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管他执行不执行,有着一条总比没这一条好,会不会有人这么说?嘿嘿,陆军也是这么想的!陆军就赶紧找出了对策:改革。陆军搞了一个“陆军省,参谋本部,教育总监部关系业务担当规定”,把三衙门的活再重新排了排,原来陆军省的动员计划,治安维持的活全转移到参谋本部去了,人事也得和参谋本部,教育总监商量着办。那陆军省还有什么权?没了,这一下你找什么王八蛋来当陆相也动不了陆军一根毫毛啦。这其实就是以后陆军更加桀骜不驯的由来。所以说有时候好的愿望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只要天皇领军这一条还在,你怎么改都没用。
  陆军准备好了后路,回过头来跟山本算账来了。这次打的旗号是“反腐败”。面子上的事情是海军在西门子买东西的时候有人吃了扣,其实是以山县有朋,上原勇作为首的陆军在向海军反攻倒算。这次陆军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全部传媒(那时也就报纸什么的,没电视,也没网络)连篇累牍发表各类内幕消息,气坏了的民众也就自发(?)地上了街,把个国会议事堂给包围起来了:奶奶的,海军贪污,你海军大将还当着总理大臣?快下台。
  山本就向陆军求援,因为陆军管着国内治安方面的军队使用,应付“突发事件”嘛。可这次陆军不管,楠濑陆相的理由冠冕堂皇:我们这边值日表还没排出来呢,派兵归陆军省还是归参谋本部谁也不知道。再者说了,军队是保护国民的,不是用来镇压在要求正义的国民的。真有宵小之徒混在里面的话,由警察去管吧。
  这警察也不知是谁管的,一到国会议事堂前就把刀给拔出来了。示威的民众一见,如火上加油,这一来一发不可收拾,贵族院也站出来指责山本了。山本一琢磨,没治了,只好辞职下台。
  陆军也不赶尽杀绝,下台就下台了。后来追查西门子事件的时候,雷声大雨点小,最重的也就判了四年半,还是缓刑。哈哈,腐败人人有,何必太认真。
  其实当时陆军也不是一人没派,派了一员狠将————驻朝鲜宪兵司令明石元二郎来了。派他来干嘛?那还要说吗?人家明石元二郎在彼得堡都能鼓捣出革命来,在你个东京什么鼓捣不出来。没准人家明石还在嘀咕:“咳,就这么个破事,还要我老人家亲自出手?”这就是老冰在前面“自发”二字后面打问号的原因。
  从这件事以后,陆军(后来再加上海军)就真正开始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了。用句俗话说叫做“长能耐了”。
  这拨长了能耐的军人们,首先赶上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可是大大地拙劣表演了一番,为太平洋战争和失败埋下了伏线。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十九)
  大正三年(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德国,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和英国,俄国,法国等组成的协约国之间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被先后卷入的有38个国家的15亿人。光士兵战死就达900万人,因战祸而死平民更远高于此数,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骑士精神从战场上消失了,战场成了一个单纯的杀戮的场所”。
  由于日英有同盟关系,所以日本自动加入了协约国。要不然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表现,也还真不能肯定他们会把宝到底押在哪边。
  大战的主要战场是在欧洲,没人关心亚洲。这样日本人可算逮着了机会,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其交出胶州湾租界,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25日日本向奥匈帝国宣战,挤进战争去浑水摸鱼,在亚洲太平洋大捞油水。
  德国在亚太地区原来就没有多少兵,步兵两个营兵力左右的青岛守备队和一个华北派遣队,海军是由两艘装甲巡洋舰和三艘轻巡洋舰组成的一个小舰队。对全力以赴乘火打劫的日本军队不够当一碟菜的。于是陆军出动了一个师团和海军的第二舰队,加上英军一个营配合于11月17日 攻占了德国的租界青岛,海军则派了一支“南遣舰队”,早在10月14日就把赤道以北的南太平洋的德国领地照单全受。后来让日本人伤透了心的塞班岛就是那时候落到了日本人手里的。二次大战时当然后来又被美国人拿了过去。
  大家眼睛都盯着欧洲,谁也没有注意日本人在亚太的小动作。就美国人盯着不放,美国是一直把拉美看作后院,太平洋看作门前池塘的。日本人的小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到他本家大叔英国那儿去告状。可本家大叔那儿也吃紧了在,说不要吵了,全到欧洲来帮忙吧。要求日本派三个军团15个师团的陆军去欧洲。(海军是把南太平洋的德国岛屿打扫干净了以后就去欧洲助拳去了,去了包括八艘巡洋舰在内的十八艘舰艇,还沉了一艘驱逐舰,死了70多人呢)
  日本人不干,说兵都去了欧洲,自己的国防就空虚了;其次15个师团的运输需要200万吨船舶,现实上不可能;再者日英确实有同盟条约,可是条约的适用范围只在印度以东,日本没有在欧洲用兵的义务。
  英国佬这个恨哟。当年只是想用这只黄皮猴子在亚洲牵制一下俄国和德国,这才有条约的适用范围这一说,谁知道今天还真要靠这黄皮猴子了。什么国防空虚,练家子全在这欧洲比武呢,你那日本国要防谁呀。
  那么日本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确实考虑了出兵欧洲的风险,不出陆军的话,协约国要是输了,德国不会感谢他们;协约国要是赢了,战后处理时就没了他们。现在拿在手里的胶州湾和南洋诸岛能不能保得住?可就是出了兵的话,万一打得疲劳不堪,实力没了,别人说没你的不还是照样没你的了吗?
  但是,阻扰日本出兵的不仅仅是这种日本人特有的犹豫不决,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中国大陆。1915年1月18日,大隈重信内阁(当时外相是加藤高明)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对华5项21条”,这个臭名昭著的21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如下:第一项: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由日本继承等共5条;第二项:旅顺,大连的租借期延长到象满铁一样的99年,满蒙地区的事实上日本控制等7条;第三项:汉冶萍公司的中日合资;第四项:中国沿海及岛屿的不割让;第五项:中国政府的政治,财政,军事方面采用日本顾问,中国警察的中日合同,中国军兵器半数以上由日本供给或者建立中日合资的兵器工厂,其他港湾铁道权利等7条。
  第五项为秘密条款。
  一般都认为这21条是外务省和陆军关系密切的政务局局长小池张造拟定的,参与的有陆军省,参谋本部,真正幕后策划的是当时的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少将。但是后来被判处了20年有期徒刑的甲级战犯东乡茂德有另一种说法,他说他听当时的驻华公使日置益说这21条是袁世凯拿到日本方面去的。但那只是一面之词,并无旁证,所以现在大家采用的都是第一种。
  这个21条,才是日本的真正用心之所在。但是后来中方有意泄漏了有第五项的存在,这一下国际舆论大哗。英国人,俄国人还要求着日本人出兵欧洲战场,没大声张,美国人不干了,闹得最凶。日本人只好在5月7日撤回第五项条款。
  5月9日袁世凯政权在条约上签了字。这个5月9日,从此就成了中国的“国耻纪念日”。
  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21条。1917年在美国出兵欧洲以后,为了换取日本的出兵,日美两国签订过一个“石井(石井菊次郎,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兰辛(罗伯特·兰辛,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协定”,在美国坚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前提下,承认日本在蒙古东部和满洲的“特殊利益”,得到了妥协。巴黎和会虽然承认了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主要是山东)的权益(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由来),但是后来1922年美国提议召开了一个“华盛顿会议”,愣是逼着日本在《九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日本,中国)条约》上签字,放弃了在山东的权益。这次会议以后,形成了一个“华盛顿体制”。这个体制到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才被打破。
  一句题外话,华盛顿会议可以说是美国迈向超级大国的第一步。
  但那是后来的事,现在是日本几乎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一切,还派不派兵去欧洲帮场子了?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二十)
  想还是想去的,不去怕战后分赃时没有了份头。原来对出兵欧洲很不积极的上原勇作和田中义一突然又对出兵欧洲兴致勃勃了。对英国人提出了几条条件,说是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话,出兵40个师团到欧洲去打他老师德意志去。
  都是些什么条件呢?
  1.协约国一致协力,大家拿出最后资源。(大家都别藏着掖着,是驴子是马得全拉出来遛)
  2.协约国承认日军的自由,俄罗斯军队以日军行动为基准配合。(老爷来了就是当老大的,别拿老爷当壮丁使唤)
  3.协约国方面负担日军的军费和军需物资供应,第一年军费62亿日洋,运输船舶60万吨。(不给,老爷我可会“打粮”的)
  4.中国作为日军的补给基地,西伯利亚铁道归日本军方管理。(现在老爷我捡的洋捞全归老爷我了,你们还得加一点贴水)
  英国佬见了这四项条件差点没气死。好你个黄皮猴子,想乘机拿人一把啊。老子今天就当死了张屠夫,还不吃你这混毛猪了;缺了你这只臭鸡蛋,老子照样吃槽子糕。回头让本家侄子美国出兵,看收拾了德国以后再来收拾你。这就是战后不久的1923年日英同盟条约就失效了原因。
  日本陆军倒不是对参战很不积极,而只是对去欧洲作战很不积极。时机一到,他又积极起来了。
  什么时机到了?俄国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