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探花帅承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探花帅承瀛-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黄叔?说道:“方才,沈诗李学兄说到兄弟同登事,我查了一下笔记,发现还遗漏了四桩。这四桩兄弟同登者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科乡试,湖广解元陈大华与兄陈大群同登;乾隆二年(1737年)丁己科会试,吉林观保、德保兄弟同登,并同授翰林院编修,又同授翰林院掌院学士,后观保任礼部尚书、德保任工部尚书又同任;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会试,涿州刘湘、刘洵兄弟同登;而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会试,山阳李时谦、李时震、李时铠兄弟三人同登。” 
  张学庠说道:“在科甲中,不仅有此荣耀的事情发生,更有起死回生者,引为奇闻。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会试、榜已定。但是,因故将已取中的张书勋撤掉,遂从落榜者中选秦大成补之。万没想到,秦大成竟在这年殿试取中状元。而张书勋于四年后,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戊科殿试大魁天下,独占鳌头,亦取中状元。” 
  张学贤说道:“圣上历来对考试和选拔人材极为重视,有许多乡、会试主考官都是由状元出身的人担任。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皇太后六旬万寿,特开壬申恩科,乡、会试一岁并举。江西正主考蔡新、副主考金?皆状元出身。也有一榜取中两状元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乡试,顺天主考副都屠沂、侍读陈世倌,一榜得两状元,即金坛的于振,于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殿取中状元;安州的陈?华,于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补行正科殿试取中状元。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乡试,顺天主考吏部尚书孙嘉淦、礼部侍郎吴京骥,一榜得两状元,即庄有恭于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殿试连捷,钱维城于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殿试获中。 
  贾策安说道:“与张学贤仁兄所说相反,也有不少因科场舞弊而遭处治者。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乡试,顺天解元毛师灏,于壬申科(1752年)殿试,因怀挟参阅书籍,查出,被除名。福建解元邱鹏飞,本武生,以兄邱振芳代作,事发,被除名。” 
  贾策治说道:“乡、会试,策试方法、场次及科目,多有改换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会试,废八股取士,专用策论,改试二场。康熙八年(1669年)巳酉科会试,则恢复八股文字,照例试三场,并准刊刻试录,同时恢复八旗考试制度,归并与民人同场一例考试。试卷秩列,往往要贯以省名的头一个字或第二个字。如,云南省,定为‘云’字号;四川省,定为‘川’字号;广西省,定为‘广’字号;贵州省,定为‘贵’字号。凡此种种,如是云云。” 
  帅承瀛听了上述四对兄弟八人所言,大开眼界,增加了不少的经验阅历,很是欢欣。于是,他对身边的赵文楷说道:“看来,考试之事,不仅读书是试,考场的规矩也是试啊。我方才听了诸位仁兄的高论,茅塞顿开,实感耳聪目明也。” 
  赵文楷说道:“其实,我也是初来乍到,首次参加会试,所知本来甚少。今日听了这些论述,亦是受收益匪浅。适才,帅学兄所言,亦正是我所想。没有别的,但望帅兄在本科中获捷。” 
  帅承瀛听了,立即手一抱拳,说道:“多谢期望。我也祝赵学兄在本科中考出个会元来。” 
  他们所说的话,只不过是些逢场戏言,没想,竟然应验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会试,主司为大学士刘统勋、左都御史观保、内阁学士庄存与,都是朝廷重臣。中试者,计一百六十一名。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存,山东诸城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雍正年进士。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曾多次察看黄河、运河河工。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四任会试正考官,著有《刘文正公集》传世。为三朝元老。 
  观保,满洲正白旗人,祖籍吉林亮马桥。姓索绰络氏,汉姓为石,字伯容,号补亭。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迁左都御史。以文章受知遇,屡典贡举,为词林耆旧。谥号文恭。有《补亭诗稿》传世。庄存与,字方耕,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殿试榜眼。其弟庄因培,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戍科殿试状元。 
  在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会试时,赵文楷果中会元。帅承瀛则名列第三。 
  说起这事,尚有一段蹊跷的趣闻。 
  这科会元本拟帅承瀛,而赵文楷名列第三。但在榜未发前,皇八子多罗仪郡王永璇与皇六子多罗侦亲王永?,还有皇十一子成哲亲王永?,他们三人知道帅承瀛的字好,善书法,便前来其居住的馆舍魁元客栈求字。 
  帅承瀛的字也确实是好。字宗王羲之、王献之,有“寻阳第一书家”之称,后在《皇清书史》第十六卷中曾载:“其书《雷池记》二册,可称二宝。” 
  这日,三皇子前来所求题扇,偏巧帅承瀛未在馆舍,当时只有赵文楷在屋。赵文楷得知是皇子求写,那敢怠慢,便要出去寻找。三皇子得知后,未准,永璇说道:“此次题扇,是应皇太后之托而来,用得正急。既然帅学士不在,也就作罢了,待有机宜时再前来拜会。” 
  说完就要离去。这时,永璇无意地看到了赵文楷放于桌上的字,见异常妙绝。于是,他便拿给永?、永?看,他俩也极为赞赏。永璇看过后,忽然一喜,说道:“皇太后尤为爱才,每科会试后,她都要求字,以为留存。今时,既然帅学士未在,赵学士就给代劳了吧。”赵文楷与帅承瀛关系甚好,虽为临试时才得以相认,但因都是外地人,相处得亲密无间。他闻知此情后,便急忙说道:“不可,不可,还是让我将帅学士唤回。”永璇听了,说道:“唤回帅学士也是应该,只是皇太后正在等着,眼前还有客人,我看还是由赵学士来完成吧,此事就不要再推拖了。至于帅学士方面的事,由我们日后去解说也就是了,不会落得瞒怨的。”赵文楷见三皇子态度诚恳,求字又急,也不便再推拖了,于是便完成了题扇事。 
  没想,这次题扇,却产生了新的效用。 
  皇太后见到赵文楷的字后,爱不释手,大加赞赏。随即,她差人将本科主考刘统勋找来,问明考试选举情况。 
  刘统勋说道:“榜已选出,呈到圣上那里去御览了,待批阅回来,便可张榜公布了。本科会试,第一名,即会元,拟寻阳帅承瀛。” 
  皇太后问道:“那么这个赵文楷呢?” 
  刘统勋说道:“回太后话,安徽赵文楷名列第三。” 
  皇太后听了,沉吟一下,说道:“刘爱卿,我看这样,反正是榜未发,我想将他俩的名次调换一下,将赵文楷提到前面吧。至于皇上那边,由我去谈便是了。” 
  刘统勋乃是个正直的名相,本来认为不可,但他见是皇太后的话,也不好驳回。再说,历来都是这样,主考官只能管呈递名次表奏,最后的主要士子名次,还是由皇上亲自决定的。何况,太后又是皇上生母,并说明要亲自面君。于是,也只好说道:“那就由太后作主吧。” 
  果然,表奏已呈到乾隆帝面前。他见帅承瀛是寻阳人。寻阳乃大清龙兴之地,自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殿试,满洲出了个状元麻勒吉后,至今再没有出过会元。帅承瀛虽然是民人,却也壮了鄂东的威了。他自然是有意要点帅承瀛为会元。但是,正在这时,太后将他找回后宫,说明意图。乾隆沉思了一下,觉得皇太后已是八旬万寿,有此愿也是难得了,本科就是因庆贺太后八旬万寿而恩设的,怎好因此事扫了她的兴!于是,便御笔一挥,钦点了赵文楷为会元,帅承瀛名列第三。 
  帅承瀛是个豁达之人,也不十分计较此事,待榜发后,也无其他想法,此事就算过去了。 
  这是这年四月的事,为春闱。 
  这年十月,还要举行下科,进行殿试。 
  殿试,是科甲中最高的一次考试。参加者,都是本科会试取中的进士。殿试后,以便确定进士的等次。进士分为三个等次,有一甲进士,称进士及第;二甲进士,称进士出身;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一甲进士,只有三名,一甲一名,称状元;一甲二名,称榜眼;一甲三名,称探花。二甲进士,若干名,二甲一名,称传胪。三甲进士,为大多数。取中的一甲进士和二甲进士的头几名,往往都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衔,供职翰林院内。殿试,要在太和殿的墀阶上举行,因此称殿试。清代,还曾有过朝考,列在殿试之上。但是,那并非是固定下来的正科,只偶而地举行一两次,不属常规,也无需再论了。 
  帅承瀛于春闱会试取中进士后,便同其他取中进士的人和往科进士准备参加殿试的人,都住在了魁元客栈,等待这科殿试。 
  魁元客栈的前面,便是国子监。 
  国子监,为进京士子参加会试的地方。 
  国子监分为两部分。东部分为士子考试的考棚,西部分为孔庙。孔庙内,在先师门与大成门的东西两侧,林立着若干石碑,称“进士题名碑”。 
  “进士题名碑”,为开科取士经国家最高级考试??殿试中试者的题名碑。原来,在过去的历朝历代的殿试取中的进士,其名字都要镌刻于石碑上,以为荣耀千秋,功名百代。现在,这里存有“进士题名碑”共198块。其中,有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3块;明代永乐十四年(1410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77块;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118块。元代现存的“进士题名碑”较少,那是因为明代进士题名碑,常常将元代进士题名碑上的进士刻名磨去,然后再刻上当时进士姓名文字,因此其元代存碑甚少。就是仅有的这3块碑,还是清康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