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隋好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窃隋好驸马-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萧铣笑纳了陆鸿鸣的赞誉,等他说完,才顺势开口:“却怕是陆县令要失望了,萧某恰才不过是说不屑于搜刮那些来自百姓的钱财,却没说不打算将来自己在杭州城里城外经营一些产业,不加赋于民而取私财——若是到了那一天,却不知陆县令会不会觉得萧某可憎。”
    “哦?萧大人这是看上了什么营生?莫非是做些丝茶、田庄?不介意的话,陆某倒是想打听一二。”
    “萧某如今得了朝廷特许,在扬州水曹任上,可以督办经营漕运往来,想着江南丝茶在北地价值颇丰,故而想自己在城外买些荒地,垦荒经营田庄。”
    这话听在陆鸿鸣耳中,却是颇不以为然,便劝说萧铣:“怎么,只是要荒田?丝茶生意不比粮米,要想产出,从荒田开垦做起,只怕要有些年头呢——稻麦等物,只要田亩垦熟了,次年种下去,便有收成。而丝茶生意,需要的是桑树、茶树。种树不比种粮,哪怕田亩熟透了,还要三年五载才有出息。若是求财,不如从人手中购买熟田才是啊。以萧大人在钱塘县内的威望,只要您开口,想来各方乡佐豪绅也都是愿意割爱一些肥田美宅的。”
    萧铣对于劝说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说:“萧某说了,不愿与民争利,只想为民创利,赚的多少那是不在意的。其实只是希望开江南河北段乃至邗沟时,若有官中钱粮不济的时候,私产能够接济其中一二便可以了。若是陆县令觉得不方便为萧某办理,那萧某也不强求。”
    “不麻烦不麻烦!方便的很。萧大人真是高风亮节,为朝廷主持河政,居然还有想着朝廷钱粮不足时拿私财接济周转的,下官真是不知如何崇敬是好了。萧大人尽管开口,看上了哪片地方,某这便去办。”
    “来人,取本县舆图来。”萧铣霸气地一挥手,自有户曹佐条件反射一样取了图册来,虽然按说喝这顿酒的时候萧铣在钱塘县的职务已经卸任了,但是架不住他的威望已经让下面的小吏习惯了。展开舆图后,萧铣指点江山一般信手一指:
    “这儿,还有这儿,从西湖西北面的将军山往外,再往西、往北,一直到西溪河、东苕溪、南苕溪围拢的地段。萧某去年治水时看了,原本都是沼泽湿地,绝无田亩,后来为了给西湖寻一源头活水,让县里民夫治理了那些沼泽,填沟浚河,那儿才略有可观。萧某的意思,便是把那些地方包下,垦作桑田,将来自然依法向朝廷缴纳户调。
    另外,除了这一处用于种桑养蚕外,萧某还看上了西湖西南边龙井山一带的荒山、直达九溪、富春江边。这些地方,按照本县籍册,如今也并没有民户民田。萧某从太子那里得知,如今朝廷利用义成公主与突厥和亲之利好,极力推动突厥及其余北狄胡人饮茶之俗,而且已经略见成效,将来我大隋边榷贸易卖给突厥、高丽、吐谷浑等茶叶定然会激增。虽然富春江边那些山地不宜种植稻米粮食,却也可以种茶。只要朝廷愿意将来对这些田亩以山田标准课税,某便愿意包下。”
    陆鸿鸣的眼神随着萧铣的手指头上下翻飞,几乎要看得呆了。这还是他第一次看到有人买地圈地是直接在大地图上比比划划的——常人圈地,哪怕是一方豪绅乡佐,最多拿着本乡的土地籍册和户曹的小吏斤斤计较而已,哪有拿县城甚至州郡的大地图的?
    “这这这……从西溪河下游到东苕溪,这东西之间怕得有四十里地呢,南北也有十几里宽。总数怕有……20多万亩吧?南边龙井山、五云山虽然难以统计,只怕也不下于这个规模,这也太大手笔了吧。”
    “怎么,陆县令这就舍不得了?”萧铣拈起一颗梅子,脸上佯笑着。
    “那哪能呢,既然是萧大人开口,而且又是荒地,断没有舍不得的,某只是觉得要是真圈了那么多,而实际上又种不了,将来朝廷按此计税,那不是反而赔补出来了么。”
    萧铣摆手示意无妨,只是强调了一下在计税面积方面的讨价还价:“某既然吃下了,定然有把握完成朝廷赋税,这些地方在旁人眼中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荒地,某却有办法尽快生利——不过,西溪河周遭本是沼泽,经过疏浚治理,干燥排水的田亩也不过半数,还有半数是水面,这些水面,不该计入朝廷的计税籍册吧?南边龙井山、五云山知道九溪,其实也就九溪溪畔可以开辟茶田,真正深山险峻之处,如何得用?某只要朝廷如实入册便好。”
    陆鸿鸣擦着汗水,忙不迭地应承:“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这些方面,自然不会占萧大人的便宜。按照朝廷度支律令,萧大人也是熟络的。民间垦荒田亩,若为课田、露田,其始三年免税,此后两年半税;若荒地垦作桑田,则增五年为成树之期,即免税八年、此后两年半税。办理籍册时,按照五年应税总额,百取其三为契,百取其五为勘丈之费——这百取其三的契税,是无论登记造册新田还是买入他人民田都要缴纳的,这勘丈之费,则是新田独有……”
    “这些某都知晓,若是可以,那便估个价吧。”
    陆鸿鸣马上让户曹佐屁滚尿流地先来估算。要说实际丈量清楚,那就是大工程了,肯定等不及,所以只能是按照地势随便估计一下而已,而且还要尽量往少里计税算钱。大约过了足足几顿饭的功夫,钱塘县户曹佐才磕磕巴巴地汇报说:
    “二位大人,经计点,南苕溪、东苕溪、西溪河等块围拢及河沿两里内地块,计东西最长四十六里、均长四十三里,南北最宽处二十一里,均宽十九里。总计面积三十一万四千亩有奇。折去水面五成,并除阡陌、垄丘,实计十四万亩整。水咸土碱,当为下田。
    龙井山、五云山、九溪等处,群山总面积二十五万五千亩有奇,去河谷、峰岭等不可开采、保留用地,可垦田计八万亩,灌溉不易,亦当为下田。而且此间还有一些麻烦,便是大人划下的东苕溪边一些地块已经算是余杭县境内,本县只怕无权管辖。同理龙井山、五云山地块的最西南边,也已经进入富阳县境内……”
    小吏胆小不敢大包大揽,陆鸿鸣却正在讨好旧上司的当口,自然不会被这些小事阻挠了,立刻训斥道:“这些小事,还拿来说干嘛,不拘是余杭县还是富阳县,都有本县让人去交涉,代理手续便是。你只管说正事儿:契税多少,勘丈多少,一并报给萧大人便是。”

第八十一章 桑基鱼塘
    占田制和均田制的年代,虽然朝廷给每一个“丁”应当占或均分的田亩有一定的限额,但是这并不代表田亩的质量就完全没法在官府体现。事实上,上田、中田、下田的记载说明一直都是有的,朝廷限制的,其实是一种等效田亩总数限额;
    比如允许正丁占课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就是说可以占四十亩种粮食的上田,并且按照这个计税。如果确有偏远贫瘠的州县,地广人稀而土地质量太差,也可以用一亩半中田或两亩下田等效一亩上田,比如实占八十亩下田,依然按照四十亩上田缴税,也是可以的。
    萧铣让陆鸿鸣划的,那都是原本沼泽、山林,哪怕开垦出来,按照道理也是下到不能再下的田了,不过在朝廷收取勘丈费用的时候,这些手续费是不打折的。最终的结果,相当于是萧铣被要求从八年之后开始,按照十一万亩上等桑田的标准给朝廷缴税,同时一次性缴纳相当于二十二万亩桑田的契税、勘丈费用。契税的比例是田亩五年纳税总额的百分之三,勘丈则是百分之五。
    隋制户有桑田二十亩,当纳绢布三匹、或生丝三斤。二十二万亩桑田,就相当于一万一千户的户调,每年当为三万三千匹绢布,五年就是十六万五千匹。这个总数再乘以百分之八,大约是一万三千多匹。
    也就是说,萧铣只要缴纳一万三千多匹绢布,或者等价的银钱,那一大片广袤的、相当于如今整个钱塘县熟田总数三分之二的荒地,就全部归萧铣了。只要他八年之后开始按照每年一万六千多匹绢布的额度给朝廷缴税,再过两年后增加到每年交三万三千匹。
    当然,根据朝廷制度,原本课田或者说露田与桑田是必须搭售的,要是没有权势地位的平民百姓,断没有光要田种植经济作物而不种粮食的道理。所以这一点上,不得不说还是萧铣的官身发挥了作用,若不是这道官诰挡着,今日的事情是绝对办不下来的。饶是如此,萧铣最后还是被迫在西溪河地块东部额外划了一道狭长的区域,大约四万亩,承诺组织民户按照课田种粮食、纳粮税,才把账目略微走平了些。轮作休耕田另算,不计入税。
    拿到最终清账的文书,萧铣一个眼色,让武士彟办理,武士彟一咬牙,按照一万三千多匹绢布的价值,把筹备的本钱都缴了出去,有些是银铤、上等锦缎,有些则是各种提货单据,毕竟那么大一笔财货也不可能让人全部带着跑。
    当然,这一笔钱也并不是全部由武士彟出钱的,事实上为了让自己占股绝大多数,萧铣还是自己出资了相当一部分,剩下的让武士彟填补,然后占两成小股,顺带着到时候帮萧铣经营打点。此前几年萧铣靠雕版印刷生意的头口水赚了不少,加上后来其他零散的投资和收入,如今也有两万多贯家资了,武士彟把并州那边的生意都脱手变现之后,原本一度膨胀到三四万贯的产业,论财富本是比萧铣多出一大半,但是任武士彟再有胆子,也不敢因为如今本钱多就试图在萧铣面前占大股。因为他很清醒,有些生意能做成,官身地位是关键。
    隋朝时,纺织业技术相对于宋、明还是比较落后的,哪怕单比丝织业也是如此,故而在金银短缺的同时,丝织品价格依然不低。一匹绢布按照朝廷官价要两贯钱,实际市场上若是质地好一些的(不考虑锦缎等特种材料/织法的制品),四贯钱买不到一匹也是寻常,而且江南的绢布卖到北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