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7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打蒙兀部代价同样不小,弄不好就会成为一场持久战,更重要是那些土包子太穷,现在还要靠要饭过日子,即使榨干了骨头也实在没有多少油水,还得冒着与宋军大规模冲突的风险,这不符合兀术锻炼军队,改善经济状况的用兵原则!
  经过一番挑拣后,兀术把目标定在了高丽身上,它与金国相邻,且军力软弱,曾被金国征服,虽比不上大宋富庶,可也算物产丰富,正好拿来练兵顺便抢掠一番。而其曾经向金称臣,可前两年又转投宋朝,不仅拒绝向金纳贡,而且断绝了一切往来,完全的倒向了宋朝,以惩罚属国背叛的名义出兵也算师出有名
  金天眷二年八月,完颜亶正式下诏金国都元帅府出兵高丽,讨伐叛逆。兀术也获得了出征沙场,展示自己才能的大好机会,但是金国将领人才匮乏的问题再一次被摆在了他的眼前。阿骨打一大家子的将领们死的死、老的老,剩下的都是窝囊废, 经过一番挑三拣四后,兀术选择了自己以前伐宋时的搭挡撒离喝担任元帅右监军,以水军都统制斜卯阿里为副帅,共起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出兵高丽。
  金国和高丽两国有陆路相连,而现在却水陆并进让人有些反常,其实也不难,高丽向大宋称臣,并租借身弥岛和釜山港给大宋作为补给和修理往来船只的港口早就不是秘密。兀术不是傻子,他也将宋军可能会出兵计划了进去。
  宋和高丽两国没有陆地边界,和高丽的往来都靠海路,宋得知金国入侵高丽的消息后,以赵二过去的所为不会不管,必然会出兵干涉,从海路增援是唯一的选择,而现在信风风向不对,宋军的水军只能采用迂回往复的方式前来,这就留给他用兵高丽充足的时间。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宋派遣了一支水军驻扎在身弥岛,兀术也不难知晓,出兵高丽的同时也必须拔掉宋军的这个据点,使其援军失去立足点,歼敌于海上。
  大宋水军强大,一直封锁着金国的沿海阻止其贸易,天下人皆知,那么兀术的作战计划看似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但现在兀术却如此有底气,是因为他手上也有了一支水上劲旅,陆上打不过,水上说不定还能找回些面子呢
  而金国的水军又是什么水平呢?
  女真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境内河流众多并且濒临渤海与日本海,在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之时,女真社会经济生产以渔猎为主,兼有一定的农业,舟船是女真重要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工具,但造船水平很低,只能‘刳木为舟’,制造独木舟,这一环境和生活特点决定了女真民族中有一定数量的较为熟悉舟船的人才,他们就是金水军最早的组成成员。
  其后的部落统一战争中,女真部必然与辽和高丽产生矛盾,进而转变为激烈的军事冲突。与辽的战争主要是在陆地上进行,但是双方在辽东半岛附近的近海也有一定规模的海战和海岛争夺战。高丽与金相连,双方接触和交往较多,双方在海上也发生过战斗。初创时期金水军也在战斗中出现并积累了些作战经验。
  总体来说,这时的金国水军规模较小,成员也以女真人为主。一次参战不过二十余舟,甚至只有三十多人,而且水陆军界限不分明,并不专于水战,同样也参与陆战,担负的任务也不单一,有时作为一支防御力量分散布防,有时作为一支进攻力量集中使用。
  只是因金军中这些兵将熟悉水战的特点,而只在需要时操舟参战,平时水军只是步骑军中兼具有水战能力的一部分,陆军登舟即为水军,水军登陆即为陆军。金水军这种水陆兼顾的作战方式决定它参加的水战规模较小,水战技术水平并不高,也只是基本能满足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而已。
  不过金国建国后,过境辽阔,海岸线漫长,而主要敌人宋朝又是传统的水军实力较强的国家,常由海道袭扰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赵柽登基后大力发展水军,并利用水军成功的实施了营州敌后登陆作战,打了个措手不及,然后又派水军炮击沿海州县,并展开登陆作战,不但牵制了他们的大量兵力,而且造成了百姓极大恐慌,重挫了其士气。其后又以水军封锁航道,阻断贸易,沉重的打击了他们的经济。
  而金国水军面对宋军的打击和袭扰却束手无策,出战就被击沉,只能缩在港中避战。面对敌方的此类袭扰,加强沿海防御对于维护金国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变得十分重要。为此金元帅府下令,沿海要地建设城寨,派遣戍兵以防御来自海上的攻击,同时也开始发展水军。
  金国便征调熟悉水性,精通船舶制造的各族人,砍伐树木修造船舶,扩充水军。至此金国水军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水军装备的船只也由初期的以掠取为主,过渡到以自身建造为主,舟船质量也随之大幅提高。
  但是金国统治下的契丹、奚人等属于游牧民族,不娴水性,而女真、汉、渤海等族较多的接触和使用舟船,但因为女真民族航船能力有限,相比其他民族,汉族有着利用舟船在内河和海上航行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更擅长操舟并精通水战,于是那些被掳掠到金国的汉人便成了金水军的主力。
  可这并不意味着女真人放心的将水军交给汉人指挥,他们作为一国的统治者,在水军中同样处于统治地位,高层将领多为女真人,另有少量的契丹、渤海等族成员,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兵将予以防范,可这种方式也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制约了其本身战斗力的提高(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八章 风中之竹

  在中秋节后赵柽依然没有回京,而国是不能久拖不决,于是宰执们对待决之事商议后,拟好条陈,提出自己的意见,送到襄邑让皇帝决定,一时间往返京师两地的信使不绝,清净了多年的王府又热闹起来,简直成了皇帝的第二办公地。
  赵柽却好像丝毫没有体谅大家的意思,每日清晨起来遛早,与杨峰等人切磋下武艺。吃罢早饭往往是领着几个内卫独自或是带上老婆孩子在庄子中没有目的的闲逛,对于难得一见皇帝尊荣的天下百姓,可能这里是和皇帝邂逅几率最高的地方,说不定什么时候,皇帝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一般到了中午,赵柽会回府用膳,午休后才是他处理公务的时间,这时候信使们也该忙乎起来,每当一批御览后的奏章送出,他们便会快马加鞭的送回京师。简单的午饭后与孩子们玩儿一会,漫长的夜晚往往他都会在冬园的小书房渡过,有时烛光整夜不熄,宣示着他们的皇帝并没有失职,而是再思考着国家的未来,规划着大宋的走向。
  对于一直梦寐复兴的大宋来说,随着军事、经济和政治的实力逐渐恢复,自然要努力恢复自己的战略缓冲区。大宋除了军事触角慢慢伸向周边诸国,政治和经济触角也逐渐向他国渗透,从干预大理的国内事务,参加铜矿的开发,到援助蒙兀部对抗女真,联合西夏击退西辽在高昌回鹘的势力,扶植亲宋集团,打通欧亚陆路商道。
  面对女真的势力逐渐退出。大漠地区重新陷入群雄争霸的局面,赵柽担心有势力会借机迅速崛起。严重影响到宋朝北部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必须准备好承接‘天之大任’。但是这个任务是长久也是困难的。西夏、回纥、西辽都蠢蠢欲动准备介入,此外女真人统治的减弱,也不意味着其将势力范围撤出漠北,各方势力在该地区的博弈将更加猛烈。而现在刚刚略显平静的西域又掀波澜,挑事不是女真人,也不是西辽的契丹人和鞑靼人,却是和大宋刚刚结盟不久的高昌回鹘,还未得知金国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向高丽动武
  高昌国唐末回鹘的一支西迁后,在东部天山地区建立的政权。历经三百年,其间唐、宋、辽、金的势力都曾触及到这里,但是与别国在战火中被洗劫不同的,虽受到周边大国的影响甚至盘剥,高昌国一直保持着独立。它难得的独立,其主要原因是与中原政权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均衡的外力作用有关,但其本身在面向强国时的灵活反应与适应接纳也是重要因素。
  从高昌在唐咸通年间建国后,便遣使北周和宋等中原政权,同时向契丹朝贡。但与契丹人保持了密切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河西地区的归义军和甘州回鹘两个政权对高昌与宋的交通有所阻碍,另一方面回鹘在契丹人的传统地位有利于双方的交往。契丹后妃中多人出身回鹘,设有回鹘营,上京专为回鹘的贸易辟有场所。
  与辽的交往始于阿保机时期。契丹西征打到高昌境内,震惊了高昌人,但是契丹并没有消灭高昌政权。而是按照自己的传统,将高昌看成自己的属国。让其君主继续统治自己的臣民,利用其在东西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继续扮演传统角色。与契丹进行贸易。
  高昌与宋的交往起于太祖时期,那时宋消灭了中原地区最后的割据政权北汉,主动出兵契丹,试图收复幽云,表现出自己的巩固和某种程度的强大,高昌对宋的态度也热情起来,遣使朝贡。遣使之前,高昌君主还将自己突阙语称号用汉文表达出,并加上‘外甥’两字,强调唐时双方的和亲关系,以示亲近。
  从中可以看出高昌对两个强大的邻国采用的是‘风中之竹’的战略,谁更强大便依附与谁,利用本身的优势以求在夹缝中求生存。随着辽国的灭亡,金的兴起,高昌大力帮助在西征途中契丹皇室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王朝后,将高昌王国收为附庸。西辽派少监驻在高昌监督国政,征收贡赋。以后,高昌回鹘处于半独立状态。其君主的称号以“亦都护”,意为幸福之主
  这时高昌的疆域大致为统别失八里之地,北至阿术河,南接酒泉,东至兀敦甲石哈,西临西蕃,其所属龟兹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一,扼制通往中亚,连接中东的重要商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