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隋好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窃隋好驸马-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会成为傀儡、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那种。杨广还是有十七万骁果军是只忠于杨广本人的。到了江淮的话,就算萧铣原本在那里经营得不错。也会很快被朝廷控制住。
    换做别的军阀,如果遇到这个局面,或许还要犹豫,但是萧铣是绝不犹豫的。因为如今这世上,只有萧铣一个人知道,如果杨广坚持迁都江都的话,他手下那些关中兵为主的骁果军将士们的忠诚度会变得多么不可靠,当关中发生大乱、被李渊夺取之后,这些关中兵的思乡之情会有多么迫切,到时候,有的是杀人之刀,都不用他萧铣来做这个恶人。
    所以,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什么时机让杨广南下。最好这个时机不太够杨广彻底把江东重新掌握起来,但是又足够骁果军的心态发酵。
    所以,萧铣没有想太久,就一副大公无私样子地回复了萧皇后:“父皇母后愿意移驾江都,孩儿心中实在不胜之喜,孩儿这些年与颖儿常常念及不能膝下尽孝,伤怀不已,若是父皇母后到了江都,此后孩儿夫妇在丹阳,也要时时来请安。何况父皇此前讲了那么多大道理,这南下之事,乃是家国两便——不过现在因为孩儿此前带兵勤王时江淮空虚,江西乱贼四起。如此地方不宁,实在不方便接驾。不如还请母后向父皇陈情,说明情况,一方面要移动朝廷百官与京师驻军也要时间,二来孩儿在江淮修筑行宫与百官驻节所在也要时间。不如便以半年为期,父皇也好整顿朝廷迁徙事宜,孩儿也要用这段时间平了江西贼乱,修筑行宫,到时候岂不齐全。”
    萧皇后听了萧铣这番话,心中也是欣慰不已,说实话她虽然对侄儿的品性没有怀疑,但是一个人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之后,总归有些人会生出不该有的野心的,萧铣今天能如此表态,足见他对大隋的忠心,对岳父岳母的忠心丝毫未变,萧皇后怎能不欣慰呢。
    “好,好,好。既然如此,母后也不瞒你了——你父皇早就想好了,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不过总要先给个风声,好试探百官反应。此前你父皇从大兴迁到东都之后,为了安抚留守大兴的百官权贵,便留下了代王留守;后来又从东都出发巡幸四方,便留下越王留守。昭儿所遗三子,两个都已经在两京留守了,原本只留下倓儿这个长孙每年随驾巡游。如今,你父皇让倓儿先跟着你,安排他到江都宫留守,等到你修完了丹阳宫,父皇自然会带着朝廷去的。”
    萧铣神色肃然,离席拱手说道:“儿臣定然不辱使命,先好生安顿燕王殿下、修好丹阳行宫、平定江淮乱局,届时恭候父皇母后圣驾南巡。”
    萧皇后对于这个局面,自然是皆大欢喜。
    又喝了几杯酒,用了一些菜肴,萧铣也少不得和自己的内侄燕王杨倓叙话一番以示亲近,席间还说起了当年元德太子杨昭病故之前为他的长子杨倓和萧铣的长女萧月仙之间托媒的事情,萧铣当初是草草答应下了的,但是此事毕竟很重要,他也不好贸然高攀,而且燕王杨倓年纪也还不大,没到谈婚娶的年纪所以一直搁置着不提。
    如今席间说起之后,萧皇后也是对这一桩当年的密议略有耳闻的,杨倓和萧月仙,一个是萧皇后的孙子,一个是萧皇后的外孙女,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血缘关系远近,萧皇后自然没什么抵触,说的高兴之处,萧皇后做主,提前对杨倓说道:“倓儿,你此去要你姑父多多提点,将来可该要提前改口叫岳父了,不能再叫姑父了——别怕,当初你姑父也是这般模样,一开始还不是要叫你皇祖父姑父,后来也得改口叫岳父了——哦,当然了,你皇祖父身份尊贵,他自然是要改口叫父皇的。”
    萧铣不敢多留,假装喝醉了便告辞离去。这种例子他可不想多听,要是哪一天被人以为他想一语成谶,让杨倓有朝一日不得不改口叫他父皇,那他岂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么?(未完待续。。)

第二十五章 大洗牌
    杨广让皇长孙燕王殿下跟随萧铣护送南下、留守江都的讯息,虽然并不如直接宣布迁都那么轰动;但是对于朝中那些政治嗅觉颇敏感的文武大臣来说,依然引起了不小的暗中波澜。
    听说东都留守樊子盖就很是言辞恳切地力谏了一番,试图劝说杨广安下心来在东都好好住几年,别再折腾了。樊子盖还对杨广晓之以理:若是杨广继续一意孤行南下的话,固然朝廷中枢可以保持安全稳定,但是必然会导致将来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再也无法成为真正控制整个天下的朝廷,北方地区将会陷入彻底的糜烂,再非朝廷所有。
    可惜的是,樊子盖终究不够了解杨广。杨广是一个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扬州渡过的人,只是出生在北方而已。事实上从杨广说吴语、作那些抒情派的古风诗词来看,他对于北方根本没什么感情。樊子盖这样的劝说,反而加重了杨广迁都的信心。因为他其实已经有些心灰意冷,想等北方被折腾穷的州郡自生自灭。反正只要切断漕运,北方乱贼没有粮食可以抢劫了之后,自己都会饿死一大半,让那些乱贼在争夺生存空间的过程中自相残杀掉一大部分,他杨广再回来收拾杀干净杀清爽之后的摊子,岂不是好?
    当然,除了樊子盖这些代表北方派利益、尤其是在东都颇有产业的权贵利益的朝臣之外,也还着实有一些原本出身南方的官员,也出于为整个天下考虑的公心劝说杨广的。比如已经因为两年前三征高句丽的时候为杨广背了哪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黑锅而罢官在家养老的前任军中巨擘来护儿来大将军。来护儿就是扬州本地人出身。按说杨广要迁都到扬州的话,来护儿本该是最欢欣鼓舞的才对。然而来护儿也不顾自己如今没有职位。托关系给杨广上密奏,言辞恳切地劝说杨广以整个天下全局为重。千万不可以起那些暂时舍弃贼乱区人民的念头。
    历史上的来护儿也是这么劝谏杨广的,可是没有效果。如今这一番密奏,换来的当然也是杨广怒其不争地训斥:“是非卿所当言崽!”回复得和历史上一模一样。
    杨广这句话隐含的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别人是北方人,家里屯的房子屯的地都在东都、大兴,爷南迁国都了,那些人的房地产自然因为利空消息贬值了,记得跳脚也就罢了。你丫的来护儿世世代代扬州人,在扬州那么多产业,朕给你利好消息你不抢着内幕交易也就罢了。还出来劝阻?你知不知道好歹?
    其实吧,历来所谓迁都,各方劝说的人真正对于政治考量的理由固然是有的,但那真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置喙之人,无非还是庸俗的既得利益派之争而已。这样的认识在杨广的脑中看得很清晰,但是正因为过于清晰,让杨广产生了一种思维惯性:凡是劝阻自己不要迁都的,都是在旧都置办产业太多的。或者有别的经济利益的。这种思维惯性让他不相信全部朝臣的劝谏动机,所以别人说再多道理也没卵用了。
    ……
    朝中为这事儿闹腾地暗流涌动的同时,当事人之一的萧铣却好像没事儿人一样,按部就班带着自己的内侄儿兼理论上的未来女婿燕王杨倓南下了。当然。因为杨义臣此前受杨广猜忌在先这件事情的铺垫,所以萧铣很是乐于看到他如今做的一切并没有拉到朝臣们的仇恨值,也就是说并没有朝中要员觉得萧铣在杨广预谋迁都这件事情里面出了力或者推波助澜了。
    理由很简单。如果萧铣不是害怕朝廷猜忌他拥兵自重、而是真心想要割据一方的话,铁定是不愿意朝廷中枢挪到江淮、然后被杨广嫡系的骁果军夺取了江淮地区的军事控制权的。因此萧铣在这个问题上被朝臣们广泛看成了是被逼无奈为了自表忠心才不得不如此的。不但没有拉到仇恨值,反而还颇有一些对杨广多疑做派不满的朝臣暗中对萧铣的境遇深感同情。
    当然了。如前所述的“既得利益阶级资产贬值和将得利益阶级资产增值”这个理由对于萧铣也是成立的。但是退一万步讲,一个已经手握兵权和地方行政权的封疆大吏,如果为了资产增值就放弃独立自主,那也不过是王翦萧何求田问舍以自污自保的无奈之举罢了。
    二月底的时候,萧铣各路人马全部南渡就位,到了扬州地界。他毕恭毕敬地好生安顿了杨倓之后,自己则带着护卫人马继续南下回丹阳,好准备把他自己设计放出来的江西乱贼林士弘给剿灭了。
    顺带说一句,杨广只是让燕王杨倓留在江都留守,所以如今朝廷在江淮地区直属的地盘依然只是扬州周边,并没有来得及把触角伸往长江以南,江东七郡和姑孰、闽北这些地盘,依然还是萧铣经营数年水泼不进的嫡系地盘。
    同时,如今的江都丞依然还是当初的王世充,王世充此前在萧铣军北上勤王救驾的时候也表现得很是积极,听说杨广被围困在雁门的消息后,王世充演足了戏码哭天抢地,简直就是影帝级别的演技。后来还分出一小股人马死缠烂打求着萧铣军搭便船捎上去雁门勤王。
    只是王世充军自身原本是不掌管水军的,缺少自己可以调度的海船,所以王世充军“不得不忍痛只派出数千士卒”勤王,还摆出不是他不想让主力全数去勤王、只是渡船还要问萧铣借,想多派也运不走的样子。最终王世充军的数千士卒在雁门救驾战役中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比李渊那些滑头要卖力一些,但是比萧铣军本部和杨义臣则差不少。但看在王世充这么想方设法都要赶来勤王的诚意上,杨广脱险后对于这人的感官还是好了不少。
    杨倓到了江都之后。留守职务当然是杨倓领取,萧铣也顺带给王世充透了个底:杨广需要王世充带着杨倓先熟悉几个月情况。短则半年。最长一年,等到杨广亲自来江都之后。就会把王世充调离去东都,担任辅佐东都留守的军事主将。
    如今的王世充虽然已经有了些野心,可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