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入翰林,求之国史昭忠传,则但云登春遇害,别无记载。此外无可问询,惟付之太息而已。
乙未,余以先君忧归里,理斋之弟显斋纯,闻之驰至余家,言已具衣冠以葬。苛蒙赠诸典,请书黄将勒石表于墓,且以墓门绰楔大字求书。余欣然为之,薰沐敬题,署名于后。然意理斋必有著作藏于家,显斋固未之省也。丙申之冬,余特造其庐,以犹子礼请见太翁,至墓所,则已穹碑屹然,翁仲华表,森严壮观矣。再拜哭奠,为欷?久之。既夕,太翁留宿乃遍出家人以次环列,语昔岭事,因得悉其在贼中提刀上马,裂眦骂贼诸情状,不胜惊叹。以为向之所期许,今果不虚,而为之抱憾,无可如何。迄于今理斋之殁,已十余年矣。嗣子已壮,以荫授直隶之唐县宰。恂谨不坠家声。
念余为父执,且曾以著述为问,乃以所掇拾其先人诸遗稿,请为校刻。检之得《爱吟草》一卷,读之且悲且喜,曰:“何幸有此。”盖自丙戌别后,其身所经历,其才所展布,皆宛然如亲见之。而余曩者所叹然于怀,无可表章,庶藕此以少为偿矣。乃丞为之校录付镌,并叙其始末,以冠简端。其余尚有诗一册,皆未定稿,残阙紊乱,姑俟徐为编辑,以成全璧云。张君洲与余素未相识,观其所叙录,及寄示元亭给谏应山令二书,惟恐其烈迹淹没,义形笔墨,其于友谊亦笃矣哉。王元亭,名猷,义州人,壮终少廷尉。高惟钦,名德峻,庚辰孝廉。兹惺圃,名国璋,戊戌进士,官农曹,此皆与理斋相契合者,每共话理斋之事,思有所表扬。今乃先后物故,独余以六十有余年,与其荫嗣往来,手把遗编,?仰今昔,可慨也夫,亦幸也夫。时乾隆五十有三年,岁次戊申阳月寻阳帅承瀛士登氏,书于浙江巡抚官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戎岁仲春上浣,帅承瀛作《续刻常理斋爱吟前草序》:
余所梓常理斋爱吟草,乃甲申以来,理斋赴选入都,至西充所作。西充以后,军务倥偬,篇什有无,所不可知。而其嗣君衣轩所摄拾于慈氏败簏中者,尚有诗近百首,皆丁丑榜后,需次里居,朋友唱酬,流连景物之作。字多蝇头小草,间有阙残,知未为定稿也。而其中深情雅韵,发于自然,足以见胸怀之洒落,学养之深纯。异日感颂在民,临难不夺,盖基诸此,因不可废也。且在衣轩既痛其先人之殁,时方幼冲,今日抱恨终天,无可申慕,而此诗得于故纸,几成灰烬,手泽幸存,零缣碎墨,皆所宝惜,因尽以质余。余盖如逢故友于数十年之前。每读一篇,三叹不忍释手,乃为补缀,悉以付梓,命之《爱吟前草》,另为一卷,以别前刻,所以成衣轩之孝思也。庚戌仲春上浣,寻阳帅承瀛识。
同年是岁仲夏,帅承瀛作《附刻慈惺圃寄常理斋诗序》:
慈惺圃,名国璋,字奉峨,惺圃其号也。与常理斋居相近,同学素契时,相唱酬。癸酉(1753年)惺圃举于乡,理斋犹未第也。及理斋仕蜀,惺圃尚家居。邮筒往来,遥为赓和,不异曩时。至戊戌(1778年)惺圃始捷南宫,官农曹,而理斋死于难,已六年又七年,惺圃亦卒于京邸矣。惺圃之逝也,一子方幼。理斋之荫嗣衣轩,已为唐县宰。闻其丧来吊,见书笥纷然狼藉,家人舁敝簏于庭,将焚废纸。衣轩恐其有当存也,止而检之,则《爱吟草》、《殉节录》及惺圃自为诗,俱杂于其中焉。衣轩得之,大惊,且悲且善,因宝持以付余,余既为之刻,理斋诸诗。而惺圃之诗,分年编录,观其庚寅(1770年)草,有寄和理斋诗。然后,知《爱吟草》之所以幸存者,理斋之寄之也。观其癸巳(1773年)草,有哭理斋八首。然后,知殉节录之所以幸存者,以惺圃访求而珍藏之也。噫,二人生前莫逆,情见乎诗,而是诗同出于故纸中。其不为灰烬者,几希以理斋之清才峻节,天固不忍没,亦岂非惺圃在堂之魂魄有以护持之。而然耶用,是于惺圃之诗有关理斋者,节录而附刻之。若其全诗则俟,别为汇梓焉。乾隆庚戌(1790年)仲夏帅承瀛叙并书。
同年是岁仲夏,帅承瀛作《集录〈爱吟草〉题跋序》:
余既刻常理斋《爱吟草》及《殉节录》,以示京师士大夫,见之者无弗赏叹。于是,欣然各为题跋,笺楮之投。殆无虚日,积久渐多,遂成卷轴。余既一一检读,随以付梓。凡如干续来者,犹未已也。夫昔岭之事往矣。理斋之著作,其散佚者亦多矣。越十数年之久,荫嗣克家遗笔,忽出于尘埃,烈迹不埋于灰烬。一旦冠裳之族,各有一理斋在心目间,而命笔抒词,使理斋之才华气节,?赫如昨日事,岂偶然与故,是录也。可以上承昭忠慰忠之表章,可以下为孝子贤臣之风励。而或长篇钜什,或古调清歌和平之音,则一唱三叹。慷慨之气,则激羽刻商,非泛然之作也。固宜寿诸枣梨,传于不朽。若其篇次,则随收随录,不复以官阶科第为后先,所以俟续至者于无穷也。庚戌(1790年)仲夏帅承瀛叙并书。
帅承瀛之第三子帅宁翰,字西园,亦有《读常理斋老伯〈爱吟草〉及〈殉节录〉谨赋一律》,此处亦以附之:
骂贼当年气志刚,
儒臣风节比颜张。
清新诗句留寰宇,
皎洁忠心达庙堂。
昔岭愁云空漠漠,
浣溪清韵自汤汤。
英灵应是归天阙,
祠仰昭忠俎豆香。
嘉庆六年(1801年)辛西九月初三日,帅承瀛偶感风寒,不日未医即愈。九月初九日早膳后,帅承瀛端坐于寻阳御赐翰林府家中书斋关山斋书案前,忽然传佣将其家人尽皆唤来。
帅承瀛先后有四夫人,八男四女十孙四曾孙二元孙,并四外孙二外元孙。睿睿家族,可谓人丁兴旺。乾隆帝活了89岁,做了60年皇帝,3年太上皇帝,上历二帝,下见五世,子孙满堂,功近十全,自以“十全老人”称之。是年,帅承瀛亦为古稀之人,且当了30年二甲一名进士,即传胪,18年翰林,18年御师,6年学士,并获乾隆赐“神笔书士”、“神笔御史”、“才高六十里”、“好好先生”、“老实帅”,以及“老主同场少主师”之美称,故人以“十全翰林”名之。
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对文武职官及命妇,已经有了名号封赠新例。为正从文职九品,正从武官八级,命妇七等。以上下序,文职称: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在郎、修征职郎、修职佐郎、登什郎、登仕佐郎;武官称:建威大夫、振威大夫、武显大夫、武功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昭武大夫、宣武大夫、武德郎、武略郎、武信郎、武信佐郎、奋武郎、奋武佐郎、修武郎、修武佐郎;命妇称: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儒人。
帅承瀛与夫人早有了名号封赠。帅承瀛为文职,诰封正一品光禄大夫。其四个夫人,原配刘氏淑香已殁,追赠一品夫人;二房周氏月琴,封疏二品夫人;三房赵氏茹倩,封疏三品淑人;四房赵氏茹傧,封疏三品淑人。
此时,元配刘氏淑香,有四子二女,其四子为:宁鹏、宁骐、宁翰、宁鳌,二女为:宁鹤、宁翔;二房周氏月琴,无出;三房赵氏茹倩,二子一女,其二子为:宁芬、宁崇,一女为:宁云;四房赵氏茹傧,二子一女,其二子为:宁广、宁正,一女为:宁悠。
其中亦有奇者。三房赵氏茹倩为复县赵玉瑚女,四房赵氏茹傧为复县赵玉璋女,二人为同祖堂姐妹,且同年同月同时生,虽非双生却以双生称之。她俩生年为乙酉,属鸡。据说她俩生前,其母均梦有鸡啼,故其乳名各以左凤、右凤称之。而三房赵茹倩的二子宁芬、宁崇则为孪生兄弟;四房赵茹傧的二子宁广、宁正亦为孪生兄弟。且三夫人赵茹倩的生女宁云与四夫人赵茹傧的生女宁悠为同年同月同时生:生时均有红鸡司晨,啼于窗前,并各有一红痣隐于额下颈边。此,真可谓天下一巧了。
此间,这些人中,因前时老人帅承瀛身体欠安,不如昨日,便都云集了来,亦未外出远去。此时一唤,便皆频立面前,甚齐全。
帅承瀛望了一下诸夫人,诸子女孙儿等,然后清了清嗓子,说道:
“我已有兆,将不久人世,今有几句话,特作叮嘱,望汝等切记,不得有疏。”
接着,他将早已定好的家规又重述一遍,即:
耕田为本,
读书为尚。
居官莫狂,
为民莫惘。
本事吃粮,
筋力求裳。
豆腐家长,
不可奸商。
他说完这八句家规后,特作予解说,道:
“耕田也好,读书也好,居官也好,为民也好,都莫气馁,亦莫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切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咱家为豆腐起户,继世最为久远,可以持之。切记一点:即便为商,不得少斤短两;即便有富,不得为富不仁。秤钩秤杆,皆积子孙;粥粥饭饭,俱管平安。”
待说到家事,他嘱告道:
“四位夫人,长已去,遗四子。二无出,可以三、四子嗣之。子必孝,母必敬。于我足下蹲一宿者,即汝母也,不得有偏。三夫人、四夫人:身在盛季,子女犹幼,尚未成年,当经心扶养之。至于家务外事,就赖周氏多加操心了。”
待说到自己百年身后事,他嘱告道:
“不必奏报圣上,免得惊动;不必请谥号,务求平淡;不必僧道发丧,随乡入俗;不必建树碑喝,人口即碑;不必糜费资财,丧事从简;不必守孝过久,灵出即止;不必重物陪葬,勿招是非;不必修穴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