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胤禟见了,忙连声劝慰,“八哥不必为这种没良心的东西伤心。”
老十也安慰道:“是啊,八哥,你还有我们两兄弟呢,咱们能有现在的局面,他老十四可没出多少力。”
胤禩长吁了一口气,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流露,才沉声道,“不是我袒护十四弟,眼下这种情形,我们不能出手打压十四弟。”
“为什么?”胤誐一楞,脱口问道。
第108章 各方反应(下)
胤禩喝了口茶,已经是恢复了一惯的从容,“你们先别气愤,静下心来,十四弟这一自成十四党,可就是三党并立,这局面就微妙多了,眼下,太子还在位的情况下,我们得跟他联合起来先扳倒太子,这才是当务之急。
我们这个时候若是对十四出手,所有的大臣会怎么看我们?只怕更多的大臣会因此而倒向十四。他不仁,我们不能不义,这样才会让更多的大臣归心。再说,我们这时候打压十四弟,他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就只能倒向太子一边,这岂不是给太子帮忙?”
胤誐不屑的道,“太子会要他这种无情无义之人?”
“难说。”胤禟已是冷静下来,“八哥说的对,老十四的贸易船队股份一出手,手上至少有六千万的银子,又有海军,而且张鹏翮又是大学士,真要倒向了太子,无异于为虎添翼。”
“那怎么办?就这么算了?”胤誐兀自不甘心的说道。
胤禩却是轻叹了口气,“不是算了,而是要尽力笼络十四弟,坚决不能让他与太子联手,否则,我们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沉默了半晌,胤禟却是幽幽的说道:“八哥,我们怕是都想错了。”
想错了?胤禩、胤誐闻言不由都大为诧异,胤禟微眯着三角眼,神情凝重的说道:“八哥你们想想,这两年来,十四弟做哪件事情不是胸有成竹,谋定而后动?为何独独在这么大的事情上,他却仓促而行,这不是他的风格。”
胤禩眼睛已是亮了起来,“你是说十四弟有苦衷?”
胤禟苦笑着道:“有没有苦衷,我不敢肯定,但从十四这两年行事的风格来看,吃亏的事,他是不会做的,他这次突然自立,静心一想,确实颇为古怪,但我却想不透其中的原由,我估摸着,十四弟应该是希望我们狠狠的参他一本!”
胤誐大为惊讶,脱口道,“老十四疯了不成,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胤禟无奈的笑了笑,“我就是这感觉,我也想不出参他,对他会有什么好处,若能想明白这其中的关键,这事也就清楚了。”
胤誐埋怨着道:“这个老十四,若是真有苦衷,咱们几兄弟,有什么不能够明说的,用得着打这哑谜?我看九哥纯粹是瞎猜疑。”
胤禟也懒的跟他斗嘴,只是报以白眼。
半晌,胤禩方沉吟着道:“既是摸不清十四的想法,咱们就先不妄动,既不保他,也不参他,静观其变。”
雍亲王府,后花园。
邬思道一脸坚定的说道:“四爷,不能让十四爷坐大,他将是四爷最强劲的对手,必须乘着他现在实力薄弱,不惜动用一切手段置他于死地。”
听到这话,胤禛不由大为动容,邬思道向来自负计谋过人,对他的‘粘杆处’,从来都是不屑一顾,这次竟然暗示他动用‘粘杆处’的力量来对付老十四,他神情凝重的问道:“先生可是觉得有何不妥?”
“十四爷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若是不乘着他展翅欲飞之即,一把置他于死地,一旦冲天而起,就悔时晚矣。”邬思道长叹了口气,方才沉吟着道:“十四爷会赚钱,会练兵,思道倒是不虑,可在这时候自立,非大智大勇之辈,莫能为也,四爷可还记得,思道曾说,十四爷回京之日,就是他自立之时否,我终是小看了十四爷啊。”
见邬思道话说了一半,就长吁短叹,胤禛不由狂翻白眼,这毛病能改下不?遇上个急性子,非的要命不可,耐着性子喝了口茶,见他仍是没开口的意思,胤禛不得不放下身段,很配合的问道:“先生此话怎讲,又是如何小看了老十四?”
过足了瘾,邬思道便侃侃而道:“十四爷早有自立之心,当年出京就为积攒实力,培养势力,不过这两年来,却未见他拉拢什么人,到如今也不过就张鹏翮,噶敏图、陈鹏年、朱延志几人,为何他在根基如此浅薄的情况下,却旗帜鲜明的自立门户,四爷难道不觉奇怪?”
思道敢断言,十四爷是看出了太子将会倒台,他此时自成一党,明里是在拆八爷的台,实则是在救八爷和他自己。
“此话怎讲?”胤禛听的大感兴趣,很自觉的问道。
邬思道循循善诱着道,“四爷你想,现在朝堂上是太子与八爷两党相争,双方互相竞争,相互制横,但现在太子不按规矩出牌,欲剑走偏锋,圣上岂肯饶他?太子一倒,就只剩下八党独大,圣上将会如何?”
胤禛犹豫了下,才冷冷的吐出两个字,“清洗。”
“着啊。”邬思道笑道:“圣上若要清洗八爷党,首先就得先清洗、打击十四爷,为何?他有钱有兵啊,若欲清洗八党,必先剪其羽翼,如此,十四爷是首当其冲。”
“清洗、打击老十四?皇上怕是舍不得吧,最多也就是剥夺他的兵权。”胤禛不以为然的说道:“远洋贸易船队、海关革新,这可都是皇上的钱袋子。”
“四爷,跟皇权比起来,什么远洋舰队、贸易船队、海关革新、农学院可就不值一提了,说一千道一万,对皇上而言,皇权才是第一位的。”
胤禛不由默然不语,胤祯这一自立,新成十四党,就从八党中跳了出来,康熙在刚刚大肆清洗太子一党之后,若非逼不得已,定然不会再对八党和十四党进行大肆清洗,那将造成朝局不稳,人心动荡,所以必然是在两党拉拢、分化,大玩平衡,就象现在的太子党和八党一样,想清楚这点,他一张脸登时就阴沉的能滴出水来,老十四可真是深谋远虑,算无遗策,现在就开始为几年后铺路了。
邬思道却是不管不顾的说道:“十四爷善敛财,善兵事,善法制,既不广揽人心,又懂取悦圣上,更兼眼光长远,智慧超群,胆识过人,最难得的是朝争手腕老练圆熟,给予他时间,日后谁能钳制他?还望四爷早做决断。”
胤禛却是沉吟不语,这事重若千钧,但有丝毫的疏漏,便是终身圈禁的下场,老大的例子可是活生生的摆在那里的。
眼见胤禛举棋不定,邬思道又加烧了一把火,“四爷,之前顺势而为也好,争圣心做孤臣也罢,都是建立在太子一党倒台,八党被清洗的基础之上。若是任由十四党壮大,那么太子倒台之后,以十四爷的眼光和手腕,定会养贼自重,与八党形成势均力敌,相互抗衡之势,以免遭圣上清洗。
如此局面下,四爷将如何自处?论敛财、论兵事,四爷不及十四爷,论招揽人心,四爷不及八爷,四爷就是自立门户也争不过八党及十四党,若是继续做孤臣,隐忍,一旦两党势大,为江山计,为稳定计,圣上也不忍……”
第109章 熙朝清官
正月二十五,康熙五十年第一次大朝会。
新年伊始,也没那么多的事,各部大臣不过是循例走走过场,很快就结束了各自的例行汇报。
不过,康熙一开口就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农学院建造即将完毕,定于七月初一开院,鉴于是试行,招收学员计划为五百人,着江南各府、县推荐有功名且热衷农事的士子前往江宁参与考核选拔,入学者,四年期满,考核优异者授予正九品农知事,督导各府、县农事。”
事隔两年,农学院终被康熙一锤定音,虽然只是正九品,却也是正经的官身,无异于给天下的士子多开了一条晋身之路,其根本的意义在于除了科举之外,学农亦能入仕,而且这也算是正途出身,比捐的那些杂佐官儿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虽然很多大臣对此不以为然,暗自腹诽,可康熙这是乾坤独断,明宣谕旨,他们也都只得闭紧自己的嘴巴,以免开年就被训斥,再说了,这可是国策,一个不好,可能还不是训斥这么简单,眼见没人站出来仗马之鸣,大家都只得学老僧入定。
康熙接着说起第二件事,“喀喇沁镇国公善巴喇锡呈报,喀喇沁边界近日时有流寇出没,常行劫掳,扰害居民庄头,祸乱地方,着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率前锋护军营前往缉捕。”
康熙这个决定透着些怪异,喀喇沁边界距京师虽是不远,可地方流寇何用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亲率前锋护军营前往缉捕?不过这事一众大臣都未上心,或是康熙欲借此练兵亦未可知,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惟独太子胤礽心头巨震,不会是自己私下联络蒙古各部的事被察觉了吧?一细想又觉不对,康熙向来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主,真若察觉,岂会如此简单随意的处置?
想到这里,胤礽随即就稳下心来,却就见新近由偏沅巡抚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赵申乔站了出来,见此老出来,胤礽心里不由一跳,又是谁撞在他手上了?
殿中一众大臣见赵申乔出列,心里也都是一跳,这老小子又盯上谁了?
赵申乔,康熙曾赞为‘天下第一清官’,其清廉程度唯有前明的海瑞可以与之媲美,历任地方大员,却是不取一丝耗羡,数十年始终是布衣蔬食,一身官服补丁累累,就连老娘过生,想买两斤肉,都要掂量半天的主,身为朝廷大员,能清贫如此,也算是开一代先河了。
可就是如此一个清官,不论是地方还是京师大员见他都是胆战心惊,皆因此人外号‘官屠’,他从康熙四十年任浙江布政使到浙江巡抚到偏沅巡抚到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路是官帽滚滚,参倒大小官员无数,就连过境官员亦是照参不误,且性情古怪,难以交谈,听说他迁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京城不知道有多少大员日夜惶恐。
康熙48年九月,赵申乔在偏沅(湖南)巡抚任上弹劾湖广提督俞益谟侵吞军粮,由此引发全国各省攻讦武官的风潮,实为一个不折不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