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大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民国当大帅-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突击集群司令官徐源泉少将,下辖青年军第五师赵东生部,第六师李洪奎部共计五万人,从澧县出发,向湖北荆州发起攻击,得手后,并非两路,一路夺取襄阳,一路沿江而下直取武汉三镇,要求该部最迟于三月上旬抵达武汉,等待友军抵达后合力攻击武汉。
  第二突击集群司令官万耀煌少将,下辖青年军第二师戴岳部,第八师周正明部,从岳州出发,直逼湖北武汉,以牵制为首要目的,如果条件允许则伺机夺取武汉,作战目标是会同第一突击集群夺取湖北全境。
  第三突击集群司令官陶峙岳少将,下辖青年军第一师和第十师曾继梧部,从长沙出发,直扑江西南昌,作战目标是夺取江西一省。
  第四突击集群司令官程潜将军,下辖第四师廖磊部和第九师林修梅部,从衡阳出发,直扑赣州,作战目标是会同第三突击集群夺取江西全境。
  而在第一阶段突击作战中没有任务的第三军被要求移防到湖南地区,以长沙为中心开始做战争准备,参加第二阶段作战。
  对于第一阶段作战,王振宇进行了几个调整,首先是第八师周正明部不参加武汉作战,在长沙和第三军会合后一起为第二阶段做战争准备。
  其次由侍从处处长黄绍竑兼任旅长,黄旭初兼任参谋长的近卫旅则奉命调往惠州,实现粤北革命党势力的监控。任命杨永泰任广东省代理省长兼任省党部主任,全权负责国社党在广东地方事务,陈绍则调任湖南省代理省长。
  郝兵升任湘桂粤三省安保司令部司令官,下辖三个正规总队,二十四个支队,另设一个独立总队,四个支队总兵力将达到八万四千人,缴获的所有武器全部划归安保司令部。在青年军陆军大学设立安保指挥学院,所有安保系统军官统一回炉接受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王振宇为了配合第一阶段作战签发的另外二道人事任命。
  第一道是翁文灏出任广西省政府代省长,原省长王芝祥出任三省安保司令部副司令,这个任命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翁文灏严格来说是个技术专家,并非专业人才,但是王振宇就是要用他,而且叮嘱他,到了广西,首要工作就是加快交通项目建设,为大规模工业产品出口做准备,护国战争一起,长江水运已经断了,和法国人的谈判再顺利,最后如果货运不出去也白搭。所以广西地区除了宋显福亲自督办的柳州到防城港铁路外,还被要求修通来宾到南宁的公路和铁路。这样的差事,非懂交通建设的翁文灏不能胜任。
  第二道则是对安保司令部的人事任命。
  安保司令部参谋长***,三个总队长分别是湖南总队司令员田守海,广西总队司令员刘明凯,广东总队司令员邓坤如。最值得一提的是沈宗嗣,居然被任命为安江总队司令员,负责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安江总队司令员是个什么概念呢?搁在前清那会就是步军衙门统领,也就是戏文里常有的九门提督啦,如此殊荣让沈宗嗣立刻一跃成为老凤凰系中的大佬级人物。而这一切原本只是王振宇看在养子沈荃的份上的一个随意之举,结果却导致在凤凰系中沈家的地位和田家平齐了,这可是王振宇在下达这个命令之初没有想到的局面。
  扯远了,还是说说第二阶段,杨万贵的第二阶段被定义为攻坚阶段,如果第一阶段突击任务进展顺利,湖北和江西的地盘入手。那么接下来的三月底,青年军就要趁北洋军在湖北和江西战场元气大伤,后力不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第三军的第三师和第七师白崇禧部外加第四师廖磊部沿长江,对安庆,扬州,南京,上海展开军事行动,目标直指淮河以北的江苏,安徽部分(注明一下,这个时期,黄河有两个出海口,其中一个和淮河共用,汗)以及富庶的浙江。整个军事行动强调一个字,快,要求是在列强做出干涉反应前完成军事行动,特别是要预防浙江最后落入孙文等人手中。事实上,根据潜伏在孙文等人身边的情报人员传回来的消息,虽然目前福建的战事还在进行,但是没能拿下广州的孙文已经决定在平定福建后组织军队进攻浙江的朱瑞了。
  第三阶段则待定,大致方向有二,一是预备北洋军反扑,通过在河南以及徐州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粉碎这一反扑,巩固到手的地盘,二则是戒备蔡锷为首的滇军,估计届时此子已经手握西南三省之地了。
  王振宇看着这最后的分析没有做声,后世他的外曾祖父就是蔡锷的部下,他知道滇军最后衰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蔡锷死了,如果此子不死,从目前四川传来的战报看,自己未必能奈何滇军。但是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如果滇军不再是蔡锷的滇军,而是唐继尧的滇军,那就不足为惧了,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过了。自己有李宗仁,白崇禧这样的大神在手,自然是不怕唐继尧这个低能儿能翻出花来的。
  说到实现整个作战目标,王振宇并不担心,因为何键和周斓已经把北洋的老底都摸得一清二楚了,北洋最能打的部队第三师在四川,现在正被蔡锷以少胜多的一顿痛揍,连师长曹锟都险些被护**活捉了去。据说当日他的两个得力部下之一的冯玉祥觉得曹锟死定了,决定撤退,可另外一位吴佩孚却不认可,还自己带人突击,把曹锟从护**的包围圈里给捞了出来。如果这个事情属实,那冯玉祥同志就太不厚道了,而曹锟和吴佩孚结拜为兄弟也就在情理了。
  不光是第三师,张敬尧的第七师也在四川,此外还有第六师的一个旅。而在四川之外,第六师已经全军覆没,在湖北的北洋军实际上只有王占元的第二师,如果不是考虑到京汉铁路随时可以快速增援的风险,王振宇甚至不会同意杨万贵用四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去打武汉,尼玛这么多人出战不费粮食不费钱啊。如果说湖北还有北洋第二师这样的主力,那么在江西,李纯可就比不上王占元了,他的第六师早就交出去了,而且现在也算是全军覆没了。这会子打过去,他能动用的军队也就是江西省的地方部队了,而且这里头还有欧阳武这样的不可靠分子存在。整个南中国,也只有江浙地区集中了北洋军的主力,包括驻防上海的第四师杨善德部,驻防镇江的第五师张怀芝部,以及驻防浙江的第十师卢永祥部。而且根据北京的情报,虽然冯国璋对于镇压护国战争反应迟钝,有意拖延,但是袁世凯依然决定在战局恶化之后,把自己手下的新编练的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甚至还有蔡成勋的第一师都调下来,先稳住南方的局势再说。


 第229章 蓝色光明(二)

  这样的布局,使得王振宇把蓝色光明行动的重点放在了第二阶段,如果能够在江浙地区一次性打垮北洋,说不定接下来就是大进军的节奏了。青年军剩下的工作,估计就是不停的接收新地盘直到全国统一了。
  那么接下来北洋这个自己登顶路上的垫脚石可以丢在一边不谈,自己真正要操心的还是列强。虽然心中充满民族优越感,但是残酷的国情就摆在哪里,不增不减,不偏不倚。
  列强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中国太上皇一样的存在,王振宇不是傻子,在他看来,自己和蔡锷进行的护国战争在本质上不过是列强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的一步棋而已。归根到底还是希望避免中国利用欧战的机会崛起,毕竟这个时候列强对于中国的控制力度无论如何都是没办法和十五年前相提并论的了。
  这里头日本出力最多,虽然不愿意承认,日本在这个时期的很多作法是见不得光的。一方面,日本人积极揣度袁世凯称帝,以期扩大中国政治集团内部矛盾,引发内乱;另一方面,他们一边积极出兵山东,一边通过民间社团(比如说黑龙会)暗中扶持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让他们不停的捣袁世凯的乱。反正是不让中国消停,不相信,哼!
  王振宇手里就有一份国社党调查部华北情报网送来的绝密情报,蔡锷能够成功从袁世凯手里脱身,靠的根本不是小凤仙,而是胡英和日本外交人员的护送,才从北京到了天津。接着就是张孝准的调包计,蔡锷才最终脱身,至于小凤仙,在整个过程中都没参与,唯一的作用大概就是用来告诉老袁,蔡锷很**。
  至于后来,蔡锷这位军神在四川把北洋军打得一败涂地,并且表露了出了取代北洋统一中国的实力后,并且影响日本从中国获取利益之后,日本人毫不犹豫的借治病的机会让他归西了。
  反正纵观整个民**阀混战的历史,日本人都贯穿其中,他们出钱出武器鼓捣段祺瑞去搞武力统一,他们支持奉系军阀入关,他们扶持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甚至后来支持南天王陈济棠的“抗日反蒋”(好笑吧,日本人就是这么操作的)。这所有所有的目的,就是不让中国人拧成一股绳,要让中国人在内斗中把力量耗尽,同时使之为了获得日本的支持不断的向日本出让利益,日本也好慢慢蚕食中国。至于一口气吃下去,不是日本不想,而是不能。毕竟这个时期的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占比远远高于日本,对于这样的大象,蚂蚁再强壮也不敢一口吃下去。回过头来看,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感谢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如果后来的日本继续是温和派当权,那么很可能今天的东北还是日本的,就正如俄罗斯依然站在我们先人的领土上一般,军国主义分子的激进最终害的还是日本自己,感谢东条英机这样的白痴。
  扯远了,还是回到列强的话题,现在王振宇最担心的并不是英法这样的传统列强。一来他们没有实力来遏制自己的壮大,二来他们甚至还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手里的钢材只要比华尔街那帮人的价格低一点点,估计就会称为抢手货。真的到了那一步,这些列强别说是不干涉自己了,让他们支持自己取代北洋政府,他们都会举双手双脚赞成,人家可没有中国官员所谓的面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