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与变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传统与变迁-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政治大一统的理念。由于他们对西方各大文明一无所知,他们以为中国是唯一的文明国家而周围的人则为“四夷”因此他们自称其地为“中国”(意即“中央国家”,不过常被误译为“中央帝国”) ,这种称呼一直沿川至今。而所谓“天下”,也不过是指隶属并服务于中国的其余地区罢了。对于上古历史的知识与推测,也是按照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下的帝下世系严密衔接而成的历史事件序列。
文化英雄
中国人对于臆造出的上古历史说法不一,最常见的一种始于“三皇”(可能为父系部落的首领)、继之以“五帝”及“三代”(夏商周)而进入真实的历史。三皇五帝常被视为文化英雄,因为早期的文明成就,像用火、渔猎和农业的起源、历法、医药、文字都归在他们(及其他相对不那么著名的人)的名下。如黄帝的妻子被认为是丝织业的创始人,因为丝织是典型的女性工作。
五帝中的最后两位尧和舜,其最为人所称道的事迹是将天下禅让给有才能的人而非自己的儿子。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这三位是中国最有名的帝王楷模。禹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化英雄,曾治理洪水,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中国人对全球性大洪水的记忆在“大禹治水”这个传说即可窥见一斑。
上古的王朝
从禹开始,中国历史的可信度就强多了。他建立了夏朝,其时约在公元前2205 一公元前1766 年之间(亦有人认为是在公元前1994 一公元前1523 年之间)。历代夏王的在位年数,与上述文化英雄玛土撒拉式的夸张数字对照起来看,显然合情合理得多了。
夏莱无道,于是百姓在汤的率领下揭竿而起建立了商朝。商朝一般被认为存在于公元前1766 一公元前1 122 年或公元前1523 一公元前1027 年之间,并得到考古研究的充分证实。在安阳和在郑州发掘的遗迹就分别与商朝晚期和早中期的记载相吻合。这使得我们想知道夏朝背后的文化传统是怎样的:它会不会与最早的青铜时代或继起的黑陶文化有些渊源?
商纣荒淫残暴(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字记载亦能证实这一点),像周文王就曾受到过他的残暴对待。文王之子武王最终起兵讨伐,按照历来的说法,于公元前1122 年或公元前1027 年推翻了商朝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周朝:他的弟弟周公则在武王死后辅佐幼主成王,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周朝的建立不无后人美化的成分,其早期记载大部分还是可信的,因为中国最古的典籍即成书于这一时期。公元前841 年之后的历史纪年就更为确凿可信了,如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公元前8 世纪的一次日食就曾确实发生过。
三、中国的文字
安阳发掘的晚商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甲骨文。这不仅是确凿无疑的汉字,而比也是至今在东亚文明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汉字的雏型。其中某些甲骨文字即使在外行人看来也与今天报纸上出现的汉字几无二致。这种情况就好比今天埃及或伊拉克的阿拉伯人能认出当年的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并间或念出其中的单字一样:中国人对古人,无论在种族上还是在文化上,一向有种强烈的认同感,甲骨文便是很好的证明、与西方对古埃及、两河流域或古希腊、罗马的态度相比,他们更有理由感到他们的文化是从商代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
汉藏语系有一个特点,即多为单音节词,古代汉语尤其是这样。汉语和其他大多数汉藏语言的另一特点是没有词形的变化。如“山”,既可指一座山,又可指众多山脉。至于动词就更明显了,其词形根本没有过去式、过去分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汉藏语系的第三个特点,是每个字都有声调。单音词的声调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调一样,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种声调,以“ma ”为例,一声为,“妈”; 二声为“麻”,三声是“马”,四声则成了“骂”,意义各不相同。
 
汉语方块宇
汉语为单音节语言并缺乏形式变化,这有助于解释为何中国人保留了一种类似古埃及图形文字的文字。但汉字又不完全等同于象形文字,因为每个单音节字都必然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字形。由于缺乏曲折变化,中国人很早就不得不发展出了一套运用灵活的语音体系。
在安阳发现的文字已是经过长期发展、早已超越了图形阶段的文字。该文字的前身大约是公元前15000年的半坡遗址中发现的那些符号。这种文字的书写由上而下,这种方式一直保留到近代。商代遗址中发现的2000多个汉字,大部分看起来与现代汉字颇为不同,但与稍后出现的文字十分相似)而且当代常用的八九千汉字(中文字典中一般收人5 万字及异体字)中的所有使用规则在商代甲骨文中都已定型。
许多象形字虽然已高度程式化,但与现代汉字相比,大部分就像一幅图画,其意义更易得到确认。如“日”的甲骨文就是圆圈中加一根线;“月”的甲骨文依稀便是一轮新月的形状,“木”写作“ ”,大约就是树根、树枝的样子。有些象形字则相当复杂,如表示献祭的一个字(祭),其形为双手倒执一鸟,其下的符号表示“神灵”。
此外还有大量的会意字,即超越象形的表意文字:数词“一”、“二”、“三”即归此类。“上”、“下”在甲骨文中为“⊥”“ ” ,自然也属此类。其他较为复杂些的字也一样,如双木为“林”,日月为“明”等等二许多会意字同时也高度象形,如“安”字是屋顶下有一女人的形象,意为和平,又如女、子为“好”,表示“美丽”或“喜欢”。
 
第三种字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同音转借:在商代己出现了许多同音转借的象形字,如“来”原指一种谷物,后转指同音的来到之“来”。
按语音造的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声旁和形旁构成的复合字,声旁之字表示该字的大致读音,而常居字左或其上的形旁则表示字义。如与树木有关的几百个字,像梨、枝、植、板、枪、梯等等,都由形旁“木”外加一声旁组成。
今天使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因此这些字中的形旁就成为今天最常见的检字法的基础。在这套体系中共有214 个部首,大部分都是形旁,其下按笔画排列同一部首的各字。如“梯”即在“木”首下七画处。与西方字母排列相比,这种分类着实麻烦,有些字还只是勉强归于某一部首之下,但它总算使杂乱的字海稍稍具备了条理。
汉字的优劣
与西方较为简便的字母文字相比,汉字具有不少缺点。显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一能掌握汉字。而每个汉字都很复杂,平均每个字就有十二三画,有些多达25 画。在有能力阅读简单文本之前至少需要记住二三千汉字。强调死记硬背地认字,对中国人的教育可能造成某种束缚,尽管这对发展记忆力颇有好处。由于复杂,汉字比字母文字较难掌握,而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才-有可能学习文化知识。随着当代教育的普及,汉字已日益成为读写的障碍。虽然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汉字印刷却要比字母文字的印刷难得多,而且迄今为止,能够打印汉字的小型印刷机或电脑犹未获得成功。近来对常用汉字进行的简化虽然不无帮助,但未能解决其文字本身的根本问题。
但在另一方面,汉字却具有某些字母文字所不具有的优点。这种文字因其复杂性及象形特征,比字母具有更多的美学价值。在东亚,书法是艺术的一大门类,也是所有形象艺术的母源,因为毛笔除了作为写字工具之外,也是绘画的工具。在中国,能写一笔好字常常被看作是有教养的标志。
汉字本身还具有一种字母文字所缺乏的生动性。如掌握了“安”、“好”等字,谁会忘记它们听蕴含的原始意义呢?与硬性规定的字母文字相比,汉字似乎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以及更微妙的韵味,这就使得汉语诗歌和散文具有一种字母文字难以望其项背的简洁生动性。一经掌握,汉字甚至比字母文字更易于阅读。
我们很难像中国古人那样赋子汉字以神奇的魅力。书面文字总是优于口语:中国的史书中不乏奏章、策论和诗歌一类的名文,惟独很少见到演说问任何成文材料,特别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几被视为神圣之物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东亚人在读书和正规教育往往胜人一筹的原因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东亚地区的文盲率也远远高于其余经济水平相仿佛、但文字较为简易的国家和地区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汉字的另一大优点是它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藉,并且把这种汉语文言视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个国家了。中国之能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东亚文明更是有赖于这种语言,对汉字的热爱与尊崇成为连结东亚各国的坚固纽带。直到一个世纪之前,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大部分书面材料都使用汉语文言而非本民族的文字,甚至今天中、日、韩二国的知识分子犹能认得对方书面材料中的好几千字,尽管这些字的读音并不一致。如果中国当年采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东亚恐怕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文明中的一个独特集团了。
四、商文化
甲骨文之外,安阳和其他商代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当属青铜器了。这些青铜器以兵器和礼器为主,往往有可观的体积,看来是用陶范或木范浇铸而成的。由于化学作用,这些深埋地底的青铜器铜锈斑驳,反而平添几分秀色。商代晚期的青铜浇铸技术极其高超,说冠绝全球都不算为过。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纯粹的东亚风格,以铜鼎为例,它们的风格可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