师说什么我做什么,看到他们的朋友叫叔叔。弄堂里的大人碰到我的父母总夸我听话,文雅,不像其他男孩子那样淘气。当时我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是很高兴的。而现在,我感到愤怒了。
后来,我上学了,他们对我的要求是什么也不要我管,只要我能好好读书。因为要让我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爸爸把我送到离家很远的一个重点初中里读书,我每天要很早离开家,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一边吃早饭,妈妈一边帮我系鞋带的,而且从来自己不整理自己的房间,当然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那时候我已经长大了,看到母亲疲惫的身影,很想替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可我从来没有做过,一开始做,总是出错,一出错,妈妈就抢过去,说:“你放着吧,我看你做,心里都难受,还不如我自己做。”
我其实非常爱我的父母,但是我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来爱他们,然后我知道了,只有一件事情我可以做,就是好好读书。要是我考试有了好分数,他们的脸就会发光,他们好像所有的辛苦,一下子都得到了补偿。
所以我一直把成绩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
然后我考上了大专。那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社会,我们去实习。我发现,社会一点也不像想象中和电视剧中的样子,要生猛残酷得多。
所有的人都说我像一个小孩子,实习的时候我发现女同学喜欢和我在一起,并不是我像真正的男人,讹而是我不像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让他们觉得安全。而男同学说我是“娘娘腔”。在分配工作的时候,大家一致把我安排到仓库,而不让我去做本来我的管理专业。
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对我爸爸说,我这样子,将来在社会上一定要吃亏,爸爸回家来很着急。
我也知道我身上缺少一个男子汉所应该有的刚毅和果断,顶不起一片天空。
我发现这个社会很奇怪,童年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不惹事,然后就要求你什么也不要管,只读好书就好了。可是你长大以后,立即又要求你有男子汉的力量,吃大苦,耐大劳,就像007,什么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独档一面,掌立门户,我也想这样,可是我怎么才能做得到这样呢?
我感到受了欺骗一样,我从小努力,而且得到指导和承认的目标,本来以为这就是全部,可是你努力到头的时候,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