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小意思。
    不过一个国家需要花钱的时候,临时加税那是最下等的方法,真正高明的其实是借钱,国家借钱也就是发国债,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家天下,国家借钱那就是皇帝借钱,皇帝借钱的话也太丢人了,倒时候那些老学究一句俺大明天子富有四海,怎可向百姓借钱?,就足以让崇祯这个爱脸面的皇帝放弃了。
    不过说到底还是有底气,大明王朝靠着加税,常年维持数百万军队,跟虏兵对抗了几十年,还能在跟流寇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优势,在两条战线上支持了几十年,这在西方小国是不敢想象的,他们这些小国,遇到大事,只能借款,过去是向意大利银行间,犹太银行家借款,现在则是向荷兰的交易所借钱。
    大明朝就是这么邪门,明明拥有地球上最多的白银,皇帝的国库里却发不出饷银来,那些钱全都存在土豪们的地窖里。据后世统计,大明朝两百多年时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大概有四亿两,其中三亿被富商地主或者官员等富人窖藏了起来,市面上流通的不到四分之一,导致一直到大明晚期,白银的价值始终很高。
    大明不缺钱,只是收不上来,说白了这是各种制度太低效了,根本就无法将整个国家的力量整合起来,更不用说挖掘出潜力来了。
    杨潮有时候对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的纳闷,可偏偏他都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很多东西明明就那么简单,可是在大明就是做不了,开海禁多么正常,哪有一个上万里海岸线的国家不搞海外贸易的,但是朝里的文官们就是反对,隆庆、万历皇帝倒是为钱开了海禁,可是这两皇帝都被文官骂死了,两个皇帝一死,这些文官立刻就建议皇帝重新禁海了。
    商税也是如此,很难让人想象,大明王朝宁可闹得天下沸腾,向最下层的百姓伸手,却不向富得流油的富商们征税,要是朱元璋在的话,恐怕别说收税了,就是直接杀一批富商抢钱他都做得出来。
    后世的人很不理解,有各种专家的研究,有的认为不收商税是因为江南经商的大商人大都跟朝廷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这些人操纵官员阻止皇帝收税的,不开海禁那是因为江南很多大官员家中就在做走私。
    但是杨潮看到的情况,还真不是这样的,如果大明朝的官员有这样的执行力,那还不算坏。
    杨潮感觉,皇帝不收商税,大概是看不上,大概是拉不下脸,因为看不起商人,于是不愿意向商人伸手,也有可能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商税能够收到那么多,那些迂腐的文官大概也想不到商税能收多少。
    至于海禁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官员们反对开海贸易,绝对是保守的观念影响,总认为海洋充满了危险,开海贸易容易将海盗引来,倭寇之乱纵横南方数十载还是让他们心有余悸,于是矫枉过正了。
    至于说那些因为走私利益,故意阻挠开海的,那就完全枉顾了经济规律了,对这些走私的海商来说,开海禁后,他们才是得到利益最大的一群人,巴不得早早开海呢。
    海禁的影响只不过是造成了走私的成本上升,影响大明朝商品竞争力罢了,只是由于大明朝由于有最强大的内需,结果发展出了这世界上最庞大的手工业,加上丝绸、瓷器等独有的手工业品,才不至于在明代就让大明朝的手工业落后于整个世界。
    大明朝禁海了两百多年,大明朝依然是世界第一国家,清朝时候又禁海了两百多年,结果就彻底的落后了,如果大明朝就开放的话,中国其实就不会失去大航海时代的机会,甚至会因为最强大的资本和底气,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收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开了海禁,级能收入几百万商税,还未大明的工商业打开了一扇面向全世界市场的窗口,促进大明的工商业,又能增加商税,这是良性循环,所以只要开了海禁,皇帝大概很多年都不会在缺钱花了。
    皇帝不缺钱,就不会加税,甚至有能力救灾,然后慢慢的内部农民起义就会平息,在以强悍的国力,耗死关外的满清势力,大明朝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想到这里,杨潮自己都不由激动起来,但是怎么让皇帝同意开海禁呢?
    自己说了肯定不算,起码得找一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向皇帝说这个话,那么史可法倒是挺合适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六节 皇帝心动了
    杨潮的报告,一下子就让为朝廷困窘,江南这边又连年拖欠、偷漏税赋的史可法坐立不安了。
    江南地区,一直是明朝的财赋重地,可也是偷逃赋税的重灾区,江南富庶,江南的读书人最多,江南的士绅也最多,太多秀才、举人和进士,就有太多的免税份额,结果就造成大量税款的偷逃。
    有合法的偷逃,比如普通地主或者有土地的自耕农将自家的土地投充到有功名的士子名下,取得法律允许的避税权,但是更多的是不合法的偷逃情况,许多豪族大户隐匿人口,虚报地亩,好田变成荒田,而这些大族豪强又得到官府的保护或者说勾结,结果该交十两的,能交一二两就不错了。
    就算这样,这些豪族还想着法抗拒缴税,拖着就是不交,而且越是势力大的豪强官宦人家,就越是脱逃的厉害,官府追缴他们根本就不怕,明目张胆的抗拒,打着什么水患了,旱灾等等幌子,就是不交!
    这些人家一般家里都出过官员,而且子弟中还有不少有功名的士子,在本地是一呼百应的望族,官府也不好催逼过甚,反而要求着他们完成税额。
    结果就是江南一年接一年完不成税额,朝廷也就越来越困窘,要是张居正在的时候,严格执行考成法,江南这些官员,十个里有九个都得被罢免,可惜张居正死了,而且死的很惨,被士大夫阶层骂的很惨,再也没有一任首辅有张居正那种敢于得罪全天下官员和士大夫阶层的魄力,也没有那种能力了,所以天下一天比一天坏。
    这些做了半生大官的史可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可奈何。他反复的告诉自己,大明朝积弊已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需要耐心。
    可眼下天下大乱,军费总不能拖欠。因此史可法这种总是将国家命运当做自己使命人,那真是夜不能寐,日夜夙叹。
    但是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不用加征,只需要朝廷放松一下禁令,就可以收到三百万两的税银,这如何能让史可法不心动。
    哪怕他也相信开海禁不是一种长久之计,他也相信开海禁会引来海寇的觊觎。也相信开海禁是饮鸩止渴,但是现在真的要渴死了,也许饮鸩之后暂救一时之急,给大明朝缓口气还能救活过来呢。
    于是史可法立刻就将杨潮召了过来,当面仔细询问,杨潮告诉他,松江府一带,无数豪族都在做着通海走私的生意,每年获利巨万,可是朝廷没有得到一分钱。
    杨潮还告诉史可法。不需要禁止这些人贸易,只需要开海禁,让他们正当通海。这样不但他们能更方便安全的赚钱,国家也可从开海贸易中抽取丰厚的税金。
    史可法又问,当真可以得到三百万税金。
    杨潮表示,第一年或许不行,但是一百万应该有,第二年两百万,第三年及以后,三百万那只是往少了说。
    杨潮还表示,如果史可法信任。他愿意立军令状,将海运一事交给他办理。他保证每年向朝廷缴纳三百万。
    史可法确实兴奋了一日,但是夜里又想了一晚上之后。他突然退缩了。
    向皇帝上这种开海的折子,过去不是没有人上过,可是这些人无不是被文官集团鄙视,骂做目光短浅之辈,往往会被正统清流排挤,从此身败名裂。
    而且放在以前的史可法,他如果听到有人说开海禁,也是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可是杨潮说有三百万两税银,这才让他改变了主意,可是自己这种改变,事后一想,却让史可法自己羞愧不已,这简直是一身铜臭啊,他堂堂兵部尚书,怎么能为了这么点钱就放弃原则。
    于是他就沉默了,从此再也不提此事。
    杨潮很奇怪的等了史可法好几天,结果发现没有任何动静,知道这个史大人也跟其他文官一样,对海洋充满了疑虑,不愿意打开通向大海的那扇门。
    其实史可法比杨潮想的要多得多,但是杨潮是不会理解这种农耕文明中诞生,并且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保守文化的。
    但是杨潮做事,向来不会轻易放弃,史可法不行,他会找到其他人。
    显然杨文骢比史可法好忽悠多了。
    让杨文骢这个兵科都给事中直接给皇帝上了一封密奏,先是弹劾一下江南许多高官与当地豪族勾结通海贸易,最后建议皇帝让朝廷开海,派遣能吏管理市舶司,每年可获利,嗯,五百万两!
    反正杨文骢这个言官不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就往大了吹,但是杨文骢胆子小,没敢照杨潮说的往一千万两上吹,只敢写了个五百万两。
    但是这也足以让皇帝动心了。
    崇祯皇帝那是真穷,过去田贵妃之所以受到他宠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田贵妃能够体谅他,知道皇帝穷困,田贵妃不用金银器皿,转而用各种瓷器,崇祯穿旧衣服,田贵妃就亲自给他洗衣服。
    崇祯皇帝宫里的金银器都经常会偷偷拿出皇宫卖掉,而且不敢让人知道,实在是太丢人了,其实如果打着皇家用品的旗号,这些金银器的价值至少能翻个几百倍不止,但是出于面子,崇祯也只敢以普通金银送进了当铺。
    现在有三百万两白来的财富,不用给老百姓头上加负担,不用担心会激起民变,这种好事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动心,但是还有一点,他跟史可法一样,担心自己的面子受损。
    但是崇祯的急迫感比史可法可强烈多了,于是他受到了这封密奏之后,立刻就跟心腹太监商议起来。
    “承恩啊,你觉得如何?”
    曹化淳回家奔丧守孝后,王承恩就成了秉笔太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