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启大明- 第9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要忘记,英宗临终时,是让丁一辅佐朱见深,如果朱见深不行,丁一可以自行监国的。
    也就是说丁一称帝,那必然从法理上来说就不妥,但如若行废立之事,是有合法性的。
    现在丁一这么做,就是完全站在朱见深这一边了。
    “皇帝好生揣摩军报,臣终归不能长久待在华夏的。”丁一看朱见深一脸的激动,板着脸训斥了一句,“若不能从下面递上来的奏折、军报里,看出真实的情况,皇帝就成傀儡,任下面臣工摆布,担尽世间骂名!”
    这简直就是骂孩子的骂法了,丁某人于这方面,不论是英宗朝还是景泰朝,向来极不讲究,何况是现在的成化朝。奈何朱见深被他骂着还觉亲切,这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
    也许是这几个月被丁一监督着,有了些长进,也许是太后派来的女官,让朱见深感觉到了危机感,今日这份考题,倒是做得极快:“我以为……”
    “称‘朕’,要做这种方略大计,拿出皇帝的气派来。”丁一打断了朱见深的话。
    事实上,平素皇帝也是很多时候自称“我”的,这在原本历史上哈铭所记载的《正统临戎录》里,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但丁一感觉朱见深可能朝会上被喷怯了,没什么气派,所以基本也是当演讲培训一样在纠正着他的一些毛病。
    “不要呆站着,讲到激动的时节,皇帝可以加些肢体语言。”
    “挺胸,对,就是这样。”
    朱见深就这么被丁一折腾着,不过改观也是很明显的。
    “阅军报而悉昆仑奴也知报效大明,朕心甚慰!安乃进士出身,又得皇叔亲传,果是知兵,观其方略,确是治世之才,可以大用哉!铁虽起于微末,然也颇能务实,纵有缺失,也应给予嘉奖……”他大致就着军报,发表了一通自己的见解。
    大致就是觉万安水平很高,以后可以给他更大发挥的空间;
    刘铁也很勤奋,不过就是水平不行,能力欠缺了。
    丁一听着,没有摇头,也没有点头,只是对朱见深道:“不日应有驻于休达的王世昌行文来,到时臣再呈给皇帝吧。很多时候,军报上、奏折上,是有很多猫腻的,如果皇帝看不出来,那么以后下面的人,渐渐就越来越敢欺瞒了。”
    这不是丁一知道答案的事,所以他也没有说朱见深就错了。
    又把一些内阁递交上来的奏折,教朱见深也看了,试着批阅意见,丁一就辞了出宫。
    “大才?”上了等在东华门外的四轮马车,丁一不禁失笑,原本的历史上,万安当了足足十年的首辅,除了能献春药之外,大约就是朱见深觉得他真有大才吧?万某人锦绣文章真的做得很好,不愧是进士出身的人物啊。
    丁一做在马车上,再次拿起那两份军报,看着万安那一份,他几乎可以确定,那就是万安把两个黑人师当成炮灰,疯狂地推进,而荣五团基本就是作为支援火力的角色存在,所以作为炮灰的黑人师,伤亡当然极为惨重,没有地利,又同样是用冷兵器,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印地安人,在没有火力劣势的情况,他们通过偷袭、下毒、陷阱之类各种手段,绝对能给同样装配了冷兵器的黑人师,极为惨重的杀伤。
    万安这么搞,大量在埃及受过操典训练的黑人士兵伤亡,当地招募,说白了就是拉壮丁吧,那战斗力能强到哪里去?不过丁一也不打算去指导他,因为胜利者不受指责,至少万安现在还没有到支撑不下去的地步。
    十一个县级机构,粮食已完全能够自给。就凭这两项,的确万安把两个黑人师败光,感觉都是可以交代得过去。
    不过丁一认为,刘铁那边似乎更为靠谱一些,尽管报上来的伤亡损失,要比万安这边难看许多,就连荣五团的华夏老兵,因为美洲的气候不适应,也有上百人非战斗减员,尽管到现在只建立了三个县级政权,许多举人在骂娘,但各项数值翔实,听着比较放心。
    现在就等王越那边的报告来了,不得不说,王越这史上名将,得了丁一教导之后,与其他同门师兄弟,那真的是有明显的差距,要比其他人强出许多来。例如经休达送来的万安、刘铁战报,王越的备注就是:先送呈先生案前,已派员前去堪对,核对之后再附检验报告。
    作为负责西欧、美洲整个大战略的军事首领,王越很慎重,这也是丁一最为欣赏的地方。
    “先生,马尚书请先生到兵部议事!”丁一的车驾还没到金鱼胡同,就停了下来,刘吉去了问了,却是兵部尚书派员来请丁一。刘吉攀在车架上的踏板入了车厢之中,压低声音向丁一说道,“似乎倭国有变,诸大名乱起!又有朝鲜籍的外籍兵团一个营,收了某个大名的好处,私自去替那大名攻下敌对的地盘,于是对方又到我大明守备府申诉,现时守备府和六部派驻倭国的官吏,意见不一,所以报回华夏请四海大都督府和诸部尚书拿个主意!”(未完待续。。)

第四章 新君(六)
    因为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共同管辖权的问题,就是兵部、吏部包括礼部,都派官吏过去驻守治理,吏部派出的侍郎,基本就是如同倭国总督的性质了;而那些朝鲜籍的外籍兵团,丁一也是放手交到了兵部派出的侍郎手里,相当于兵部侍朗项文曜,就是倭**区的司令员了。
    至于礼部,他们主要是管理教坊司在倭国的机构了,不要认为倭国乱起和礼部没关系,毕竟影响营业,乱兵要是把相关的青楼砸了,那也是损失,所以他们也是对于倭国乱局,很有一番看法的。
    工部在倭国挖银矿,当然也不希望乱;户部的侍郎,各个口岸关税收得正爽,跟他说倭国要乱,海船以后不在倭国港口停,他能答应?
    “若诸部无异议,东海舰队可回驻大员。”丁一到了兵部之后,跟早就等候在那里的六部尚书见了礼,直接开口就是准备丢下烂摊子不管。东海舰队回驻大员,倭国这边,六部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好了。
    听着这话马昂首先不干了:“如晋何至于此?”就算当到尚书,也不由得他不紧张,因为很简单,朝廷没水师!如果不是丁一在十多年前就准备着舰队的建立,连郑和那些海图和大宝船的图纸,都不知道会不会被扔了!
    因为郑和七下西洋,并没有和丁一这样,一船船的银子、艺术品运回来,人真是和平使者,无比克制。除了一回土著国王要来谋夺船队,不得已反击之外。基本真的就是去宣扬中国富足的。所以朝廷大臣觉得这航海的事,没利益啊!还得不停付出修船的费用。赏赐诸多小藩国的费用,负担小藩国来朝贡的费用等等,觉得完全是个亏损的事,就是为了皇帝个面子问题,所以都觉得不能搞了,民间海路贸易是还有,官方的大宝船,大家都有共识,认为搞下去不行。所以都不搞了。
    于是明军浅海岸防的小战舰还是有一些老掉牙的,但要跨海那是真没有。
    丁一要是把东海舰队调回大员不管,那倭国的海防怎么弄?倭国的破落武士,会驾小船出来抢啊,会组织海盗啊!在倭国搞闭关锁国么?那派去倭国的官吏和外籍军队,还有什么意义?六部之所以会派官吏去,人可不是为面子。
    利益!大佬们关心的是利益!
    倭国有大量银矿,工部派遣了官吏,组织人手在那里折腾着。一笔很稳定的利益就不用说了,但也得有东海舰队给他们护航,要不海路怎么运回大明?户部收的关税、礼部刮下的皮肉钱也是同样的道理。
    东海舰队一撤,兵部哪里担得起这海路上的安全?
    所以马昂是必定不答应的。
    “如何。诸公何教于我?”丁一摊开手,笑着坐了下去,等着六部尚书的章程了。
    丁某人当然可以掀桌子。他也有掀桌子的实力,问题是。掀完桌子问题不也要解决?把这六部尚书都踢回家去,丁某人再踹了朱见深坐上龙椅。就世界大同了么? 所以终归还是得探讨出怎么解决。
    “东海舰队守备府那边,以为任由倭国的豪强去打就是,不必去管彼等生死,当真是鼠目寸光,马负图也是进士出身,竟无知而此!”礼部尚书姚夔头一个跳出来,指责东海舰队的提督马文升没有见识。
    他的说法,极得吏部、户部、工部的尚书支持,他们所说的,大致就是:“倭国原是蛮夷,然后现大明派员长驻教化,当使彼教驯服王化,以脱野蛮才是,轻启刀兵,于民何益?止戈为善矣!”
    丁一算是听明白了,喝了一口茶,笑道:“诸公是知道我的禀性,咱们还直接点吧。”
    “倭国打仗,矿山那边的人手就不足;战乱之地,外来货船远避,关税收不起来;民生不安,青楼经营自然也不好;因为打仗,还没还清的战争赔款,吏部都不知道找哪个大名去收,这块地盘今天是这个大名的,明天是另一个大名,根本收不齐应收的战争赔;兵部这边就觉得治安难以维持,大抵就是这样吧?”
    诸部尚书都沉默,只是微笑望着丁一。
    因为把话说透,对于这些旧式士大夫来讲,颇有点尴尬了。
    但不能否认,丁一把问题的确是说透了。
    “我的意见是让他们打,不要去管他们,但如果他的战争,骚扰到驻军的话,直接就把一方灭掉。”丁一并不打算跟这些朝廷大佬兜什么圈子,很直接地说道,“骚扰到驻军和大明官吏的依据,一个是利益;另外一个,还是利益。”
    “第一个利益,是短期利益,比如说属于大明的物业、人员;第二个利益,是长期利益,比如说有某方势力,大有统一倭国的势头,这对于大明是不利的。当然,涉入和插手的方式,诸公应有比我更光明正大的由头,此处我便藏拙了。”
    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事,旧式士大夫是很擅长的,所谓正义之师嘛。不要小看正义两字,当有了道义的制高点,自己的军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