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圣记-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是给沈长玉的节礼,小厮们不敢私吞,忙送到了沈长玉的书房。
    明日就是端午节,给沈长玉送礼的人特别多。节礼到了,都是送到门房上,沈长玉很少亲自看。他只是吩咐,若是陈家有人送礼,就直接递到书房。
    故而,陈璟的回帖和礼物,送到了沈长玉跟前。
    他给陈璟写了拜帖,邀请陈璟端午节到沈家做客。陈璟的回帖里,拒绝了沈长玉的邀请,因为他要送他嫂子去姚江县的娘家。
    沈长玉拿到了回帖,修长浓眉轻拧。
    他的手指,在花梨木的书案上轻轻敲击着,似乎很为难。
    “去把六少爷叫来。”愣了一瞬,沈长玉吩咐他的书童。
    书童应声而去。
    片刻,一个穿着青灰色金丝暗纹团花直裰的男子,敲门进了书房。
    “四哥,你叫我?”来人就是沈家第六子,名纶,字长青,和沈长玉乃一母同胞,是沈长玉最亲的兄弟。
    “坐。”沈长玉抬了抬手。
    沈六就坐在了书案旁边的太师椅上。
    “。。。。。。四哥,怎么了?”沈六问。
    “等过了端午节,你帮我一个忙。去趟七弯巷,亲自邀请陈央及,到家里做客。”沈长玉道。
    “为何要我亲自去?你不是给他下了请柬,邀请他明日到家里来做客。难不成,他拒绝了四哥?”沈六蹙眉。
    沈长玉顿了下,点点头。
    沈六脸色就不太好看,冷哼一声:“四哥何等身份,给他下帖子邀请,那是泼天的体面,他居然不识抬举!要我说,竟算了!”
    “。。。。。这不是置气的时候。”沈长玉也微微板起脸,“他有点鬼才。上次他给贺振治病,我亲眼所见。十三妹已经病了五个月,再拖下去性命难保。陈央及是陈氏子弟,为了家族体面,他也会保守秘密。请他来给十三妹治病最妥善不过。”
    沈六看了眼沈长玉。
    话到了嘴巴,他犹豫了下,又咽了下去。可总觉得不甘心,沈六最后还是脱口而出:“四哥,十三妹未必就是病。。。。。。”
    “不许胡说!”沈长玉厉声呵斥。
    沈六剩下的话,生生咽了下去。

第039章端午
    端午节那日,天气很好,晴朗温暖。
    陈璟早起,提了两趟水,就去早市买东西。
    端午节,除了祭祀屈原,也是因为“重午”。重午是个犯忌讳的日子,是恶日,五毒皆出。于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祛毒辟邪的东西。
    像五毒图、艾草等。
    陈璟去早集买了半篓菖蒲、艾草,用来簪门;又买了几张五毒图和天师图,贴在门上和屋子里;买了几把石榴花。石榴花也叫午时花,洒在帐子顶,辟邪之用,他嫂子特意叮嘱他多买些。
    东西很快买好,陈璟也快步赶回了家。
    侄儿侄女帮着簪菖蒲、艾草;大嫂和清筠将石榴花洒在各人的账顶;陈璟就帮着调了浆糊,将五毒图贴在里屋,将天师图贴在门口。
    “央及,你来。”忙好之后,他嫂子喊他。
    陈璟就到东次间。
    东次间的茶几上,摆了好些颜色艳丽的络子。这些络子,都是用五彩线编制而成,叫“长命缕”,有蝙蝠、蝴蝶、花卉等形状,挂在身上,辟邪之用,保佑长命百岁。
    这是战争动乱年代,人们饱受战火之苦,寄托心愿的。流传到了今日,就成了个习俗,每年都要带上。
    大嫂拿了个蝙蝠长命缕,亲自替陈璟挂在腰封上,笑道:“这是我和清筠昨晚赶出来的,粗糙了些,你带着玩。。。。。。”
    针黹女红是这个年代女人的基本功。她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绣花、缝衣、打络子、扎花、扎穗子等,活计娴熟。而大嫂和清筠,在女红方面都是非常刻苦的。她们做出来的东西,精致华美,粗糙不过是谦虚之词。
    陈璟看着栩栩如生的蝙蝠络子,笑道:“多谢大嫂。”
    蝙蝠通“福”,多用在装饰上。
    “娘,我要二叔那样的。”侄儿陈文恭把几个长命缕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都拿不定主意要哪种的。后来见陈璟挂着蝙蝠的,他就也挑了个蝙蝠形状的,交到大嫂手里,让大嫂帮他系在腰封上。
    男孩子,总喜欢跟年长些的男人学。
    大嫂笑着:“好。”然后半蹲了身子,替侄儿挂好。
    “娘,我也要。。。。。。”侄女陈文蓉细声说。
    清筠笑着,也挑了个蝙蝠形状的,给侄女挂上:“婢子给您挂上,往后长命百岁。”
    侄女扬起脸笑,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清筠就轻轻摸了摸文蓉的小脸,眼睛里尽是宠溺。虽然清筠总是自称“婢子”,这个家里却没人当她是下人。
    她将来会是文恭和文蓉的庶母,这点大嫂早就告诉过孩子们,孩子们也敬重清筠。
    家里装点好了之后,大嫂雇的马车已经到了门口。
    他们要去姚江县大嫂的娘家过端午。这也是习俗,出了嫁的姑娘需要回娘家过端午,叫“躲午”,也是辟邪的一种风俗。
    一共三辆马车。
    陈璟把大嫂准备的礼物都搬上车。
    侄儿也帮着搬。
    搬好之后,大嫂和清筠仔细把家里的门窗都关紧实,将所有带锁的柜子门窗全部锁上,又委托邻居帮忙照看一二,这才动身。
    雇来的马车,都是平顶黑漆小车,比较拥挤。
    大嫂带着清筠和小侄女坐一辆马车,陈璟和侄儿一辆,礼物和行礼单独占了一辆。
    马车缓缓从七弯巷驶出,有点颠簸。
    陈璟一受颠簸,就容易犯困。他阖眼打盹,身边的侄儿却唧唧咋咋的,说个不停。
    “。。。。。。大舅母家的五毒饼,做得最好吃了;三表哥房里,有很多好玩的,还有会动的小木鸡,一下一下的啄米;跟着八舅舅去骑马。。。。。。”侄儿在陈璟耳边唠叨。
    去外祖家,他很兴奋。
    李家也是挺和睦的,侄儿的舅舅们都很疼他,故而每次去了,大家都宠着他,好吃好玩的,先紧着他。所以,他很喜欢去。
    陈璟听了,不由也笑,睁开了眼。
    “你们学里休沐几天?”陈璟问他。
    听侄儿的口气,好似要在姚江长住一样。
    逢年过节,族学里休沐不过两三天。
    “两天。”侄儿道,“不过,娘替我和妹妹告了半个月的假。先生让我们填词,我都不会,其他人也不会。幸而我告假了,否则又要挨打。”
    陈璟穿越来之后,就没有去过族学。
    不过,他多次吃早膳和晚膳的时候,听侄儿抱怨族学里的先生严厉,动不动就要打人的,所以孩子们都不敢托懒。
    “。。。。。。半个月假啊?”陈璟问,“咱们要在姚江住半个月吗?”
    “是啊。”侄儿兴奋起来,在车厢逼仄的空间里手足舞蹈的,“咱们可以去看打马球、打围、赛龙舟;还能去田里玩。我还可以跟着下人去放牛,我娘都不管的。”
    陈氏族学里,每个月只休沐三次,一次一天;大嫂又管得严格,下了学也要练字看书,不准出去玩。而侄儿八九岁,正是男孩子贪玩好动的年纪,这样整日受拘束是很辛苦的。
    但是出来走亲戚,怎么玩都可以,只要不惹事,大嫂就不会多管。侄儿跟刚出笼的马儿一样,兴奋不已。
    陈璟失笑。
    他想到自己小时候,从七岁开始接受教育,一直都在祖父身边,没有同龄人,那时候的心境也很浮躁,和侄儿差不多。
    只是,他没想到要在姚江住这么久。
    之前他大嫂也常回姚江,每次住两日就算不错的。
    这次,要住半个月,是有什么事吗?
    陈璟心里胡乱想着,侄儿在耳边兴奋说着,马车在官道上缓缓而行。
    中途,陈璟还睡了一觉。
    侄儿一直趴在车窗看景色。
    两个半时辰后,他们终于到了姚江县城门口。
    “到了到了,二叔,咱们到了!”侄儿推陈璟。
    陈璟就醒了。
    花五个小时坐这种颠簸的马车走亲戚,陈璟觉得很疲惫。但是在这个年代,五个小时的车程,算是短途了。明州所辖有七八个县城,望县和姚江离得最近。
    “终于到了。。。。。。”陈璟笑道,然后问侄儿,“身上酸吗?”
    “不啊。”侄儿疑惑看了眼陈璟。
    陈璟摇头笑了笑。
    马车在县城里转个一刻钟,才到了李府门口。
    李府的门楼,和旌忠巷的门楼差不多,都是汉白玉做的门匾,高大气派。
    马车在大门口停下,清筠先下车,去通禀说:“二姑奶奶回府了。”
    大嫂在家里姊妹中行二。
    看门的小厮连忙把大门打开,让马车直接驶入,一直到垂花门口才停下来。
    进了垂花门,就进了内院。
    按说,成年男子是不好进人家内院的。
    可陈璟尚未及弱冠,又是亲戚家的孩子,进内院是可以的,只是别乱走,冲撞了家里的姑娘们;而且,大嫂的母亲健在,陈璟也要进去请安。
    垂花门口,环佩摇曳,倩影攒动,已经挤了好些女眷,都是等了信,在等着迎大嫂。
    “二娘。。。。。。”
    “二姐。”
    “二姑姑。”
    各种声音掺杂,欢声笑语。
    大嫂一一和她们见礼。
    李氏和嫂子、侄女们感情都不错。
    然后,她让陈文恭和陈文蓉兄妹俩上前,给舅母们和表姐们行礼。
    陈文恭和陈文蓉年纪虽小,在外却从来不腼腆,客气大方知礼,给众人行礼。
    李氏众人纷纷赞孩子懂事。
    陈璟站在最后面。
    “央及,你也来见礼。”大嫂喊陈璟。
    陈璟从小没了父母,每年大哥大嫂回姚江,都要带着他。去年过年的时候,陈璟也来过,所以李家的亲戚,陈璟也算见过了。
    只是过了半年,忘得差不多了。。。。。。
    陈璟笑笑,上前总共作了一揖,算作行礼。
    大家笑着,拥簇陈家众人进了内院。
    陈璟给李家老太太请安。
    大嫂的母亲其实并不老。五十六七岁的人,因为养尊处优,面容白净雍容,看上去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