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第9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最多的人是建议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但是大家都知道此次灾情重大,面积广,时间长,各地州府仓储难以应对,可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皇帝准备北伐所用的军粮,不能擅动的。赵柽经过考虑以为北伐虽是大计,但政局的稳定是前提,当前还是应以救灾为要,当下颁旨:
  命受灾各路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展开生产自救,筹集晚秋作物种子,待灾情缓解立即补种;命各镇抚司所辖各部进入戒备状态,防止发生骚乱,同时视灾情可应地方州府所请,发放军粮救灾,派出医士营协助地方救治病患,以免瘟疫爆发;命东南、西南和江浙未受灾各省的夏税皆以实物交割,就近运往灾区,水路不通则由海运到北方。
  在颁下圣旨的同时,赵柽向各州府派出御史严查救灾不力、借机克扣赈灾物资的官员,打击哄抬物价的奸商。密令北方驻军严密监视边境,防止敌军借机入寇。而大旱之后往往会发生大涝,赵柽要工部和户部利用干旱导致的河流干涸,水面降低的时机,召集灾区青壮,采用以工取酬的方式对丰水时无法修浚的险段和堤防进行修整加固,同时也可解决灾后百姓的生计问题。
  赵柽的圣旨通过尚书省的通告和《旬报》迅速传播,让天下人明白灾情的严重和形势的严峻,但是国家并没有坐视不理,而是正想尽办法救灾,赈济百姓,一时间民心趋稳,最担心的流民问题没有发生,同时百姓们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展开自救,并没有因为灾情的加重而出现动乱。
  赵柽多年的苦心经营也没有白费,国力的强盛使大宋存储了大量的资金可以应对大规模的灾害,而新作物的推广也使各地仓廪丰盈,减轻了中央的压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再有就是他一手控制的以四大堂为首的商业帝国也可以通过平价买卖,防止物价暴涨引发骚乱(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九章 麻烦和机会

  随着官府的一系列措施出台,灾区的情况得到了缓和,而旱情却还在持续,五月后依然无有效的降雨,北方很多州县粮食大规模减产已成定居,严重的地区将颗粒无收。好在赵柽早有预案,从南方向北方大规模调运粮食,并没有州县因为缺粮而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当然流民四处逃荒的景象更没有出现,
  现在虽然有官府免除了税赋、徭役,有赈济粮可领,但是灾区百姓眼见灾情还在持续,不免心存忧虑,今年粮食绝收也就意味着一年的收入全部泡汤,可人活着不止是吃饱肚子,还要有其它的花销等着,尤其是来年旱情缓解后还需购买种子、整修农具,这都需要花钱,可现在却没有来钱的道儿。
  没想到皇帝却为灾民们想到了,受灾严重的官府开始贴出告示,征集兴修水利的民夫,与以往不同的是不是免费的徭役,而是有酬劳的,且以自愿为原则,不是强制性的,一天三顿管饱,每月还有十到十五贯的工钱。有这种好事,青壮们怎么肯呆得住,这样家人不仅能剩下一个人的粮食,干上几个月就有几十贯的收入,足够一年的开销了。
  而这种好事却又引来一场风波,却不是因为不给工钱,不给饱饭吃,只是因为水利工地上多出了几个金发碧眼的‘夷人’。当然他们并不是和大家一样干力气活儿的,人家都是‘专家’,负责指导民夫们开挖河渠,修整堤坝。制造机械的,想着堂堂大国的子民被几个夷人呼来喝去。指手画脚,自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初时大家只知道这些夷人是工部派下的人。心里有气还能忍受,只是私下里骂几句而已。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接触的增多,大家了解到这些夷人是来自万里之遥的阿拉伯,而他们也不是被请来的,而是大宋水师远征波斯时抓回来的俘虏。得知真相的人们立刻不干了,这些年大宋在战争中连连胜利,他们俘虏可是见多了,可那些俘虏都是干得最苦、最累的活儿。现在反过来了,怎能让他们无法接受,纷纷要求官府换人
  其实这些夷人们正是远征塞尔柱时从巴格达抓来的俘虏,不过却不是普通的俘虏,那些人不是知名学者、科学家,就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赵柽将他们按照所长分别送入艮园和各个工坊之中,传授他们的先进技术。其中一批测绘和水利人才被送到工部,研究如何规划、兴修水利设施,开挖运河。
  此时这些阿拉伯专家们参加了前期的调查和规划。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修整方式,得到了大宋工部的认可,于是将他们都派到各个工地上担任指导,监督施工。这本是件好事。可是还是引起非议,尤其是那些正统保守的士人更对夷人掌权十分不满,纷纷发声对此表示反对。在事件中推波助澜。
  赵柽得知工地发生的事情后并没有觉得奇怪,因为历史上。中原地区有相当长时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地位造就了中原文化以正统自居的优越心理。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原文化多次遭遇外来文化侵蚀与冲击,但一直保持着其根基与核心不变,从未实现与外来文化真正的、深入的融合。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造成的结果是人们往往以冷峻的态度迎候外来文化的纷至沓来,同时在骨子里却抱定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和‘以我化人’,不允许‘以人化我’的心态。此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同时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优越和正统,进而瞧不起其它民族,一律称之为夷。
  从秦汉至宋千多年间,在整个中原地区的学术界中,维护传统、弘扬传统的保守派居多,敢于破除传统的改革派却较少。同时,在正统保守的宗法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所谓的权威有着天然的崇拜。在学术研究中,视权威为领头羊,不敢对他们的观点提出异议,以致人云亦云。思想缺乏开放性,导致对外部的一切异己事物持排斥态度居多,形成了较强的保守观念。
  而稳固执著的本位精神对科技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它易使人才养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势,导致人的思维与行为的灵活性、机敏性、变通性相对趋弱,适应外界变化的耐力和韧劲较差。此外,它还影响到人才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比较性认识,造成时间观念、节奏意识淡漠,危机感与紧迫感不强。
  时至今日,中原人的改革创新意识、风险竞争意识都比较落后,因此,在这种本位精神的束缚下,宋人不擅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阻碍新科技的产生与提升。而长期如此必将导致在科学研究上固步自封,没有创新,很难产生新的人才,无法提高本身的科技水平。
  赵柽知道大宋虽然号称当时科技最为发达和先进的时期,但是西方文化在天文、术数、机械制造和水利、工程、化学、冶炼等方面领先于大宋,因而他才会命远征军掠夺西方的书籍和人才以提高大宋的科技水平,做到洋为中用,也借此让宋人明白世界上还有比他们发达的文明,给那些自大的人一些触动。即使他采取的方式十分野蛮,有悖于文化交流的的宗旨,可这也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
  现在赵柽不过是刚放出了一点风声,保守势力就已经受不了了,开始嚷嚷着要将那些夷人们带来的东西全部踩在脚下再跺上两脚,那么以后让他们学习西方科技还不得将太学给点了。因此赵柽对于这种杂音并不放在心上,依然让夷人们主持工程建设,并授予官职。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在大宋立足。
  对于反对声赵柽也不能不理,他同样没有采用强力打压的方式。而是利用《旬报》这个媒体战场向保守势力开战,让广大百姓了解他们从不知道的世界。知晓大宋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领先世界。首先工部侍郎郑樵在报纸上发表了《夷为我用》的文章,向保守势力开炮,强调吸收外界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郑樵的文章一发表迅速在大宋学界引发了论战,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而双方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纷纷向《帝国旬报》投稿。赵柽知道越辩越明的道理,便命尚书省专门开辟了新版用以介绍西方世界的风物和科技,也给双方提供了口诛笔伐战场。让他们在此厮杀,总归来说文斗总比武斗要文明的多吗!
  赵柽成功的将那些保守势力的注意力吸引到报纸的论战上,没了这些人的搀和,加上百姓对官府的信任,工地得以继续施工。而赵柽这个大忙人也闲不下,他把视线投向了另一个战场,那边已经是刀光剑影,不死不休了
  
  前些年,赵柽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宋金两国交界划定了一块安全区,用以安置被女真人打得走投无路的蒙兀部。在大宋的支持下合不勒率领其部吞并了不少小部落,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势力也逐渐增强。而赵柽一直没有将其领地划入大宋版图,任其形成一个独立王国。
  当然赵柽这么做并要指望他安什么好心,在那个朝代更替时期草原上大大小小的王国常常是可以在短短的几年中威风凛凛地建立起来。又常常在短短的几年中土崩瓦解。赵柽是利用蒙兀部填补女真势力东移后,而大宋又无暇北顾留下的权力真空。同时也为防止蒙兀部失控,给那个绝世英雄的出现提供生存的土壤。
  在大宋局势稳定后。赵柽借西征高昌之机,迅速击败了盘踞大漠南北游牧的各族,将漠北收入怀中,早先划定的安全区就成了圈住猛虎的牢笼,使蒙兀部限于和大宋的盟约不能继续扩张。而在这个巨大的笼子中生活的却并不是蒙兀部一只猛虎,还有受金国豢养的另一只虎——塔塔儿部。
  合不勒在世时,蒙兀部和塔塔儿部已经反目成仇,其死后遗命其堂弟泰赤乌部的俺巴孩为蒙兀部的可汗。按说能被合不勒选中的继承人应该也是个人物,在去年的一天不知道俺巴孩哪根筋搭错了,或者只是想与塔塔儿部紧张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