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据说皇军的字典里没有“撤退”。
同行的有一位刚刚从陆大毕业的大本营少佐参谋叫后胜(陆大57期),和大本营作战参谋杉田一次(陆大44期)商量说这是不能再打了,而杉田在瓜达卡纳尔岛干过,知道英美军的利害。回去以后在5月15日的大本营会议上,秦次长报告说“英帕尔作战胜利的可能性很低”,杉田补充了一句:“完全没有胜利的可能。”
东条英机大怒:“谁说皇军不能胜利!”
结果得出这么一条结论:作战部队不提出中止作战,就继续进行作战。
6月26日,牟田口终于绝望,向缅甸方面军提出中止作战。7月1日,方面军作战参谋青木飞往马尼拉向南方总军提出结束作战。经过大本营许可,7月2日,南方总军才正式下令中止英帕尔作战。
第15军86500人的参战部队,损失率在80%左右。除阵亡大约20000人以外,全是饿死或由于饥饿而伤病而死?
英帕尔作战的当事人们几十年一直在讨论的,也是:“为什么不能尽早停止作战行动”。
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尽头的?就像“为什么不能不打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为什么要袭击珍珠港?”;“为什么要进驻印度支那?”;“为什么有7。7?”;“为什么有9。18?”,没有尽头。
因为有这个天皇领军,因为有那个军政独立,因为有那些精英参谋。
大本营参谋,精英中的精英,参谋中的参谋,都是些什么人呢?
陆大毕业10年以内,军衔不高,一般从大尉到大佐,年龄不大,一般从30出头到40不到。
最重要的是,几乎都没有上过战场,不要说吃猪肉,连猪跑路都没有见过。
来看一位“昭和的名参谋”,濑岛龙三的例子,就知道这些精英们是怎么指挥战争的了。
日本人说起陆军参谋,一般都会想起石原莞尔,辻政信,濑岛龙三这三人。前两人好理解,可这个濑岛龙三是何方神圣,怎么也并列昭和参谋的三大代表?
这濑岛龙三可是位人物,他是在有名的日本综合商社“伊藤忠”的董事长的位子上退休的,怎么样?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和经营者。
濑岛龙三是富山县的一个农家子弟,不过到龙三出生时,他父亲已经不务农了。他父亲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都得到了勋章,所以就在郡役所(相当于中国的区政府或县政府)管征兵。
濑岛龙三在1925年考上金泽陆军幼年学校,是招收的五十名学生中的第五十名,但是毕业时是第一名。1930年考入陆军士官学校,以次席的成绩毕业,1936年考入陆军大学校,是第51期的,1938年作为首席生而得到在“御前讲演”的荣誉,但是不巧的是那天天皇本人并没有来,由侍从武官长“代听”,不管怎样,也算是发表了“御前讲演”。
“御前讲演”是日本陆军的最高荣誉,就意味着将来肯定能进参谋本部的领导层。一开始在佳木斯的第四师团,后来在第五军实习。当时是战时体制,实习参谋一般立即就参加实际的作战计划的制定,但濑岛不知怎的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据濑岛后来自己说,可能是现场指挥官怕他出了错而被上司斥责就干脆把他冷藏起来了。实习一年后,果然调到参谋本部第一部第二课(作战课)任作战参谋。
也就是说濑岛没有任何实战经验。
原来的作战课,分成四个班:对北方班,对支那班,航空班和兵站班,现在又新加了一个对南方班,其中兵站班的班长就是大家熟知的辻政信中佐,课长是服部卓四郎大佐。课里又把北方,南方,支那这三个班合成一个作战班,班长是櫛田正夫中佐,濑岛龙三大尉呢,就是櫛田正夫的副官,帮着统管三个作战班。
就是这样,一个考试成绩特棒,但没有上过战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军刀组参谋,就在地图上指挥着几千上万公里以外的上百万部队。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六十四)
日军的精神第一主义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特征就是极度地轻视情报收集,轻视情报参谋。其实作战参谋和情报参谋的不和在什么军队都有,而且是越是失败的时候这种倾向越明显。美军,德军都有过这种问题,但是日军却是独树一帜,他干脆就直接把情报参谋列为二等公民了。
日本陆军不是没有情报收集人才,也不缺情报分析人才,甚至有很优秀的情报人才。这里就讲一件类似于笑话的事情吧。
莱特岛战役的失败,日军丧失了数万,也使得第十四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和参谋长武藤章中将计划中的“菲律宾大决战“成为画饼,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成了现实。
这句话并不是说没有莱特岛战役,日本就不会输掉太平洋战争,而是指莱特岛战役实在输得太荒唐。更荒唐的是在怎么会有这场莱特岛战役这件事上。
山下奉文和武藤章两人原来计划的是在菲律宾等麦克阿瑟来,一起打持久战玩。倒也不指望能守住了菲律宾,反正守一天算一天,万一山姆大叔那天转了心眼,不打了也说不定。还有一点就是菲律宾当时是美国殖民地,山姆大叔不一定下得了狠手,什么法宝都往外乱祭。
应该说,这是在那道“绝对国防圈”的紧箍咒下面的唯一选择了。
但是,大本营突然改主意了,参谋次长秦彦三郎和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亲赴马尼拉,指示第十四方面军改变原定的吕宋岛决战的“捷一号作战”为莱特岛决战。
为什么大本营像瘌痢头过江似的一浪一个花头?大本营那边倒也有他们的理由:情况变了。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美国佬没几天蹦跶了,干嘛还要躲起来打,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打,胜利是属于我们地!
怎么塞班岛失守,东条下台才几天,这帮参谋们的尾巴又翘起来了?
原来前几天有过一场“台湾海海战”,给那帮参谋们打了一针吗啡。
1944年10月10日,“公牛哈尔西”带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三舰队,突然对冲绳进行了攻击,从12日开始对台湾的机场进行集中攻击,其实这是为了准备在菲律宾的莱特岛登陆而进行的佯动作战,但大本营没看出来。
从12 日到15日,联合舰队的航空部队和第二航空舰队的轰炸机对哈尔西舰队进行了反击,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六百四十八架和从地面航空基地起飞的二百五十七架飞机参加了对哈尔西舰队的攻击。
据大本营19日发表的战报说,光击沉击毁的美军航空母舰就有19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等15艘,总之:皇军取得了赫赫战果,美军太平洋舰队损失过半。日本人赢了。
其实呢?哈尔西的损失只是被击毁了两艘重型巡洋舰“休斯敦”和“堪培拉”而已。
和以往的大本营战报不一样,这次大本营可不认为他们在吹牛撒谎,他们这次是真的赢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已经没戏了。准备在菲律宾登陆的麦克阿瑟没了海空掩护,他不就是来送死的吗,有什么好怕的?这才有一夜之间改换作战计划的邪门事出来。
在日本只要看太平洋战争的书,肯定会说到这场“台湾近海海战”,倒不是这场仗有多大的军事意义,而是只要看这场仗就可以知道那些不可一世的精英参谋们到底是一拨什么人,日本军队的战争指挥到底是怎么进行的。
战果统计怎么会出现天地之差,而且大本营还信以为真,拿了这个胡说八道的战果去指挥下一步作战呢?
其实这场战斗的有名还不是仅仅在战果统计的荒唐,而是在于:有人知道了战果统计荒唐,向大本营指出来了以后不但没有人听,反而被穿上小鞋,发配到前线去了。
堀荣三,陆大56期,刚刚毕业两年。先分配在大本营第十六课(枢轴课),后来准备派去德国任驻德武官副官,但因为德国的样子怎么看怎么不行了而作了罢。给调到情报部的第六课(英美情报课)。是个情报参谋。
堀荣三不但是个情报参谋,而且是个极为优秀的情报参谋。堀荣三在大本营里被称为“麦克阿瑟的参谋”,作战课的作战参谋有时会来找他帮忙算一下命:“美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因为堀荣三经常算得准。他能从各种公开的信息来源中推导出美军的动态,能从美国的无线电广播的股价中推导出美军的疟疾药品,食品罐头准备情况,再推出美军在疟疾病地区可能投入的兵力和时间。
就这么个优秀的情报分析专家,在那些作战参谋面前也没了生气。
因为他遇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陆大前辈:濑岛龙三少佐。
大本营关于台湾近海空战的战报发表的时候,堀荣三大尉正好出差去菲律宾。坐在去九州的火车上,听到大本营战报,他也很高兴。但是到了九州陆军新田原航空基地的时候,眼前的光景突然在他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不对”。
堀荣三大尉看到的是一架架像烧焦了的劈柴似的“飞机”,那时候由于美国的封锁,败战的颜色已经越来越浓。没有了铁,飞机都是用糊门窗的纸糊在木头架子上的。经过一次空战,到处都熏得烧得焦黑一片,要多惨有多惨。
“就这样的玩艺儿,能炸沉美国19艘航空母舰?那到现在为此日本人在干吗来着?”
很自然的疑问,对不对?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六十五)
1944年6月,美军开始进攻马里亚纳群岛,6月15日在塞班岛登陆,仅仅经过20天的战斗,人数为一个师团的陆海军守备队就全部“玉碎”。接着关岛,特尼安岛也以和塞班岛同样的模式落入美军手中。
马里亚纳战役以前,大本营还天真地认为,虽然航空母舰的力量日本占劣势,但是南太平洋各地的陆基航空兵飞机架数合起来和美军的飞机数目也就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