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与变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传统与变迁-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岁贡减至4O 万两,宋国不再向金称臣,但在1028 年宋北伐失败后,岁贡又增到60 万,同时还交纳了300 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尽管南宋在地理上偏安一隅,朝中主和派与主战派亦争论不休,但总的来说比北宋时期更为繁荣。它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南宋大大缩减了兵费开支,同时扩大了官僚队伍,临安亦远比开封繁华富庶,甚至在它沦陷后,马可? 波罗仍然认为它“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华丽高贵的城市”。
南宋150 年间同样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循环。南宋政权始终积弱难振,但凭其坚实的财政基础与强大的官僚机器,并未因内部的压力而立呈败相。和北宋一样,南宋多年后亡于强大的异族入侵者(蒙古人)之手。
四、商业革命
中国的军事力量在8 世纪的高峰过后就不断衰退下去,直到13 世纪最终为蒙古人所灭,但该时期内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飞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水平比诸前代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很多方面一直完整地袭用到了19 世纪。
当时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似可归结为人口的增长。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人口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员统计,它还可以说明当时国家的发展状况。事实上,南方的人口从8 世纪到11 世纪增长了一倍半,而北宋时全国人口恐怕已经超过了上亿人。
技术的进步
宋朝时农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例如,中国在n 世纪早期从南越引进了一种能快速成熟的双季稻种,这就大大提高了南方地区的农业产量。另外,宋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这大大有利于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在山坡上种茶的技术也得到了推广,而棉花在12 世纪左右亦成为常见的作物,从而扩充了国内纺织原料的种类。
 
农业之外各领域内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像纺织、漆器制作及烧瓷技术都愈趋完善。算盘于宋代晚期出现并成为后世东亚商人的主要计算工具。火药爆炸技术亦得到发展,到11 世纪早期先后出现了手铣等投弹武器,大大弥补了中国骑兵作战能力的不足。印刷术是当时最大的一项技术成就,虽说它并未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项伟大发明的初衷是为了刊印、传播一些重要的善本书籍。这项发明可能是受了拓写碑刻的启发,即将一张弄湿的薄纸紧紧蒙在石面上,然后用油烟打拓,这样就出现了一张黑底白文的原始印刷品。不过真正的印刷技术大约是从大型公章发展而来的。中国在7 世纪时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通常两版合为一副,所以这样印出的中国古书每张的两面通常总是连在一起。
中国在868 年曾印刷了一整部佛经,10世纪中期时四川和南方的一些割据国家亦印刷了全部的儒家经典和佛经三藏。宋朝时印刷术广为流行,各类书籍都大量印行问世。
由于汉字字数众多,中国人通常雕刻整版印刷书籍。当这一技术在巧世纪经中亚、中东传入西方后,由于字母文字的特点,欧洲人改进了这一技术,采用活字印刷。但中国人早在1030 年就开始采用木版、陶版和铜版活字印刷技术了,另外朝鲜人在巧世纪上半叶亦广泛使用了这一技术。
贸易的发展
8 至13 世纪经济大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应归功于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地域的分工,因此也刺激了生产的全面发展。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原先的官市之外也出现了集市,而且到了宋朝,通衙大道上的店铺鳞次栉比。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以前地区间的交易是由政府通过税收、专卖及其他手段来操纵的,私人业主主要从事的是古董珍玩行业。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私有经济大步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官办商业的规模。批发商或编客云集某一产地,将当地盛产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转卖给行销商。后者包括大专卖商及游商小贩,通常以各地的网络状客栈为中转处行销各地。大行销商则往往通过地方上的中介将货物发卖给当地的众多商家或商贩二
随着商业的发展,行会产生了。行会原为唐初在商业区按街区(“行”)划分的商人组织‘比较重要的行会通常从事谷物、盐、茶叶、丝等基本商品的买卖活动或开办钱庄。这些行会的业务规模往往很大,如11 世纪时一个行会在京城就有100 名谷物行销商,据说他们的收人每年高达l000万两白银之多。
外贸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汉时的丝绸之路早已废弃,这时中国主要是一与辽和西夏进行交易。这些地方的人对中原的产品如丝和茶情有独钟,而且辽、金、西夏境内的几百万汉人也促进了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宋朝从这些出口贸易中赚得的钱不但足以偿付岁贡,另外还可以从北国购进马匹以备边防之用。
海外贸易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大约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自东汉以来即与印度、中东保持着密切的海上贸易往来,但直到8 世纪时中外贸易才得到飞速发展,从而迎来世界历史[首度海外贸易的繁荣。至于欧洲人在16 世纪早期到达亚洲南部沿海通商,则标志着西方历史上跨洋交往阶段的开始。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海上贸易的发展:宋时已出现靠桨和帆航行的大型船只,密封的横舱壁亦已开始使用,这就大大减轻了漏水沉船的危险。中国人至晚在3 世纪就已经知道了磁极,有一本古书亦清楚记载,中国人在1119 年之前已在海船上使用罗盘了,而之后数十年罗盘才经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当时西亚在伊斯兰教兴起后势力大张,这大约也促进了当时海上贸易的发展。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海外贸易起初即控制在伊朗和阿拉伯的穆斯林手中。不过促进贸易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由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空前繁荣吸引了大量外商,当时中国的商品从日本到东非一向都是畅销海外的。
海外贸易的繁荣渐渐改变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原先偏远无名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渐渐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而一度为中国门户的西北诸省则渐渐沦为边远的内地。宋时外贸活动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大港口城市,并由市舶使统一管理。8 世纪时政府为了征税方便,规定对外贸易只能在几个官方指定的港日城市进行,而外贸税在宋时成为政府的一大财政进项。晚唐和北宋时的外贸业务主要以广州为中心,但到了南宋时,位居福建产茶、产瓷中心的泉州(马可? 波罗称为zayton; )后来居上,取代广州成为当时的外贸中心。
9 世纪时朝鲜人控制了中国与朝鲜、日本的贸易,而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则控制了中国与南亚、西亚的绝大部分生意:这些外国人住在各港口城市的指定地区并按照各自的风俗、法律行事,享有与现代治外法权相类似的权利,但其中并无文化优越论的意味在内。西亚人带来了伊斯兰教并在中国建立起清真寺。外国商团往往规模庞大,据记载,8 世纪时广州和扬州的外商人数已高达好几千。宋朝时中国商人渐渐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了优势,到了宋代晚期就控制了中国对朝鲜和日本的贸易业务。这样,中国人的内陆民族性格就渐渐获得某些海洋性民族的特征,中国的商船开始远赴重洋进行商业胃险,后来甚至一路开到非洲。
当时中国外贸的状况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的进口商品,除了精美的棉纺织品外,大多是马匹、皮革、珠宝、香料、象牙和热带地区的奇珍异玩另一方而,中国的出口商品,除去一些矿产,大多为加工产品,像书籍、绘画和工艺品畅销朝鲜和日本(这些国家的高雅文化也是从中国传入的); 中国的铜钱通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而丝织品和瓷器则在各地都亦受到欢迎:今天远至桑给巴尔都发现了宋瓷的碎片,波斯湾和埃及的一些中世纪商业城市遗址中也发现一了大量宋代瓷器的残片。
发达的货币经济
晚唐和宋时经济非常发达,从当时发达的货币制度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货币在贸易和国家财政中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了。
749 年政府的现金收入不过200 万贯,但到1065 年,宋朝一年赋税的现金收人已高达3700 万贯,而到了南宋,现金收人在政府收人中的比重更全面超过了谷物和纺织品,唐初政府收人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人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到了南宋时国家收入就大部分是从商业中获得的。尽管后世政权更为依赖农业收人,但宋朝以后商业收入亦成为政府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商品经济的发达也使这些政权的财政状况较前代更为稳定。
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 万一31 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 万贯,到了11 世纪更高达183 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止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 %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
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