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3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柽这次没有例行休整,而是命令全军出击,追杀溃军,过了铁门关,翻越了青岭,便进入了河套平原,这里再无险隘,距灵州城不过二百里,河东军昼夜兼程,以急行军的速度追击。兵败如山倒,铁门关溃军再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在河东军的rì夜追击下,得不到片刻安宁,被一次的迂回、穿插切断后路,在通往灵州的大路上遗尸百里,兵仗器械丢失殆尽。
  八月初三,河东军经过两rì追赶,终于兵至灵州城下,而前脚到的嵬名安惠这次吸取了铁门关的教训,对尾随而来的西夏溃兵闭门不纳,以防再被宋军借机袭城。数千溃兵在城下哭号,哀声震天,苦苦哀求,终无法进城,被河东军尽歼于城下,全城肃然。。。
  灵州建于汉,北魏称为薄骨律镇,后复改为灵州;西魏改置灵州普乐郡;北周时改为灵州、灵武郡;隋改为灵武郡,驻回乐县,复置灵州,朔方节度使驻此,天宝初改曰灵武郡,后又改为灵州。
  灵州位于夏州的西侧,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地位冲要,是唐、宋时代西北边疆的著名重镇。在灵州的西面,是我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灵州的西南面,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因而灵州成了汉、回鹘、吐蕃和党项各族势力争夺的焦点。
  宋初李继迁叛宋,率五万jīng兵一举攻克灵州,因继迁被北方的辽国封为**,逐改灵州为西平府。他非常喜欢灵州的山川形势,认为“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莫知所备。”
  因为西夏原来的根据地银、夏一带,东南是北宋王朝领土,东北为强大的辽国,军事上易受威胁,也不利向外扩张。而灵州地区水草丰美,地绕五谷,而且是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活动范围,便于向西北方开拓疆域。
  再一个灵州地区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其地理位置比银、夏一带优越得多。灵州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晚唐以后,丝绸之路,主要通过灵州走向西域。另外灵州农牧业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美,俗有“塞上江南”之美称,得黄河灌溉之利,旱涝保守有建都的优越经济环境。
  所以灵州兼备了建都的自然,经济、军事条件,李继迁第二年便从夏州迁居灵州,在此修城挖壕、练兵积粮、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宗庙,直到其子李德明后来再次迁都兴州前后待了十八年,西夏两代国君在灵州苦心经营,从历史史实上理解,实乃真正意义上的西夏这个地方政权的都城。
  赵柽到达灵州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离城五里下寨,加固营寨,对灵州围而不攻,随后遣兵占领周边村镇,征收粮草,做出了一副打持久战的模样。他的这番举动却让西夏君臣在夏州的攻守上产生了分歧。。。
  一方认为宋军对灵州围而不攻,不是因为后继无力,而是要围城打援,以逸待劳,歼灭兴庆府最后的军队主力,不要只看到灵州危机,还要看到京师兴庆府,那才是他们终极的目标。而兴庆府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只有先消耗了兴庆府的有生兵力,才能顺利攻克京师。因为宋军知道若马上就攻下灵州,我们就会把兵力集中收缩在兴庆府内,恃城拒守。兴庆府有坚守之利,再有这大军,纵是宋军凶猛也是难以攻克的。
  反之,灵州为中兴府屏障,他们若对灵州围而不攻,则我们终究不能冒著失去灵州的风险,而必然会出兵增援灵州。彼时兴庆府的援军远途奔波而来,宋军则已养jīng蓄锐完毕,正可以逸待劳,一举将其歼灭。而灵州城的守军若看到援军战败,心知已无援兵可以仗恃,只能开城门投降。那时宋军将我们最后的主力歼灭,灵州又失,兴庆府无力防守,只能束手待毙,岂不中了宋军一石二鸟之计。
  另一方却认为,宋军围而不攻是因为他们长途远征,兵疲马乏,粮草不济,一是等待后方调运粮草,二是兵力不足,是待陕西军攻克灵州川合兵后再发起进攻。所以应该先以小股军队轮番sāo扰宋军,断其粮道,大军主力坚守城池,同时调集兴庆府jīng锐出援灵州,趁宋军河东军兵力匮乏之机,先行歼灭或将其击溃,那么攻打灵州川的陕西军见无法合兵必然退却,灵州之围遂解,河南之地便可收复,灭国之危可解。
  就在西夏君臣对增兵的利弊争论不休的时候,灵州又传来宋军河东军突然分兵控制通往灵州的黄河渡口,同时遣兵攻击灵州川上的耀德城。。。。。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备战

  赵柽早在战前就收集了大量的元丰伐夏其间的各个战例,用以了解夏军的战术,这也是宋军与西夏百年战事中唯一一次进入西夏的京畿地区,但是遗憾以惨败告终,致使此后宋朝改变了对西夏的战略,又大规模的进攻改为蚕食浅攻。
  当时伐夏的五路宋军,只有泾原、环庆两路兵马到达了灵州城下,西夏以坚壁清野、河水灌营的办法,使其惨败。但是宋军当时不是没有机会攻占灵州,而是机会在一次次内斗和无益的猜忌中被错过了,所以这也促使他和童贯定下和合军后,两军皆听其调遣的规矩。
  另外当年宋军围困灵州十八天却无所作为的一个原因据说是‘军中皆无攻具’,也就是说一支准备攻城的军队却没有携带攻城器械,而军中甚至没有懂得制造攻城器械技艺的军匠。即使想勉强地砍伐当地树木制造些云梯之类的简单攻具时,却又遇到了灵州城外的树木‘皆细小朴拙不可用’的难题。
  这些导致围困灵州的宋军士兵没有攻具可用,想上城只能搭人梯的惨状,可灵州城城墙高达三丈,对没练过杂技的士兵们难度确实大了点,所以无力发起大规模的攻城之战,只能对着城上的夏军高喊‘汝何不速降’,那夏军也不是傻子,你一吓唬他就开门投降,他们也没说难听的,只是问宋军‘我未尝叛,也未尝战。何谓降也?’宋军剩下的也就是看着城上怡然自得的夏军无奈苦笑了!
  所以这场所谓的攻城战。即没有将领飞矢贯臂,流血背体,奋力先登的情节,也没有士兵冒着如雨箭矢攻城的情景出现,直到夏军放了黄河水请他们泡了个凉水澡就基本结束了!
  尽管高遵裕在战后总结出了宋军兵员不jīng、马匹缺乏、后勤缺乏、孤军深入等败因,但是赵柽通过对战局的分析,觉得他是选择了不合时宜的战术才是宋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他虽不能排出,但是却可以避免。
  赵柽仔细研究后,认为此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歼灭驻守灵州三十里处的东关镇及其附近兴州渡口的西夏军队。这样做便做活了整盘棋。夺取渡口后,灵州就变成了孤城,宋军一可断绝夏军增援的通道,打击守城夏军的士气;二可做出北上渡河攻取兴州的姿态。让驻守兴庆府的夏军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便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权。
  而赵柽夺取东关镇后,可攻可守,先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还有一个妙处,就是现在虽说是金秋时节,可天也凉了,他不想洗凉水澡,控制了东关镇,便控制了黄河灌区的各个闸口。即防止夏军掘开秦渠,水淹宋军的悲剧重演,也可以让灵州周围的数十万顷即将收获的庄稼免遭水害,使他能有粮可征。
  赵柽率河东军西征调集了五万禁军和十个指挥的蕃兵弓箭手及部分府军,远征千里,攻城掠地无数,可这时也显现出缺兵少将的现象,一路上重要的堡寨,大的州城,都要分兵驻守。一路上羊拉屎似的留兵留将。而灵州所辖甚广,仅灵州城就管辖三十六个堡寨,哪处都得派人上门做工作啊,否则给你暗地捣乱怎么办,可陕西军还在道上堵着呢。他也不得不派人接应,好歹他们来了。自己就多了五万可用之兵。所以他现在围而不攻,先把吃的问题解决了,顺便jǐng告一下周围的西夏百姓,让他们都放老实点,否则燕王爷随时会变成阎王爷的。
  由于灵州方面没有想到铁门关破的这么快,宋军追着败军的屁股到了灵州城下,导致各城寨来不及急收入保,城外的大批良田不可避免的落入了宋军之手,田中的庄稼大部分还未收割。为了防止夏军狗急跳墙毁了庄稼,赵柽先围了城,控制了各个寨堡,然后按照银城时定下的规矩,派人上门征收秋税。
  西夏建国前的党项社会就已进入封建社会,宗族封建制成为西夏的统治基础。西夏的土地制度大体可区分为国家所有制、贵族占有制、寺院和小土地占有制,皇室和党项贵族也利用权势侵占田地,役使无地的农民耕种,收取高额地租,有的甚至直接掠夺宋朝边境地区的土地,变为私田。建国前党项政权统治下同邻境的宋朝相比,赋役已相当繁重。
  西夏建国之初,仿宋制建立的皇权机构中,设有“三司”“总国计应贡赋之入”,后又设“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等管理和征收农、牧、商、手工各业的赋税。西夏地处西北,耕地面积产量难与中原比量,而农业地亩税率似乎也低,但是西夏的亩与宋亩相比较小,一亩约合二点七亩,所以折合起来一点不比宋朝地,可除了粮食外,还有摊派的蒲苇、柳条、梦萝、麦草、麦糠之类的东西,而苛捐杂税同样不少,甚至征收的人头税不分男女全要缴纳,只分大小不分男女,加上连年用兵,征调更是常事,西夏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
  宋军对于西夏官有和贵族所有的土地一律采用没收的政策,佃户所交地租减半征收;对于大、小地主,则不向租户征收,而是由主家缴纳,当然要高点,加倍征收;那些自有田地少于一顷的,则视为普通农户,减半征收。与此同时,对于大地主中手中的余粮,则采用有偿征收的政策,价格当然要比白拿高一点的。
  赵柽这样做伤害的只是西夏少数大地主和那些免税的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