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乌托邦”理念就像茂盛的罂粟花,它的迷幻效用,不仅会败坏知识分子,甚至可以沦陷一个集体,“持续撒谎”作为重要政治技术,应该就是在“乌托邦”理念中完善的。柏拉图的一个谎言是:神创造了三种人,最好的一种是用金子作成的,次好的用银子,普通人是用铜和铁;用金子作成的人适于作卫国者,银子作成的人是士兵,最差的人当然只能去干体力活。这种弥天大谎,谁会相信呢?掐掐自己的皮肤就知道自己是用什么做的,或者,看看怯弱无能贪婪残忍的卫国者,可能也会觉得他们值不了金子的价钱。柏拉图说,不必害怕这种理智,如果你从这一代人开始宣传这种神话,他们确实是不太可能相信的,但你只要持续说下去,在下一代人以后的一切世代,却会被教育得确信无疑。       
  你是卫国者,并且想保持这种优越地位,就要撒谎,持续不断地撒谎,不要害怕被揭穿,有利于你的谎言,迟早会成为集体意志,到时候,你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你做多么荒谬冷血的事情,都会得到群众的支持。     
  很多人恐怕还是不信人类的理智可以这样轻易地丧失,因为有一个乐观的看法在告诉我们:谎言永远只可能是谎言;骗得了人一时,骗不了人一世。     
  那么,研究纳粹大屠杀史的克里斯托夫·布拉温宁(Christopher Browning)的新近结论,却剥夺了这种想当然的乐观,证明柏拉图的“骗术策略”会成功。他的新书《大屠杀的起源》e Origins of the Final Solution: September 1939…March 1942)讲述的就是德国人如何到达普遍接受“灭绝犹太人为正当行为”的过程。大屠杀不可能由希特勒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只由纳粹冲锋队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强迫德国人去完成;只有德国人都平静自然地去杀犹太人,视之为当然,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才可能实行。     
  犹太人在历史上承载了许多恶名,他们被视为吝啬、贪婪、冷酷、唯利是图的高利贷者,反犹情绪在逐代强化中,成为政治正确的事情。就是轰动江湖的梅尔·吉布森投资、导演、编剧的影片《耶稣受难记》e Passion of the Christ)也隐约把耶稣受难的责任归罪给犹太人。     
  希特勒的大屠杀就借助这种由来已久的反犹情绪,只要是德国人讨厌的特质,就把它宣传成是犹太人所特有的。在这些被强加给犹太人的特质中,克里斯托夫注意到两个性质相左的定语:自私的逐利者和共产党员。从理论上看,这两类人是完全不相容的,但纳粹宣传都让他们由犹太人扮演。以严肃思考、逻辑推理见长的德国人,并没有任何人质疑这个矛盾。因为“犹太人就是坏人”这个谎言已经成功地占领了德国人的大脑,成为不言自明、毋须证明的前提了。就像“乌托邦”的信徒相信卫国者是黄金构成的一样,德国人相信了犹太人是由地球上所有的坏元素构成的。     
  终于,屠杀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种族灭绝行动在1941年成为德国人毫不怀疑的集体意志。在离焚尸炉不远的歌剧院,德国的知识分子优雅从容地聆听贝多芬的《合唱》,感受着贝多芬“百千人类,终成兄弟”的悲悯情怀。     
  千万不要说,你比这些德国知识分子更聪明,更不容易被欺骗,说不定,你坚信的很多东西,就是谎言。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6节:苛刻是批评本色       
  苛刻是批评本色     
  在拳击比赛中,尤其是十二回合的职业拳击,选手的眉骨一带是最容易受伤的,那个部位,皮薄、无肉、骨硬,被对手的头一顶,甚至是拳风带到,往往就会开一个血口。只要出现这种状况,对手的策略就会像大白鲨一样,集中所有的力量攻击这淌血的伤口,让它变得更大、更深、更痛,以期摧垮斗志,获得最后的胜利。而那浴血奋战的那位,如若能把比赛坚持到终场锣声,在意志力上,似乎更能搏得观众与裁判的钦佩。这种场面使拳击比赛看来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这也是许多人反感拳击运动,甚至有些国家一度禁止拳击运动的原因之一。但现在认为这是勇敢者的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它需要的力量、策略、耐性都非同寻常,而且,拳台上的“杀手”,在现实中可能是一位温柔的“圣人”,像阿里一样。     
  从反感到欣赏,是不是人变得更残酷了?     
  不是,那是因为人们知道,所有的“血腥”攻击,都是发生在规则的范畴之内,感到不支的选手,可以认输放弃,裁判也可以中止比赛。这和我们走在街上,看到有人眉骨上有伤,就给他一拳,打到他服输,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竞争,你的对手都只会看到你的缺陷、攻击你的缺陷;你的对手就是你的批评者,苛刻就是他的本色。     
  苏格拉底讨厌政治,他认为政治中无公义可言,当政者无疑要一味说自己的好,而反对者却只会说执政不力的地方。这种情形一直发生到现在,将来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今年(2004年)是美国总统的选举年,我看到一款电视机的广告辞是:买液晶电视,看总统选举。四年一度的“攻击”与“防守”盛大娱乐开演了。比拳击比赛的趣味性高多了。       
  观摩了几次选举,就会发现,有些戏码是会固定发生的,在选举攻防之前,双方都会表示,这次选举将会是“良性”选举,没有苛责、没有丑闻、只会赞美对手的优点,让选举起到“净化人心”的作用。当然,谁都像苏格拉底一样不会相信这些,大家还是能如期看到苛责与推诿、自夸与嘲讽、丑闻与更大的丑闻,情势诡谲、跌宕起伏。人心当然没有因此净化,但也不会因此被污化,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场规则许可的比赛,所有的攻击都围绕着伤口。双方都只说出了事实的一个层面,而观众们,当然可以接触到事实的两面,从而判断出谁更为优秀一些;或者,谁坏的程度少一些。违犯规则的结果将是致命的,即使是尼克松那样了不得的人物,在反对党的办公室里装窃听器,结局也只能是充满羞辱地退出政坛。     
  一个不会攻击对手伤口的拳击手,会受到观众的嘲笑;如果不允许攻击伤口,看则和气,但也不会有精彩的比赛,也根本产生不了阿里那样的伟大拳手。而美国的一位评论家的判断在这里也值得推荐:股票指数上涨、失业率下降、经济成长率增加,这些对反对者的打击才是致命的,这些数字不好看,就等着被反对者撕成碎片吧。从这个角度看,也只有苛刻的反对者、批评者,才能让人戒慎恐惧地把事做好;同一个逻辑,批评者温柔可亲,就不必太认真做事情了。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7节:灵性流亡       
  灵性流亡     
  犹太人在现在人们的印象中,是经商天才,能从任何生意中挣得利润。罗曼·波兰斯基在他的电影《钢琴师》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同被送往集中营的前一刻,依然有不幸的犹太商贩向不幸的同族兜售糖果,赚取惊人的暴利。作为一个犹太人,波兰斯基恐怕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一些特性体会特别深。     
  犹太人并不是从来就具有经商天才与爱好的,事实上,他们被迫学会了这项技术。犹太人原来几乎全是农民。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失败后,在公元七十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捣毁,犹太人多数被掳获。在此后的流亡的过程中,犹太人却在巴比伦那里学会了经商技术,而且成为专家——优势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流亡固然不幸,新知识与新技能却是丰富自己的重要收获。不流亡,就接触不到巴比伦迥然不同的商业技术。当然,这不能理解为被敌人掳去是件好事,只是为了表明,时空的突然转换、熟悉氛围的完全消失,能逼迫人做出艰难的转变,从而迎来命运的转折。     
  任何动物都相当具有惰性,对熟知环境有迷醉式的依恋,而相当简陋的物质及知识供给,都可以让人忍耐下去。所以“流亡”的状态的出现,从古至今,都有被外力强迫的因素在。     
  在结合了大量犹太人历史的《旧约》中,“流亡”也是一个重要主题,从中也可以看到“流亡”是人的本性所憎恶的。在《出埃及记》中,先知摩西带领寄居的以色列人出埃及,找到自己的神应许的“流奶与蜜”的土地;几十年在野地里流浪的过程中,以色列人一碰上难题,就会冲着摩西大发怨言: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法老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的旁边,吃得饱足;你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我们全会众都饿死啊!     
  只要有个肉锅,当奴隶的现状可以坦然接受;而只要饿几餐,再自由的“流亡”,也会引起普遍反感。自由的价值远远高于奴役,这是个常识,也无须论证了。可是奴役的状态仍旧为许多人所选择,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自由的状态需要某种程度的“流亡”。     
  《新约》中的许多元素都是新的,可是“流亡”主题还是一再出现,而且被赋予了传播学上意义:那些被驱散的人,流落到各地,宣扬理念。《使徒行传》当“流亡”的价值在长期的事件中凸显出来以后,“流亡”逐渐成为主动追求的状态,“流亡”状态也多数是在精神领域内的“灵性流亡”,从“埃及”走到“流奶与蜜”之地,全然都在自己每天的一念一瞬,在自我挣扎中完成,也许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绝不会少于摩西在野地里花去的几十年吧?     


  曼德拉说他在长期的牢狱之中,有一项重要心路历程——要为这种“灵性流亡”找个例子,这个相当合适——曼德拉入狱之前,脾气暴躁,在狱中,他发现这样只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对立,不可能争取到一丝一毫可用的资源,于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