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军阀和官员都趴在百姓身上吸血,偏偏杨潮此时还不能动他们。
尤其是军阀,北方的情况一直在变。
杨潮南下后,从临清到扬州都留下自己的人,给他们配备了大量战马,不要他们打仗,就让他们搜集消息。
杨潮现在掌握的消息,比朝廷更快,更准确。
但是消息依然很模糊,因为条件限制,官府的驿站早不通北方了,杨潮最大的消息来源其实是通过一个个逃难来的难民带过来的。
河南的难民无疑是最多的,而河南也是最乱的。
本来长达十多年这里就是农民军和官兵拉锯的战场,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这里的官兵几乎都投降了,可是李自成退出北京后。
很多官兵就再次反了,杀了李自成派来的官员,再次打出了大明的旗帜。
河南各地的土贼也乘势拥起,如刘洪起据汝宁,韩甲第据许州,李际遇据登封,李好据裕州,刘铉据襄城,“分辖各数百里,拥众各十余万”。这些人有的是当地的豪强,有的是无业的好汉,当年农民军和官兵在河南大战的时候,他们就趁势而起,为求自保组织团练。朝廷胜利后被朝廷诏安,李自成打赢后就归附李自成。这次李自成失败后,他们再次揭竿而起,打着杀贼报仇的旗号,吸引对农民军不满的百姓,再次表示拥护朝廷。
满清也不会放弃和那,任命杨方兴为河道总督,苏弘祖为分巡河北道,申朝纪为分守河北道,罗绣锦为河南巡抚,任命祖可法为河南卫辉总兵官,金玉和为河南怀庆副将,这些文武官员带着八旗兵招降明军,已经控制了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河南就被地方团练武装,明军官兵,农民军残部和满清四方实力占据,极为混乱,各路武装抢掠无度,民不聊生。
山东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官兵、农民军、满清和地方团练交织,但是满清慢慢占据了上方,值得一提的是,帮助满清迅速取得优势的,正是小朝廷想要册封的吴三桂。
山东河南都跟江南临近,所以收到的消息还准确一些,至于更北的地方,就所值有限,杨潮只打听到一些非常不确定的消息,有的说清军追击李自成到了山西,有的说清军已经进入了陕西。
必须得到更准确的信息,那就必须在更被的地方建立信息站,但是如何渗透到北方去,这是一个难题。
朝廷最近的一个议定,引起了杨潮的注意。
小朝廷终于决定要向满清派出使节团了。
联系满清联合平贼,这个主张一直都是史可法坚持的,但是杨潮却一直反对。
但杨潮和史可法之间却没有私人矛盾,相反杨潮对史可法一向敬重,知道这是为数不多的清廉官员,甚至史可法都是在杨潮力争之下才当上首辅的。
当时争当首辅的人可不少,福王监国时取得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头衔的马士英是一个,做过朱慈烺讲官,被封为太傅的王泽是一个,甚至连勋臣刘孔昭都争做首辅。
刘孔昭首先就被文臣联合压了下去,搬出祖制没有勋臣做首辅的说法,而马士英也因为福王一时低调了不少,最后在杨潮支持下史可法压过了王铎成了新任首辅。
所以杨潮跟史可法只是政见不合而已,而皇帝显然更信任杨潮,已经否决了这个提议,而且不准再议,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又同意了。
杨潮决定操作一下这件事。(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五节 使节团
使节团定下的团长是陈洪范,此人是一个武官,最初是在熊文灿部下,后来跟着左良玉一起作战,官至总兵官,但是因为战败的缘故,已经被罢官在南京赋闲。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运作一番,竟然当上了这个使节团的正史。
很快一个文官,安庆等地的巡抚左懋第听说了这件事后,上书请求随同陈洪范一起北上。
左懋第放着巡抚大官不做要去北京的原因很简单,他是北方人,他来南方做官不久,母亲安置在北京,结果母亲死去的消息传来,他是打算回去奔丧的。
这种出使北方跟鞑子打交道的事情,每人愿意去,这人主动请缨朝廷巴不得呢。
于是给他们加官进爵,进左懋第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进陈洪范进太子太傅。同时让左懋第负责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的秘密使命,希望左懋第联络上被朝廷认为忠心耿耿的吴三桂。
杨潮虽然无法阻挠皇帝的决定,但是私下里给使节团中塞入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很快带有杨潮的人的使节团就出发了。
他们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并且打着“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的旗号。目的则是同满清谈判,谈联合平贼以及疆土分割的事情。
十一月末,使节团北上。
十二月中旬才到了山东,而杨潮也受到了第一封来自北方的准确消息。
此时山东已经被满清完全占领,除了个别地方存在起义军外,明军基本投降。农民军基本消灭了。
临清也早被杨潮放弃,哪里只是作为一个桥头堡,距离江南太远了。杨潮没实力在哪里跟满清角逐。
山东之所有起义军存在,在于满清的政策。多尔衮看到他们很容易的进入了北京,几天之后就宣布让百姓剃发,结果不但京畿地区大乱,一度北京城外就到处是义军,连西山的煤炭都运不到城里。
山东更不用说了,反抗更是激烈,不得已多尔衮放弃了强行剃发的主张,才平息了民情。
剃发易服!
杨潮暗暗记住了这个信号。看来剃发易服比自己想象的要早,只是一度放弃了而已。
而且北方的反抗比南方丝毫不差。
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但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满清的进军十分迅速,追着李自成果然进入了陕西。
但也是刚刚度过黄河而已,战况还没有传回,也许传回了,但是杨潮的探子打探不到,毕竟杨潮给他们的要求是尽量隐蔽,安全第一。而且进入京城后,就不得明文传递消息。
十二月下旬,杨潮彻底收不到消息了。因为使节团进京了,而杨潮的探子隐伏了下去,他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建立情报站,而不是急着传递消息。
杨潮知道满清和李自成分出胜负前是不会南下的,江南地区暂时还不会有战事,抓紧时间继续稳固后方。
练兵自然不能放松,杨潮的十万大军已经很严整了,一直坚持一日三练,每天饭食管够。每天每人还能吃到二两肉食,营养没有问题。加上严格的训练,士兵的身体素质比之八旗精锐或许稍有不如。但是比之农民军和明军士兵强了不止一分。
军事方面一切正常,其他方面还要杨潮操心。
董小宛坚持要去日本帮杨潮开拓贸易,杨潮权衡了下利弊,还是同意她去了。
同时将从荷兰人哪里接受的三艘战船派去给她护航,并且带上了三百精锐士兵保护她,都是杨潮的亲兵。
让这三艘战船出海,可费了杨潮很大的功夫,首先杨潮直航日本,郑氏本就不放心,郑氏的态度还是其次,关键是杨潮手下没有合格的船长,就算郑氏同意去,杨潮也去不了。
最后跟郑氏谈了五次,才让郑氏同意,郑氏派出他们的船长,杨潮只出一些水手而已,而杨潮答应郑氏,他不会介入郑氏跟日本的贸易,这三艘船上确实载有货物,但却不是郑氏主营的生丝等物,多是一些文化用品,比如笔墨纸砚,比如书籍经典,绘画作品等等。
杨潮的目的其实是去宣扬文化,同时开拓一下日本的市场,日本人崇尚中华文化,因此这些文化用品应该有很好的市场,毕竟这些东西的客户群可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起码能看懂中文,否则也没法欣赏不是。
除了这些高端的东西外,则是一些精致的生活用品,明代上流社会的一些日常用品,比如特制的香料了,比如服饰、首饰了,基本上让董小宛去传递一下明朝上流人物的生活,相比书籍之类的隐晦文化,其实生活文化才更具有侵略性。
杨潮宣扬文化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文化扩张。
后世中国有多少人崇尚西方,整天言必称欧美,扪心自问他们看中的到底是西方的物质生活还是什么狗屁议会制度,他们心里最清楚不过。
所以告诉日本人,大明富庶的,文明的,风度翩翩的,极度文雅的物质生活,恐怕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送走董小宛没几天,就过年了。
这个年杨家同样热闹,因为舔了一口人,还是一个公主,父母大肆铺张。
杨潮本就很懂得哄女人,朱媺娖慢慢融入了杨家,郁结的心情早就化开,神色健康。
就是时常有些愧疚,没能让皇帝允许杨潮纳妾,杨潮则安慰他自己会想到办法的。
使节团的消息过年期间都没有传回来。
杨潮不知道,其实所有人都不知道,作为使节团的正使,陈洪范一到北京就投降了。
使节团北上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与满清谈判,第一谈联合作战。第二谈如何分割疆土。
不得不说南京文官早就做好了让出领土给满清的准备,他们明白满清进关后就不会出去了。
有人打算按照南宋时期的模式,“以两淮为界。”
内阁辅臣高弘图反对:“山东百二山河决不可弃。必不得已,当界河间耳。”
马辅士英曰:“彼主尚幼。与皇上为叔侄可也。”
最后基本确定下来,可以将河间一带交给满清,其实也就是沧州以北地方。
高宏图的主张也是有根据的,基本上相当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让给契丹,也就是说高宏图主张应该以北宋而不是以南宋的形式来分割领土。
打算是很好,明朝恢复北宋时期领土,而满清占据辽代的领土,双方约为叔侄。
可是人家满清根本就不想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