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迁移百姓的户籍所在地,刘兴华指示移民厅,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陆续安置在管控区人烟相对稀少的地区生活。
在安置百姓前,道路房屋这两项,是必须确保到位才能安置百姓过去。同样镇一级的民政机构。也必须提前布置到位,确保百姓迁移后能确保吃住不成问题。
这样优厚的移民方针政策,让在东北行商的晋商们,也将这些消息扩散出去。顺带连安徽、山东也开始出现了百姓迁移东北的热潮。
看着治下的村庄,很多出现人少田地荒废的情况,各地的官员自然苦不堪言。可面对这种情况。清廷同样无能为力。这年头,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深入人心。
就算有些不舍故土的百姓。在陆续看到前往东北定居的百姓,一年之后回乡省亲时。一改逃荒时的景象,这些百姓都知道,去东北便能活命的道理。
如今铁路修到了朝阳,甚至在盛京的支线铁路计划中,还有一条会直通修建到山海关外。清廷终于感受到了威胁,觉得这个时候,应该跟东北军好好谈谈。
历史上由袁世凯主持训练的北洋六镇,因为刘兴华的横空出世,这位依靠北洋新军,最终在民国展露枭雄本色的袁大头,如今统领北洋十镇新军。
这些新军,都是袁世凯聘请德意志的军官,下过苦力操练出来的新式陆军。在面对京师周边各省出现的大批移民情况,清廷最终下达了禁迁令。
在下达这个禁迁令的同时,袁世凯训练的十镇新军,其中有六镇陈兵于跟东北军接壤的区域。他们的到来,连同前往东北行商的商人都无法进入东北。
看到这种情况,刘兴华也知道,清廷看来是打算彰显一下实力,让东北军取消迁移百姓的动作。可这对刘兴华而言,正好多了一个抢地盘的借口。
望着齐聚一团的六位军长,刘兴华跟身边的副官道:“仁怀,正式发布通电,警告清廷即刻撤走驻扎东北边境的北洋新军,恢复商民进出通道。
如若不然,东北军三日后正式出兵。另外给北洋大臣袁世凯发电,新军训练不易,同室操戈只会让各国取笑,让他三思而后行。大战一起,就别怪我东北下狠手了。”
‘是,大帅!’
记录好刘兴华的命令,许仁怀很快就走出了会议室。而这个时候,齐聚一堂的东北军中将们,却显得有些激动的道:“大帅,这次我们干脆直接打到京师去吧?”
听着资历最浅的第六军军长马双枪,那一脸激动的样子。刘兴华笑骂道:“打下京师容易,只要把你第六军调出来,配合山娃的猎豹师肯定能行。
那我问你,打下京师之后应该怎么办呢?清廷的皇帝,是杀还是不杀呢?要是没了清廷,东南各省乱了,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继续打,直到收复统一吗?”
面对刘兴华的询问,马双枪吭哧半天道:“打下京师,大帅称帝不就可以吗?反正没了清廷,谁还会是我们的对手呢?东南那些清军,一样不是我们的对手。”
这是第一次有人,直言让刘兴华称帝。看着其它几个军长,似乎都有所期待的眼神。刘兴华终于认真的道:“凤翔,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对于刘兴华的询问,身为东北军的参谋长,凤翔只能道:“全凭大帅做主!”
皇帝梦,对于习惯了跪拜跟皇帝的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梦想。如果刘兴华能够称帝,他们这些人都将成为封彊大吏,福荫子孙的开国功臣啊!
有资格担任东北军六个军军长的将领,无疑都是刘兴华手下嫡系的将领。在这些将领面前,刘兴华觉得要好好跟他们谈一下,未来国家的执政制度了。
‘二葛子,你觉得我怎么样?能当皇帝吗?’
看着刘兴华询问,已经有一个孩子的葛依乎,很直接的道:“当然能,大帅当皇帝,也是众望所归。至少在东三省,你当皇帝绝对没人反对。”
‘那我将来的儿子能当皇帝?’
抛出这样一个假设,众人都愣了一下。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见众人愣住了,刘兴华才道:“就算我儿子是个好皇帝,那我儿子的儿子呢?他会是个好皇帝吗?再不济,我孙子的儿子呢?他会是个好皇帝吗?”
这有点绕口令的话,将众人说的都有些懵懂。反倒是第二军的军长秦林直接道:“大帅,你的意思是,你不想称帝吗?”
‘我知道,这段时间军中跟民间,都有人劝我自封东北王。我能成为王爷的话,你们好歹也能捞个爵位福荫子孙。可这样,我们跟清廷又有何区别呢?
虽然我不太喜欢洋人们吹捧的民主制度,但封建制度同样不适合民心开始思变的华夏。君主**已经不适合时代的潮流,民主共和才是大趋势,我们必须适应这个潮流。
只有百姓明白,这国不是一家之国,而是天下人之国,百姓才会真正体会到,翻身做主人的感觉。难道你们还希望将来,动不动给人磕头下跪吗?’
这话说出来之后,依兴阿却有些皱眉般道:“大帅,民主共和是不是跟南方的那些革命党鼓吹的制度一样啊?在我们国家实施民主共和,合适吗?”
听着依兴阿的话,刘兴华却笑着道:“看来我们的依兴阿,也开始关注政体了。只是有句话,我希望你们记住,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民主。
那怕我们将来,真能统一全国,民主共和这条路,同样会充满坎坷。我们很多百姓,还是习惯过有皇帝的日子。突然换个总统,他们或许会不习惯。
但也请你们记住,只有开放民智,我们这个国家跟民族才有希望。也许以我一人之力,没办法做到让百姓接受这种延续千年的国家体制改变。
可我相信,等我们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会记住我们做出的贡献。只要百姓慢慢明白,他们同样是国家主人的时候,我们才不会重蹈历史的悲剧。
算了!关于这种事情,我突然觉得,我们是不是讨论的太遥远呢?要知道,目前我们只掌控东三省,治理起来尚且觉得棘手。如果是一个国家呢?
所以,此事暂且不议,还是开始商量,如何给清廷一个教训的同时,好好敲打一下那些北洋新军。让他们明白,东北不是他们能来的地方呢?”
适当的提醒了手下这些心腹将领,让他们知道自己无称帝之意,相信他们也会明白。未来这天下,将不再是某家某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七章 犀利的进击
当东北军召开军长级作战会议时,集结在直隶边境的北洋新军,同样在做着防御准备。对于他们而言,那怕进行过长达一年多的训练,对东北军却同样警惕。
此次奉朝廷之命,跟东北军展示一下军威,让其停止从外面迁移百姓。可做为新军的都统们都清楚,这些新军只怕远不是东北军的对手。
可想要得到朝廷继续支持,他们必须奉命出征。况且,对于领兵的统领们而言,这些训练出来的新军,想真正成为精兵,必须经历战火的洗礼才能算真正成军。
一直听说东北军强大,可对于北洋新军官兵们而言,还没正儿八经跟东北军交过手。这次他们过来,更多也是希望用东北军磨练一下这些训练出来的部队。
等到刘兴华的通电一出,清廷自然有些紧张。可他们都清楚,如果继续让东北军这样下去,围绕京师的几个省底层百姓,只怕都要跑的差不多了。
可这份通电,却很直接的告诉大清百姓,清廷要跟东北军动手了。面对这种同室操戈般的情况,不少百姓都觉得,朝廷做的有些过份。
碰到列强入侵,永远都是割地赔款了事。现在东北军没南下,他们反倒派遣重兵压境。这不刚好印证刘兴华以前所说,朝廷就是实行‘宁予外敌、不予家奴’政策吗?
集结在山海关一线的北洋新军指挥部,北洋大臣袁世凯看着东北军发来的电报,很无奈的道:“看来刘兴华是打算动手了?下令前线诸军。提高警惕,防止东北军突袭。”
同室操戈。说实话袁世凯也不想。可他非常清楚,如果北洋新军这次再不遵皇命。他跟北洋新军的下场都不会太好。至于跟东北军硬磕,袁世凯自问时候未到。
其统领训练的北洋十镇,尽管官兵数量达到十万多。可相比东北军的陆军实力,同样远远不足。只是袁世凯清楚,东北军就算有所行动,想必也不能兵力尽出。
这一仗会打成什么样,袁世凯也不清楚。但他希望,北洋新军也打出军威来。若是他统率的六镇,能够让东北军知难而退。或许就是北洋新军真正崛起之时。
‘慰帅,难道东北军真的要跟我们死嗑到底吗?据我们所知,他们目前应该不宜调动大军行动吧?如果他们能动,只怕早就南下了吧?’
对于身边这位领兵都统的话,袁世凯摇头道:“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事实如何我们都不知道。但根据我的了解,刘汉青此人擅长步步为营,谋定而后动。
眼下朝廷虽然民心丧失,却也远不到改朝换代之时。就算东北军打破京师。若在一个烂摊子,仅凭东北军只怕收拾不过来。何况,东南那些人都有洋人支持。
如果刘汉青仅有现在这些实力,只怕洋人不会允许他的势力进入东南各省。这样的话。南不南下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仗,希望不要打成两败俱伤才好。”
身为一镇都统的段祺瑞,听到袁世凯的话。想了想也有些道理。可最终还是道:“慰帅,即如此。那我们是否有必要,跟东北军那边说一下?”
‘说什么?让他们下手轻一点吗?芝泉觉得可能吗?不管如何。这一仗都必须打。甚至有可能的话,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东北军出关。
这次我带来了六镇新军,抵达之后全部修建防御攻势,根本没摆出进攻的架式。如果刘汉青聪明的话,他应该能猜到我们的打算。可打成什么样,真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