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离着好几百里,大明的文官就如此畏敌如虎,惊慌失措,要不是亲眼所见,绝对不会相信,堂堂天朝竟然握在这么一群饭桶的手里。
好在魏忠贤还算有主意,经过询问之后,建议天启将大权交付张恪。不过他也不放心,京营都是一群无用的废物,老魏只能建议天启,扩充内操人数,增加到一万。
所谓内操,就是选派粗壮的太监,给予甲胄武器,训练起来,护卫皇上。
凭着一群太监能挡得住凶悍的建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魏忠贤此举不过是为了扩充内廷实力而已,于大局丝毫没有作用。
明眼人都一清二楚,这种时候唯一的指望就是张恪,只有他能挡得住建奴,能够作为京城铜墙铁壁,能让所有人睡得安稳,继续高谈阔论,党同伐异。
在这一刻,对张恪的指责非议压倒了最低点。
在焦急和恐惧的煎熬中,大明的君臣一点点挨着,熬了,扳着指头算日子,生怕张恪挡不住,把鞑子放进来。
据说有不少勋贵大臣都暗中备下了快马和车驾,准备随时逃命。
天启同样备受煎熬,他的痛苦来自两方面,一是建奴,一是朝廷的大臣。
平时这帮人以忠臣自诩,弹劾这个,大骂那个,全天下就他们最在乎大明。就他们最爱护皇上。可是真正到了用他们的时候,全都成了霜打的茄子,彻底蔫了。
说到底还要用有本事的,废物再多也没用。
只要张恪能挡住建奴,就重重赏赐他,把人心拉回来!
天启暗暗的想到。
就在京城人心浮动,乱成一团的时候,终于等来了辽东的消息,先是锦衣卫的密探回报打赢了建奴,接着巡抚衙门送来消息。说是大捷。
一下子君臣的心思都安定下来,危机总算是结束了,六部九卿,各大衙门终于有了欢声笑语,告病躲在家里的大臣也都露头了,和同僚们畅快地聊着,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伴随着崔呈秀进京,所有人的兴趣都被提了起来,究竟辽东一战打成了什么样子。赢了,能赢多少啊?
大家翘首以盼,崔呈秀从上午进宫,一直谈到了下午。将近掌灯十分,才从乾清宫退出来。
紧接着就有旨意传下来,加崔呈秀少保太子太保,左柱国。特进光禄大夫,赐蟒袍金币,荫一子锦衣卫佥事。专任兵部尚书。
从六部靠后的刑部尚书,一举荣升一品大员,执掌兵部。崔呈秀几乎拿到了人臣荣誉的顶点。
凭什么他能一飞冲天,无数人都心有不甘,憋着劲想要找麻烦。可是很快他们就放弃了这个念头,甚至有人觉得崔呈秀得到的封赏还太少,应该给更多的赏赐!
原来按照天启的命令,将崔呈秀口述的广宁大战经过,刊印出来,下发六部九卿,在京的各个衙门。由于时间紧急,每个衙门只有一份。
这拿到了带着墨香的书卷,谁也忍不住了,各位部堂大人干脆把所有桌子拼在一起,一页一页的纸张排好,就仿佛参观博物馆一样,大家排着队观看,就连内阁之中都不例外。
“……城中百姓,闻令而动。车马行、织工作坊、酿酒作坊、脚夫、民壮,无不应允,顷刻之间,而得兵过万,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虽然宦海浮沉多少年,可是读到此处,魏广微还是忍不住两眼通红,泪水湿润了眼圈。
“自古以来,军队上下一心,则战无不胜,而定辽侯竟能是民众一心,数十万人,如臂指使,虽孙武孔明,没有此等之能啊!”
跟在阁老后面,也有不少司值郎,傅冠是天启二年的榜眼,刚入官场,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忍不住大声赞叹。
“广宁百姓如此烈性,视鞑虏如草芥,当世豪杰,莫过于此,当树碑作文,彰显功勋,非如此不足以显示朝廷的仁德。假使大明的百姓都能如此,就算有百万鞑虏,又有何惧!”
傅冠开口之后,其他人都跟着议论起来。
倒是走在最前面的顾秉谦微微撇嘴,心说你们还太嫩了!
两军对战,光是性子烈,光是有血勇就行吗?
从这些文字当中,顾秉谦读到了最可怕的东西,张恪随时能召集上万士兵,鼓动几十万的军民为他所用。
如此威望,如此手段,还有谁能够比肩!
别说建奴,就算大明倾尽全力,想要从张恪手里抢夺辽东,只怕也是不行啊!看来从此之后,张恪这个辽东王就谁也奈何不了了!
想到这里,顾秉谦竟然有些天旋地转,凭着他首辅的见识,焉能不知让武夫做大的后果,只是他无能为力。
“哎,这个首辅当下去,只怕要有遗臭万年的时候啊!”顾秉谦竟然生出了隐退的心思。
其他人不知道首辅的想法,还兴致勃勃的看着,仿佛重温了大战的刺激。
当读到城堡拒敌的时候,他们欢呼高兴,当读到建奴攻到城下,他们提心吊胆,当读到城中军民以命相搏,一次次把建奴赶下城去,他们赞叹钦佩。
到了最后,他们终于看到了最激动人心的一串数据。
“此战共计毙杀建奴两万八千七百人,俘虏两万一千有余,加上失踪逃散,尸骨无存,建奴损失人马在五万以上,半数战力已然烟消云散!”
“好,太好了!”洪敷敎拍着大腿,泪水横流。
“老夫总算是能看到光复辽东的一天了!”
大胜的消息就仿佛长了翅膀,没有半天时间,已经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所有军民百姓都被惊呆了,进而他们疯了一样,冲出家门。外面已经鞭炮齐鸣,舞龙舞狮的队伍到处都是,热闹场景比过年还疯狂。
朝廷的动作也非常快,崔呈秀进京的第三天,天启就下了旨意,加封张恪为平辽公,世袭罔替,赐金书铁券。下令拟定有功将士,上报朝廷,一体赏赐。
看到了这份圣旨,所有人的心头都升起了光闪闪三个天大的字:辽东王!(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七章 十大总兵
“侯爷,我问了王中丞。”乔桂从外面笑嘻嘻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坛子状元红,放在了张恪面前。
“他说了,永贞你至少要高升一步,混个世袭罔替的国公爷,等到直捣黄龙,灭了建奴,异姓封王,未尝不可!咱们先庆祝一下,看见没有,这坛酒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了。听说孩儿生下来的时候埋的,结果等到了孩子都当了爷爷,也没考上状元!”
乔桂大笑道:“要我说建功立业,就要靠着手里的三尺宝剑,读了一肚子酸水,屁用没用!”
乔桂说的高兴,可是张恪脸上丝毫没有喜色,他也不由得停了下来,心说难道这就是大将的风度,喜怒不形于色,看来自己还要修炼啊!
“呵呵,桂哥,你去把大家伙都叫过来,咱们一起喝酒!”张恪突然说道。
乔桂急忙起身,到了门口,突然转身问道:“永贞,都叫过来吗?”
“嗯!”
过了没多大一会儿,张峰走在最前面,后面是马如峰、汤辉、孙得功、周敦吉、于伟良,还包括秦良玉,
大家伙进来,书房立刻显得狭小起来,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不过张恪并没有换地方的意思。
“诸位,广宁一战,所幸诸位前来搭救,张恪感激不尽!”说着,张恪躬身施礼。
几个人吓得连忙摆手,周敦吉说道:“侯爷,您待我们天高地厚之恩,和鞑子拼命乃是我们的本分,哪里能担得起侯爷的谢字。”
孙得功也笑道:“没错,我们都是侯爷的属下,要是胆敢不服从命令,手下的弟兄都能把我们撕了!侯爷,您就是我们的当家人。没别说的,我老孙这条命早就卖给侯爷了!”
他们一带头,其他人纷纷表态,一帮武夫,指天发誓,拼命表着忠心。
张峰最了解兄弟的心思,又是大哥,说话没有什么顾忌。
“永贞,有什么吩咐,请您直说吧!”
张恪点点头。坦然笑道:“广宁这一战,我们杀了两三万建奴,俘虏两万多,又杀了杜度、阿敏两个贝勒,生擒阿巴泰。论起战果,超过长生岛,乃至历次战斗,就算开国以来,都不多见。大家都是大功臣。朝廷少不了赏赐,副总兵提拔到总兵,原本是都督佥事,提升到都督同知。甚至左都督,加公孤的荣衔,官居一品,封妻荫子。差不多做到了武将的顶点。”
张恪说的都是事实,可是大家伙却从话里听出别样的意味。
秦良玉最为直率,爽朗地笑道:“侯爷。小妇人女流之辈,有什么提点,请侯爷明示。”
“嗯,秦夫人稍安勿躁。”
张恪在地上缓缓转了几圈,叹口气,说道:“朝廷的情况大家心里有数,文贵武贱。我们这些人哪怕是官至一品,也抵不过七品翰林来的清贵。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我们这些人太显眼了,就难免招来祸患。”
吸!
所有人全都一惊,自从大胜之后,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光顾着想美事。张恪的话好像一盆冷水,泼到了大家的头上。
半晌孙得功才试探着问道:“侯爷,是不是有什么不好写的消息,朝廷要卸磨杀驴吗?”
“敢!”汤辉断喝道:“俺出生入死,啥也不怕,朝廷要还想派一个孙得功夺权,老子就和他拼命!”
张峰问道:“二弟,当真朝廷有什么动作?”
“也有也没有!”张恪笑道:“朝廷刚刚来了旨意,要我拟一份用功将士的单子,给大家伙请功受赏。”
好事啊!大家都瞪圆了眼睛,难道里面有什么问题?
“封官受赏是好事,可是朝廷特别提到要重用,里面就有文章了。”张恪笑道:“我猜的不错,朝廷是想把你们之中的一些,调到九边,或是内地省份,大明朝处处烽火,离不开人啊!”
谁都不是傻瓜,听张恪说完,一个个低头沉思起来。
其实算起来他们大多数都是杂号总兵,如果调到其他地方,比如河南总兵,比如山西总兵,独当一面,绝对是高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