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笑着用一把汤勺轻轻在粥碗里搅了搅,舀起一勺,往萧睿的嘴里送去,“萧郎,让奴来喂你喝吆……嘻嘻。”
见这一对未婚夫妻又是不管不顾地在院中表演起了恩爱缠绵的情感剧,早已见怪不怪的秀儿得意地扫了三姐儿一眼,故意脚下不稳将碗中的凉茶洒了一地。三姐儿一呆,痴痴地望着自己妹子跟妹夫的柔情蜜意,心头一阵发酸,眼眶发红,狠狠地跺了跺脚,踹飞了一颗脚下的小石子,赌着一口气冲进屋去,在站在门口一对妙人儿身边卷起一阵湿热的风。
玉环心头一叹,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出口来。只是深情地继续用手中的汤勺舀起素米粥,往眯缝着眼一脸享受状的萧睿嘴里送去。
“格格……”秀儿再也忍不住发出一声清脆的笑声,被玉环瞪了一眼后又戛然而止,用手捂住嘴脸憋得通红。
“这粟米粥很好喝,真的很好喝。”萧睿突然睁开眼睛,眼中的狂喜让少女看了郁闷——这是一对怎样的主仆吆!
第067章五粮玉液(五)
把一碗粟米粥喝完,萧睿匆匆出门而去,带起一阵风。玉环愕然,手里的陶碗垂了下去,残余的粥液哩哩啦啦地滴了下去。
所谓粟米,就是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南北皆有,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粟米酿造的。这蜀州本地产的黄澄澄的粟米,让萧睿灵机一动:能不能用粟米代替玉米,再用川藏一代的特产青稞代替高粱米,去酿五粮酒呢?
在赶往酒徒酒坊蜀州分号的路上,他越想越可行,越想越兴奋:对呀,我酿的是“五粮玉液”又不是后世的“五粮液”,为什么一定要用相同的配料?为什么要让其酒味和酒品跟“五粮液”一般无二?从一开始,他就陷入照搬主义的误区了。
……
……
稻米,粟米,荞麦,糯米,青稞。
在萧睿的亲自指挥下,杨括带领几个酒工将上述五种配料进行不同的配比掺混,上锅蒸煮,然后又分别掺入上等的小麦酒曲,装入大瓮编好号进行发酵。为了保险起见,萧睿一共让酒工们弄了5瓮不同配方比的“五粮玉液发酵试验粗料”,等充分发酵完毕,再从中选择发酵融合最佳的一种作为最终的配方比。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前面说了,酿制这种多粮食混合酒,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这多种粮食进行最完美的融合,否则酒的香气和品质就落了下乘。如果多种粮食混合酿酒还不如单种粮食酿酒的品质高,这岂不是多此一举白白提高自己的酿酒成本?
此刻是夏季,气温较高,所以发酵时间也就是在十天左右。为了能让五种配料充分发酵且能在发酵的过程中融为一体,萧睿特意嘱咐杨括将发酵的时间往后推迟了一天。
等到了预定发酵完毕的时刻,萧睿亲自开启了第一号发酵瓮的封泥。一层厚厚的油纸揭开,一股子浓浓地酒气冲天而起,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呛鼻味道,萧睿忍不住打了一个猛烈的喷嚏,脸上的失望之色溢于言表。
杨括站在他的背后,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萧家妹夫,怎么样?”
萧睿揉了揉鼻子,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酒气虽浓烈,但香气不足,且杂乱无章,距离萧睿设想差得太远太远。不过,他心里早有思想准备,五种粮食各自有不同的物质特性,强行混杂起一起发酵,很有可能搞出一种怪怪的味道来。
只有用最合适的配比,彼此互补而不是互相“抵触”,才能让五粮融为一体成功发酵。用现代社会酿酒的专业术语来说,那就是各种原料作物有不同的酸碱度,要让之不同的酸碱度进行中和,才算成功。
这编号为第一号的这一瓮,是萧睿最用心、自觉配比最合适的一瓮,1号试验失败让他失去了开启其他几瓮的兴趣。杨括见他兴趣索然,便主动上前去一个个开启发酵瓮的封泥。结果都在萧睿的意料之中,发酵的“成果”与“1号”大同小异,都不够进入第二步酿制过程的标准。
还只剩下最后一个发酵瓮,也就是5号。萧睿已经不再抱什么希望,郁闷地转身就要离开。但没走几步,突然一股子浓而不厌的酒香如同有形一般飘入他的鼻孔,他禁不住抽动了几下鼻翼,面上浮现起狂喜的神色:天哪,喷香浓郁,醇厚甘美,回味悠长,正是这种混合香型!没错,正是它!
萧睿猛然一个转身,奔了过去,推开杨括,围着5号瓮转了一圈,深深地嗅着那期待已久的香气。等到心神略定,他才挠了挠头,感到有些滑稽:这5号的配方比纯属一种“陪衬”,五种粮食按照等份混入,这应该是最不符合发酵的配方比,但恰恰是这种最不可能的配方获得了成功,没有道理啊!
萧睿呆呆地守着一瓮发酵粗料,沐浴在血红色的夕阳光辉里,沉吟不语。酒工们早已无聊地散去一旁,只有杨括还老老实实地站在他的身后,脸上一片兴奋。他也是在酒坊中做工多年的酒工了,自然明白这等直入肺腑的发酵酒香意味着什么。
突然,萧睿低低道,“括兄,这一瓮原料是不是蒸煮的时间最短?”
杨括点了点头,有些疑惑地道,“萧家妹夫,这不是你吩咐的嘛?你不是说这一瓮可有可无,随意煮煮就起锅入了瓮了。”
萧睿哈哈一笑,嘴角的一抹笑容显得非常滑稽。萧睿做梦也没有想到,有心栽树树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成想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居然导致了一次成功的试验,催生了五粮玉液独一无二的配方!
稻米,粟米,荞麦,糯米,青稞——每种等份,蒸煮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时辰。
从落日一直到垂暮时分,萧睿才慢慢悟出一个道理:五粮酿酒,蒸煮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宜过多搅拌。何以?道理很简单,蒸煮时间过长,五种粮食在蒸煮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某种互相“融合”,这种高温人力的强行融合,实际上是不利于后期发酵中的自然发酵融合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萧睿微微一笑,“括兄,将5个大瓮全部重新封起!”
杨括一怔,小声问道,“萧家妹夫,发酵已完,再封闭干啥唻?”
“二次发酵,以后还有三次发酵。”萧睿扫了远远旁观着的几个酒工一眼,伏在杨括耳边小声道,“括兄,记住,只有5号配比才是真正的配比,其他都废弃……今后,每次酿制的下料,都由你亲自带人完成,这配比之法绝对不能外泄,你明白了吗?”
杨括憨厚的脸上闪过一丝恍然,急忙点头,“我明白了。”
***************************
益州,卧龙山庄。
虽名为“卧龙山庄”,但其实这不过是位于繁华锦官城中的一座超级豪宅。宅院房舍千间,前前后后8重院落,屋舍飞檐画柱绵延数里不绝,亭台楼谢极尽江南园林别致幽美,这是蜀中商贾世家诸葛家累积数代才积攒扩建下的家业,诸葛家的府邸。
诸葛家其实以前不叫“卧龙山庄”,是现任家主前几年大兴土木后才更改的名字。大抵,以诸葛孔明的号为府邸之名,又将自己的名字“诸葛鸣”改为诸葛孔方,足以体现出诸葛孔方以及他的家族对于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莫大敬仰。
其实,很多益州士子都认为益州商贾诸葛家压根就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诸葛孔方这不过是往自家脸上贴金罢了。更何况,诸葛孔方这个名字充满了铜臭味道,更是让士子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第068章诸葛家族
当然,有不少精明的士子也在腹诽:商贾再有钱也还是商贾,诸葛家这么招摇,竟然公开以“卧龙”为府邸为名,虽有诸葛亮这个老祖宗杵在那里,也有些犯官家的忌讳,起码,会让益州的官僚权贵们不爽。但事实却相反,益州官僚们几乎都是卧龙山庄的常客。
其实,这在益州的上流社会,这也算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吧——每一个大唐商贾世家背后都有门阀豪门的影子,诸葛家投靠的乃是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大贵人,寿王李瑁,也就是历史上杨玉环的第一任丈夫。
而“卧龙山庄”在益州,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寿王别院。这其间隐喻着的某种含义,益州官员们也就是心照不宣罢了。要不是这样,给诸葛孔方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以“卧龙”为府邸命名。
李瑁的母亲是如今最得宠的武惠妃。武惠妃有意要撺掇李隆基废了太子改立自己的亲子李瑁,故而通过枕边风不断给李瑁“索取”爵位和官职,李瑁在开元十三年封寿王,并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
巍峨长安城里,围绕着皇位,有三股巨大的势力暗中纠结不休。
首先是太子李瑛。李隆基在宠幸武惠妃以前,曾经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她们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来因武惠妃得到隆宠,这三个妃子也相继失宠,而她们所生的皇子也相继失宠。尤其是李瑛,时时刻刻都在提心吊胆,生怕被废,便暗中结交权贵和大臣,拱卫东宫位置。
其次便是这寿王李瑁。看上去,他是最春风得意的一个,有母妃撑腰,有众多权贵支持,甚至还有诸葛家这种市井商贾依附,作为其争夺皇位的财力支撑。
再次是庆王李琮。李琮其人英武过人,又有战功,在朝野上下和军中威信甚高。开元四年,遥领安西大都护兼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改封庆王。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授太子太师。在李隆基的儿子中,李琮算是比较有才干的一个,由于太子李瑛懦弱,所以废太子改立庆王的呼声在大唐朝野也一直不绝于耳。
且不说大唐朝堂这三股势力。单说在这卧龙山庄内院的一间花厅里,刚刚从蜀州赶回益州的诸葛家三当家诸葛连,正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聆听着家主——他的大哥诸葛孔方的“垂询”和“教导”。
在诸葛孔方面前,诸葛连就是一个不长进的身份低微的庶出弟弟,曾经在很多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