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看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姓看中国-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照理说,在革命队伍里,上级与下级只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是平等的同志,可实际上呢?处心积虑拍上级“马屁”者从未绝迹,于今尤烈。在有些领导身边,那善于察言观色的“有心人”,不但对领导平时工作和生活上的习惯、特点一清二楚,就连吃喝玩乐上的癖好、家事私情上的心思,乃至收礼受贿时内心打什么样的小算盘也了如指掌,随时都在准备着出卖自己的人格以投领导之所好。平心而论,像董顺根那样的领导毕竟极少极少,更多的领导对吹拍之类也是看不惯的,但他们中的一些人架不住马拉松式的“攻势”,久而久之便麻木起来,也慢慢地入乡随俗了。这种畸形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奴才”们的感情投资就初步达到了目的,收获利润的季节也跟着到来了。
  董顺根已经被迫进了看守所,接着将是法律对他的惩罚。可是那些为虎作伥的“奴才”们呢?
  
  会的肥与瘦
  刘锦智
  言及开会的问题,人们多着眼的是会的多与少,其实还有会的肥与瘦,即开会人借开会获得的好处的差别。
  正如会的多少一样,会的肥瘦也只有比较后才能鉴别。这至少有三种比较鉴别法:一,看召开会议的部门单位。概言之,召开会议的部门单位经济状况好,比较有钱,如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效益好的企业集团、私营个体企业等,其召开的会就“肥”些;而经济条件差,钱较少的部门单位,如党团及社团组织等,其召开的会议就“瘦”些。二,行召开的会议名称。大抵说,各种庆典会、聚餐会、产品发布会等很“肥”,而各类工作会、报告会、学习培训会等则很“瘦”。三,看会议召开的地点,一般而言,到外地尤其是到著名旅游胜地乃至国外去开的会肯定较“肥”,反上,在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内开的会必然较“瘦”。这当然也没有绝对化,特殊情况在所难免。
  会既然有肥瘦之别,那就难免有人挑肥弃瘦,据说有些政府官员出席某些基层会议就很计较“出场费”,这会好处多,油水大,就争相参加,否则就不屑一顾了。一位在企业工作的朋友近日说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受领导委派去请上级主管部门某领导出席本企业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请柬里夹有几张百元大钞,这位领导当面抽出钞票数了一下,问会议怎么开,还有些什么活动?听罢大概嫌会议“瘦”了,就说自己可能去不了了。正好这时又有家企业请这位领导参加他们的会议,我的这位朋友但见那家企业送上请柬时,附上一个大信封,这位领导并不忌讳什么,抽出信封里的一沓厚厚的大钞数了数,对来人说你们企业的会我肯定要参加。后来,当地报纸果然报道了这位领导出席那家企业会议并在会上作了讲话的消息;而朋友这家企业望眼欲穿,也未见到这位领导参加会议。由此可见,会“肥”才受某些官员青睐。
  大约是这类事情耳闻多了。我不出得对一些地方某些会议报道格外留心起来,对那些热衷于开会的领导,尤其是那些隔三差五涉足旅游名胜地,出入大酒店宾馆,参加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富裕乡镇的会的领导,那些逢年过节一天要赶三五个会的人,产生了如此疑问;他们到底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个人获取一些好处而这般奔忙于开会呢?
  社会上早有传闻,说是某些官员靠赶会,尤其是逢年过节的赶会就能广收钱物,因此发家致富的也不在少。当然,这类传闻过去好像未见真凭实据。但近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似乎又能印证这些传闻。据2月27日《文汇报》报道,京城抓住了一“会虫儿”,这个名叫王小京的中年人,在某四星级饭店的一个餐厅干会计时发现,一些单位经常在酒店里办发布会,有的会还挺“肥”,参加会议的人不但有吃喝,还能领到可观的礼品。于是自1993年起,他频频出入一些高档宾馆饭店“听会”,粗略一算,也有200次,吃喝不算,还获取总价值达十几万元的财物。据王小京交待,像他这样“听会”的“会虫儿”不止一个,大家“资源共享”。连王小京这类无职无权的社会闲杂人员靠混“肥”会,也能有如此大的进项,更何况那些有职有权的官员?他们入“肥”会不用混,还有帖子请,领的“信封”也往往比一般“会员”更重。那些抵挡不住诱惑的官人频繁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他们靠“肥”会发大财又能什么不可能的呢?
  民间对某些官员有个说法:“口无味,开个会。”这似乎太低估他们的能耐了。他们开会哪只是为了改善生活,调节一个肠胃的需要?有的人恐怕早已把赴“肥”会作为生财之道了。仅此而言,目前纠正不正的会风,已不能停留在控制会议的多上面了,还必须解决会议过“肥”的问题。
  
  解读“以官引资”
  刘锦智
  在发展经济这一个时代主旋律中,引资无疑是一节强劲的音符。因而各地竞相出台各种刺激、鼓励引资的政策和手段,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就像任何竞争一样,“出格”的问题总是在所难免。山东省某县在一份《关于加强外引内联加快发展个体私公经济的符干规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对外地投资者,凡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可根据本人情况,报经市委批准,聘任为科技副县长;投资100万元以上,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可聘任为科技副镇长等职根据这些规定,该县县委已发文任命14位经济指标“合格”的副乡镇长,并正在对他们按法律程序办理有关聘任手续。
  这种“以官引资”的做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又一次表明了封建社会遗留的“官本位”意识是何等根深蒂固。以至于在个别地方,物质奖励、政治荣誉之类引资的措施,似乎还不足以调动投资人的积极性,于是出台“以官引资”的举措。在某些官员眼里,官位定比“奖金提成”、“授予劳模”之类荣誉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吸引投资。照这样搞下去,只要有钱投资,且达到明码标价,就能过把官瘾,弄个副镇长、副县长甚至更大的官当当,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岂不是可以先“以资引资”,后“以官引官”,即先拥有权力,可以权力谋私吗?
  再深究一层,“以官引资”一实行,不知与时下世人痛恨的卖官鬻爵的做法到底有何区别?卖官盥爵是在个人间悄然进行的一手交钱、一手得官的勾当;“以官引资”则是在公家与私人间公然进行的将钱买官的做法。相形之下,后者性质更隐蔽、危害性更大。因为,这种交易是以“发展经济”为幌子,以“投资”为名目,以“政策规定”为基础,以“组织”面目出现的,颇具迷惑性和欺骗性,让人一下难辨其“庐山真面口”。其实,深究其里,“以官引资”不过是另一种卖官鬻爵现象罢了。
  引资有引资的原则,选拔干部有选拔干部的条件,两者是不能随意混淆的。假如把引资作为选拔十部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假如有钱的人仅凭出钱投资这一条就能当官,那么,谁能保证干部队伍具有德才兼备、全;已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素质?而不不够格的官员给一方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害,给老百姓带来的惨烈祸害,这样的事儿人们还见得少么?这就不能不让人忧虑“以官引资”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
  做好引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确实关乎大局,但引资工作原则有三:一是要遵循经济规律,二是不能违反党纪国法,三是要有利于反腐倡廉,端正社会风气。而“以官引资”恰恰背离了这些原则,任其推行开来,形成“新一轮竞争”之势,如何了得?
  
  书记的感慨
  侯兆龙(江苏)
  市委一位副书记深入基层,坐了回公交车,据说心情“挺沉重”,连说了好几个“想不到”,很有一番感慨云云。这些,都是市报上登的头版新闻。看那语调,好像记者也挺感动的。
  这个城市交通状况糟糕由来已久。道路年年修,年年扒,公交车一辆比一辆破。笔者来这个城市没几年,可也知道这位书记是个上生土长的本地人,以前还十过副市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母官”,对城市交通状况居然有那么多的“想不到”!而所谓的“喉舌”,竟还在引导我们去为这位书记大人的“想不到”、“沉重”、“感慨”而感动!
  可是,看看那座大院里日新月异、一辆赛过一辆的红旗、奥迪,叫人如何能感动得起来?!
  
  永远的孙子
  李曙明(北京)
  大约一年前,和某单位的一把手(科级)有过一次关于“孙子、爷爷”的谈话。那天他酒喝得多,直吐真言:“如今我在单位说一不一二,跟在家当爷爷差不多。比如我的专车,只有我能坐,几个副手想都甭想。前段时间我出差,除了拉我老婆去洗澡用过一回,就没人敢动过。”
  其实,他是怎样升上来的,我一清二楚。看他如此“放肆”,我也就不再客气:“你就忘了当初你当孙子的时候了?”
  “这就是大大夫,能屈能伸。当初当孙子还不是为了今天当爷爷?这不,爷爷当上了。你倒是不当孙子,那你永远也甭想当爷爷。”他仍一脸得意。
  我本还有几句话想说,但终于咽回去:和这种人,说了也白说。
  事情很快淡忘了,赶巧,不久前一天晚上,我因公事在某领导(处级)家。正谈话间,有人敲门,领导去开门,进来的是那位“当爷爷”的科级干部,手里拎着礼品,平时挺得笔直的腰一下子弯下去,脸上堆满媚笑。当他忽然发现坐在沙发上的是我时,脸刷地红了。这一刻他也一定和我一样想起那次谈话,而且他也一定悟出了那天我想说但终于没说的几句话:从他想当爷爷那一天起,已注定了他永远只能是孙子的命运。
  
  诅咒
  陈家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