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赵匡胤传-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柴荣见刘仁赡昏迷不省人事,心中感叹,亲自扶着抬架着视良久,并发下诏书,说:
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个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
便宣布拜刘仁为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给玉带、御马。让仍抬他回城养病。当天晚上,刘仁赡便病故于寿州城内。
第二天,柴荣听到刘仁赡病故的消息,十分惋惜,又下诏追赠刘仁赡为彭城郡王,任命他的儿子刘崇让为怀州刺史。南唐闻知刘仁赡已死,也追封他为太师。
寿州被围一年多,为了烧火和城防需要,不仅树木被砍伐净尽,连房屋上的砖石木料和民间家具,都被拆用完了,整个城内已经残破不堪。柴荣便下令,将寿州迁到淮河北岸的下蔡,自此以后,下蔡便称为寿州了。
李景达和陈觉逃回江南,十万军马几乎损失殆尽。回到金陵,见了李璟,失声痛哭,伏地请罪。
李璟也两眼含泪,亲自下阶扶起,说道:“天不助我,干卿等何事!”
说罢,李璟想到近一年来,唐兵连战皆北,江北大片领土沦失。
柴荣千里迢迢,从开封府亲临淮南,而自己拥有强大水军,却连江也不曾过去。眼睁睁地看着南唐的一批宿将良臣,死的死,降的降,先后有二三十万大军,被周兵所消灭,他想到这里,不由猛地把龙案一拍,感慨地说:“朕要御驾亲征,誓与柴荣决一雌雄!”
李璟凭着一股热血冲动,这话脱口而出。
话刚出口,中书舍人乔匡舜却信以为真,慌忙跪下,启奏道:“陛下,万万不可!那柴荣乃浪迹江湖的一个商人罢了,性本粗野,不惜亡命,黩武战场,陛下金玉之体,文质之本,怎可与他相比?此议万不可行!”
说罢,连连叩首不已。
这个满怀忠诚的老臣,虽然这样说,但是从这话弦外之音来理解,无异是在说李璟在战场上不是柴荣的对手。这正好又揭了李璟的疮疤。
李璟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扭头问他的御林军将领朱匡业,刘存忠道:“二卿以为对付后周,应当如何守御,朕是否应当亲征?”
朱匡业沉吟了一会,却不正面地回答李璟的询问,只是背诵出唐宋诗人罗隐的两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李璟是个文人,在朝廷之上,议事之时,李璟也常常背诵几句诗词,代替说话,这种习惯,也影响到他手下的大臣,常常用诗词来回答皇帝的询问。这时,朱匡业,也是循着李璟的思路说的,李璟刚说了“天不助我,”使朱匡业联想到罗隐的诗,不由脱口而出。
李璟又瞪眼去看刘存忠,刘存忠也想不出合适的话,只得开言道:“臣和朱大人同见。”
李璟叹了一口气。他被江北战火烤得焦头烂额,忧心如焚,才冲口说出了要御驾亲征的话,但这一瞬间的豪气,却被臣下一阵冷水给泼熄了。心中怎能不仇恨、难堪交织而来。用发抖的手指,指着乔国舜等人说道:“尔等竟说朕不如那个商贾鲁夫,自家怯战,却用这些败兴的话来沮丧斗志。国难见忠臣,尔等的忠又表现在哪里!”
他一怒之下,将朱匡业贬出京城,降为抚州副使,将乔匡舜流放到抚州,刘存忠流放到饶州。
处理了三位大臣,他冷静下来,想了想战争也就是危险,便不再提亲征的事了。
柴荣终于拔掉了寿州这颗钉了,心情十分畅快,在淮南整理了军队和政务之后,听到南唐主李璟已无力向江北派兵。而江北属于南唐的几个州,守军也力量微弱,只求自保,不敢再与周兵交战。所以,自己也感动精力疲惫,因南唐已对后周没有什么威胁了,且因天气渐热,又怕士兵不服水土而生病,便下令班师回京休整,仍令向训等人坐镇淮南。
三月底,柴荣乘船班师回京,四月中旬,回到了开封,趁这一段没有战事之时,整顿吏治、修订礼仪制度,下诏各地举荐人才,又做了不少大事。
不觉炎夏已过,到九月,秋高气爽,这时接到中书舍人窦俨的一道奏章。这窦俨乃是窦仪之弟,极有文才,后周的各种法令、制度,大都是他起草手定的,所以,极受柴荣重视。他在这份奏章中说:
陛下南征江淮,一举而得数州;再次亲征而平寿州,御驾所主,无往不胜,如今周师强盛,南唐势弱,周境大治,唐政混乱,如大军征唐,必胜无疑然而机不可失,兵贵神速,若陛下能率大军再次亲征,则百姓必可早日免除战乱之苦,人心归附,何愁中华不能统一。
统一中国,结束割据,这是柴荣多年宏愿。窦俨这份奏章,正说到他的心坎上。于是便下旨,第三次御驾亲征淮南。赵匡胤等一干战将仍然随行,王环因病留于汴京。
十月中旬从汴京出发,十一月四日到达了涡口。向训、李重进、韩令坤等出城相迎。
柴荣进入涡口行宫坐定,柴荣道:“朕这次亲征,旨在彻底扫平江北唐兵。应从何处下手,诸卿可各抒已见。”
向训道:“自今春紫金山大战以后,唐军马步军精锐尽丧,缩回江南,已无力再出。虽然江北数州,尚驻有少数残敌,不足为虑,重要的是唐军水师,基本尚完好,其水师分别集中在濠州、泗州、楚州、海州四州。四州之中,又以泗州为中心。唐军水师统帅,濠、泗、楚、海四州应援使陈承沼,率水师主力驻守此地。依臣愚见,我军应顺淮河直下,先占领濠州,再乘胜东进,击溃泗州唐水师主力。泗州克复,楚、海二州便不足为虑,我军兵船即可沿漕渠运河直放长江,耀兵江南,南唐归降,便指日可待了。”
柴荣听了大悦,当即议定,以赵匡胤为先锋。水师方面,由于王环有病未到,分别由慕容延钊、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微、康保裔、宋延渥等率领,顺淮河水陆并进。
南唐濠州团练使郭廷谓,在境州周围作了周密的布防。绕城四周,筑了多处堡寨,分兵把守,在城东北十八里,有一处江中浅滩,唐兵依滩四周河中打下木桩,筑成水寨,大小战船二百艘,驻屯于寨内,并派船时常驶出水寨,巡游河面,阻挡了周兵水师东进的水路。
在郭廷谓看来,自己的防线真是固若金汤了,因而闻知周兵到来,并不放在心上。只是下令水陆各寨严加防守,不与周兵出战,并派信使,飞驰泗州,向元帅陈承昭求救,他认为这样,必然万无一失了。谁知到了第二天,忽听城外喊声震天,战鼓冬冬,守城小校报进衙来报道:“周兵战船被河中木桩所阻,不能前进,却改用骆驼浮水,载了兵将,已攻入浅滩水寨,放火烧船,折毁木桩和寨栅;陆路上周兵已杀至羊马城,形势危急,请将军速作定夺。”
郭廷谓听说,吃了一惊,那羊马城乃是城外十余处水陆塞堡屯粮养马之处,一旦失守,没了军粮,其它各寨难保。慌忙提刀上马,引一支兵,出城救援,出城不过二三里,只见周兵铺天盖地而来,当先一将,金甲红袍,手执蟠龙棍,坐下赤兔胭脂马,大喝道:“赵匡胤在此,快快下马受缚!”
郭廷谓早已所闻后周大将赵匡胤的名声,今日骤见,心中便胆怯三分,只见匡胤马已冲到,郭廷谓举刀相迎,二人一来一往,战不到十合,郭廷谓抵敌不住,拨马便走,赵匡胤挥军冲杀,那唐兵如何能抵挡得住,到处四散奔逃,忙乱中,郭廷谓被杀得衣甲飘零,头盔也失落不知去向,总算逃入城中,忙令紧闭城门,才算保全了性命,来不及进城的唐兵,走投无路,只好向周军投降。
郭廷谓退入团练使衙门,惊魂方定,只见守城小校送来一信,原来是周世宗柴莱派人用箭射入城内的一封劝降信。
郭廷谓见周兵势大,城外几处寨堡和淮河浅滩水寨,均已被周兵夺占。自己万余兵马。仅剩下不足三千,料想濠州城决无固守的可能。有心投降周军,又想起自己家小尽在江南,自己一旦投降后周,南唐皇帝一定会定自己为叛臣,家属难免统统被杀。想到这里心乱如麻。投降不是,不降也不是。不如如何是好,没奈何,只得招集自己部下将领与谋士商量,寻求两全之策。
最后,还想出办法来了。分头把濠州的处境向南北两方报告,要求南唐李璟派兵来救援,如救兵来到,濠州便可守了,如不派救兵,孤城难守,为了城内军民生命,只好被逼投降,先向南朝请示过了,虽投降也不至于连累将士家属。向周军方面,则说,由于不少将领家属在江南,如投降必致连累,因此,想先请示唐主以后再降,以保家属安全。请周兵暂缓攻城,这样也可渡过危机了。
郭廷谓觉得也只好如此。便先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周营。
这时,周兵将濠州团团围住,等待下令攻城。见城内使者来到,便引她来见世宗柴荣。
柴荣接见来使,折阅郭廷谓上书,只见上边写道:“臣家属尽在江南,今如匆忙归降,恐怕唐主归罪家属,因而想先遣使者赴金陵禀告,为了保存全城生命,不得不降,这样唐主当不致追究家族,因此,望陛下恩准,一旦派往金陵使者回来,当举城出降,望能谅苦衷,暂缓攻城,臣必当知恩感报,将报效陛下于万一也。”
柴荣看罢,顺手将信交匡胤阅看,问道:“御弟以为如何?”
匡胤道:“濠州一战,已歼灭了郭廷谓大部分兵马,敌舰二百余艘,除被我军烧毁七十余艘外,其余已全部俘获,濠州城内唐兵残部,不过一二千人了,已不足为患。目前唐兵主力结集于泗州,不如舍去濠州,集中兵力歼灭泗州敌军主力,则江北可定,濠州迟早必为我所有。况且统一天下的大业,以征服人心为上,因而不如应允廷谓所奏,使其家属得以保全,今后必能忠心为我所用矣。”
柴荣点头道:“言之有理。”
当即回复郭廷谓,应允他的请求,限他带兵驻于城内,不得出城骚扰,待南唐回音到后,再出城归顺。写了书信,让使者带回。
当下,留下罗彦瑰、王彦升二将,统兵五千驻守濠州城外寨堡。其余三军,继续东进。
前部先锋赵匡胤带领二万人马,水陆并进,顺淮河杀奔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