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与变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传统与变迁-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组,对首领保持绝对服从在开阔的平原上作战时,几十名、几百名或几千名契丹士兵组成整齐的方阵,由前锋、两翼、中军和皇家卫队构成。交战之前,他们会派出1 万人左右的侦察部队侦察敌情,晚间有夜哨,并通过烽火、锣鼓号角、旗子、口令乃至学鸟叫来传递信息。他们避免与优势兵力正面交锋,而且采取断绝敌军供给、设置伏兵或避实就虚等战术来取胜。在攻城时他们命令汉族百姓填平护城河,并用汉人的弩弓轰击城墙。在屠城时他们惯常驱使汉人俘虏为前锋来杀戮自己的同胞。
辽国
到了947 年,契丹势力已向南扩张到了燕云十六州,并接二连三地攻陷了中原的城镇。同年契丹易国号-为“辽”。利用唐朝崩溃后形成的时机,契丹人建立了一个包括“蛮族”和汉人在内的二元国家。其间他们得到一些汉人归顺者的帮助,汉人的城市文明与统治制度也随之带到了辽国。
辽国有5 个国都,其中上京位于关外,每一个国都各为一部分国土的中心,其下设有各级行政区划并各有守将、堡垒加以守护。辽国两北两院均设宰相、枢密使及各部尚书,并在北京朝会办公。南院效仿唐代的六部及谏官等制度,自988 年起亦推行科举以选拔汉人官员。为了促进统治制度的汉化,契丹人亦开始建年号、立太子、尊孔子、效仿儒家的祭祖活动、学讲汉语并以汉语为官力一语言,南院治下的辽国人甚至还穿用汉服。为了防止汉化,契丹人保留了原先的部落组织、仪式和大部分饮食、服装习惯。。与前代“蛮族”入侵者不同,他们避免将汉语作为母语来使用,并为自己的语言发展出两套文字系统(字母文字与汉字)。这两种文字用于诏诰公文,但没有产生什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辽国人口一直未超过400万,与北宋人口相比少得可怜。事实上,辽国契丹人的人口只有75 万左右,仅占全国人口的1 / 5 。这样契丹统治者就必须想尽办法来加强统治。不过,最后导致他们灭亡的不是汉人,而是后方的另外一个少数民族。
西夏
党固人此时在今甘肃地区建立了“夏”或“西夏”; 宋能够在辽国的进攻下苟延残喘,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一种力量的制衡。西夏定都于黄河边上的银川,正好处在蒙古与中亚商路的交汇处。西夏为半绿洲式经济,既有灌溉农业,也有畜牧业和商业,党固人先前向宋朝输贡纳币,后来元昊于1038 年宣布独立,自称为大夏国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发明了一种西夏文字,用汉字来记录党固语,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直到今天都无法解读。党固人仿效汉人的统治制度与教育教度,同时奉佛教为其国教。
女真人与金国
女真人生活在满洲东北一带,原先归附辽国,但由于契丹人不准他们向南发展而逐渐发生了冲突:1115年他们在一位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统一了各部,势力大张。同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并很快攻陷了上京。辽国灭亡后,余部西逃并重新建立了另外一个政权,即所谓西辽(1124 一1211 年),又名黑契丹,西辽控制了帕米尔以西及以东的绿洲地区,与西夏和阿姆河地区(即当时的楚河南岸)接壤,后于1211 年终为蒙古所灭。
与辽国不同的是,女真人积极南下,占领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甚至于1126 年攻陷了宋都开封。金兵一直打到长江流域,最终以淮河(其南为中国的产稻区)一带为界与南宋划江而治。
金国(1122 一1234 年,其名源自女真部落发祥地一条河水的名称)的人口比辽国还要少。他们承袭了契丹人的二元统治和混合文化,而且汉化的程度更深。金国定都燕京(现北京地区),效仿中原建立了百官制度,和宋朝一样将全国划分为19 个省,下设州县,又仿唐制设立了六部,到后来汉族官员的人数比非汉族官员人数还多出一半。
 
像契丹人一样,女真人面对发达的汉族文化,不得不在统治大量汉族人的同时也设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唐以来的“蛮族”很像入侵罗马帝国的欧洲游牧民族,后者亦为反抗罗马文化而打出法兰西人、日耳曼人这样的旗号。女真人在契丹字母的基础上也创立了两套女真文字,一套为字母文字,一套是从汉字脱胎而来的方块字。
女真人、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起初都十分晓勇善战,但他们在中原农业区定居下来后就渐渐失去了战斗力。在与中国人的经济交往中,他们逐渐沦为佃户甚至变得一贫如洗。后来他们也可以与汉族通婚了。1141 年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这大大促进了两国之间贸易的发展。当金国皇帝内部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时,他们治下的汉人却富有创造力地发展了各项和平的艺术,如刊印图书、学术研究、文学和戏曲等等。金国统治者也转向了儒家的礼仪规范,开始学习五经、写作汉诗。1189 年后,金国同时与蒙古人和南宋作战,国力逐渐空虚。他们曾效仿北宋印行纸币,由于发行过多,引起了通货膨胀等恶性后果。1215 年,在蒙古的军事武力下金人将国都从北京迁到了开封,到了1234 年最终为蒙古人所灭。
二、蒙古帝国
历史上的异族政权,如北魏、辽、金,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到了蒙古人和满族人建立政权时就看得更明显了。这些特点是:( 上) “蛮族”一般在政局混乱的时候入侵并占领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 2 )这些“蛮族”政权往往得到汉人的指点和效忠;( 3 ) “蛮族”骑兵进入中原后就丧失了纵横草原时的战斗力;( 4 )在异族政权的容忍或安抚政策下,归顺的汉人傀儡政府中任命了大量汉族税吏和官员;( 5 )入侵者往往采用汉人的政治制度并允许传统统治制度和汉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各方面继续发展;( 6 )但这些异族往往以其长城之外的发祥地为根据地,以此来维护本民族的自觉存在而不为汉人所同化;( 7 )朝廷以下各级政府多为汉一胡二元结构,其中除去主管者外大部分是汉人;( 8 )其他少数民族也往往加人政府;( 9 )异族统治者通过武力以维护统治,包括戍卫边境(亦有汉族士兵)、派亲兵防卫国都和其他一些重要地区;( 10 )对于中亚其他各少数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11 )由于汉人人数众多,异族入授者渐渐吸取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如饮食、服装、姓名乃至语言等等;( 12 )异族或者最终为汉族所同化,或者被汉人驱逐出中原。上述这些特点在蒙古统治中国时都得到了体现。蒙古人往往每家住一个帐篷(即蒙古包),几家人一组生活在一起。每逢迁徒之时,各家聚在一起,往往有数百家一起行动公父系氏族是蒙古社会和政治的基本单位。又寸氏族的忠诚体现为灶神崇拜,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有血亲关系的氏族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部落,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不同氏族的首领常常成为; “结拜兄弟”,蒙古人实行多妻制,这样男人们可以从本族以外娶回很多妻子,不过常常须诉诸武力来抢亲,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世仇、美击报复和小规模的战斗。渐渐地,某些部落在战斗中古了上风,吞并了其他部落,势力逐步强大起来,而类似欧洲“老爷”、“骑士”、“平民”、奴隶”之间的那种“归顺― 保护”金字塔式封建关系,也在蒙古建立起来了。在这种关系结构中,一位强人可以迅速奋斗到领袖的地位。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出生于1167 年,当时蒙古各部仍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正是成吉思汗把他们统一起来的。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本人出身贵族,幼年时父亲就被人杀死,他历尽艰辛,一心想为父亲报仇。渐渐地他赢得族人的忠心支持,当上了首领。在与最高首领的反抗斗争中,他率领族人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部落。最后,1206 年蒙古各部在克鲁伦河召开大会,授予铁木真“成吉思汗”(意为“宇宙之王”)的称号。从后世保存无多的波斯文、汉文和阿拉伯文史籍中的有关记载来看,成吉思汗的组织领导才能是很高超的。为了获得宗教的支持,他宣称自己的事业是上天授予他的神圣使命。铁木真的政权结构是按家庭原则从家庭到氏族、从氏族到部落以此类推建立起来的。为了维护统治,他在12 肠年颁布了一套帝国法律(后在他死前的1227 年又加以修改完善),规定这套法律是高于大汗本人的。从今天保存的片断来看,这是一套组织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铁木真之所以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铁木真在他的政府里任用了很多回人,后者是一商业型民族,许多人信奉聂斯脱利派基督教,主要生活在吐鲁番绿洲地区一带。蒙古人即是按照回文字母的形式来记录他们的语言的。
成吉思汗的卫兵由氏族领袖的子侄、手下的大将及其亲属组成,后逐渐发展为一支1 万人的精锐部队。成吉思汗即从这些人中挑选他的大将和高级官员。这支队伍的编制从几十人、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人员来自各个部落,在1227 年时兵力一度达到12 。 9 万人,虽然与宋朝军队的人数相比还是很少,但按游牧民族的标准来看已是一支庞大的军队了。蒙古骑兵部队的将领为世袭的贵族,他们身穿皮裘,行军时配有后备马匹,有时十天十夜不下马鞍,行动迅捷(如远征匈牙利时3 天内走了270 英里)。骑兵主要靠劫掠为生,因此前方潜在的征服对象就不断地刺激他们投人战斗。
在交战时,蒙古人用骑兵包围敌军后再予以迎头痛击,这和他们狩猎时采取的战略是一致的。他们用的长弓比英国人所用的大弓威力更大,射程可达以600英尺。蒙古人也善于运用计谋,他们往往佯败引来追兵,然后反戈一击消灭敌人。马可? 波罗曾讲过:“在这种战争中,蒙古人的对手往往在自以为获胜之时打输了这场战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