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还想着他,是么?”
孔令仪低下头不语,似是在想着什么。等她再抬起头的时候,轻笑了一声,淡淡的回答道:
“就像妈妈说的,一个穷酸秀才,除了会作几首酸不溜丢的白话诗,会画几笔水墨画之外,什么都给不了我,我还想他做什么呢?”
“姐姐”
孔令仪沉默了,长久长久的沉默着,不说话,只是高高的仰着头,望着头顶上的月亮不说话。韩婉婷静静地陪在堂姐的身边,伸手握住了她冰凉的手。她知道,堂姐的心里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人,因为,她看到了堂姐眼角处滴落的晶莹的泪光。
“婉婷,能够和一个人真心相爱,是一件很美很美的事情。你不要辜负了这份美丽的感情,千万不要让它最后成为一个无法相守的悲剧。千万不要。我们就是你的前车之鉴啊”
孔令仪的声音空洞而恍惚,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过来。韩婉婷挽着堂姐的胳膊,轻轻地将头靠在她的肩上,心中已经有了抉择,也有了决定。
她知道,未来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异常艰难,就像堂姐说得那样,她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也可能会遇到许多的压力和非议。但是,她却一点都不怕。因为她不想辜负了这份美丽的感情,因为她不想要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因为她深深爱着的那个男人。
作者有话要说: 据《宋美龄传》的作者经过多方采访后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宋美龄曾在年轻时与一个荷兰工程师谈过恋爱,还发展到要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由于母亲激烈的反对,她只能无奈的放弃那段感情。没过多久,她就与蒋介石举行了政治联姻。她曾对自己的好朋友写信,信中就说过,如果无法嫁给自己所爱的男人,那么就嫁给有钱人或者有名望的人,因为她对任何男人都已经没有了感觉,他们对她来说都是一样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她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再有千金生活又能怎样,连自己的婚姻都无法左右,只能成为政治的筹码。
☆、第六十五章
回到上海后,因为身份曝露,加上亲友们都知道了韩婉婷已经回到国内的消息,因此她再想要象以前那样无所顾忌、畅通无阻的外出采访,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报社上下的同事们,真就象她所担心的那样,基本上把她当作了“菩萨”似的小心“供奉”,但凡是需要出外勤的任务,总编一律不让她去做,转而让她在办公室里负责编辑和审稿,美其名曰——“高升”。
对于这样的“高升”,她无法拒绝,在一屋子人诚惶诚恐的陪笑声中,她笑着接受了。她知道,这样的结局迟早会来,不过就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她没有与总编争辩,因为她不想为难他们。对靠着领一份薪水过日子的同事们来说,他们求的是平安,是太平。
她的身份太过特殊了,一旦出一点点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无疑都是象天塌下来一般的大事。她不想因为自己的任性,意气之争,而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只要能够继续在新闻界工作,总有一天,她还能找到重上前线、继续做战地记者的机会。
就在这段相对来说平静、安宁的日子里,她在工作之余,寻着那段刚刚恢复的记忆深处的印象,开始寻找多年前她曾经行走过的每一处故地,每一个故人。她想要知道,究竟在她离开后的七年里,到底在狄尔森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到底他和他的伙伴们又为什么会四散而去。
她曾经不止一次的向她的堂姑妈、堂姑父、还有她的堂伯父拐弯抹角的打听过她出事前后的经过,可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他们,口径却象是全部都事先统一好了似的,无论她怎么问,怎么试探,他们都不露一丝口风,仿佛就是要合起伙来瞒她一个人。
也许他们的初衷是善意的,不想让她知道一些令她难堪、难过的真相。但是,对于她来说,追寻真相背后的意义,远已超越了这种心情。常年来的职业习惯,已经让她习惯于用探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去追寻真相。她无法忍受事实被蒙蔽、被掩盖的感觉,那会让她如坐针毡、心神不宁。所以,一切答案只能靠她自己去寻找。
流逝七年的时光,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并不算太久远,但是,她却发现,这七年的时光,足以冲淡她身边所有熟悉的人和事。
她首先去找的人就是余婆婆。记忆里,那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狄尔森很关心她,照顾她,将她视为自己最亲的亲人。如果他离开上海、决定去参军的话,一定会事先告诉余婆婆,哪怕他不会告诉她离开的真正原因,但至少也应该会去饯别。也许,从余婆婆那里,她可以得到一些她想要知道的信息。
可是,当她寻着记忆,找到余婆婆居住的那间屋子,敲开房门之后却发现,里面早已换了人家,打听之下,余婆婆早就不住在这里,她的下落无人而知。
她又想到去找当年那些和狄尔森一起混迹街头讨生活的男孩子们,想从他们的嘴里探听到任何一些关于他们“老大”的事情。可是,当她冒着凛冽的秋风,走遍了每一个曾经属于他们“领界”的地头后,没有见到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容。
在曾经属于“老大”的地盘上,早已有一群新生的“地痞”、“阿飞”“划地为王”,甚至没有一个人听说过关于前任“老大”的任何事迹。狄尔森和他的同伴们,就好象凭空消失了似的,没有留下一丝丝的踪迹。
一群人就这样莫名的失踪,而且失踪的所有人,都是与她相识的。就算是普通的人口失踪案,也不可能会有这般诡异的巧合,更不应该这样的无声无息。为此,她去翻找过当年的报纸,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因为这些小报常常会报道一些大报纸上严禁报道的消息。可翻来找去,在她出事前后的时段里,只有《申报》在某一天的一个极小的角落里,刊登过一则豆腐干大小、极容易被人忽略的简讯。
这则简讯的内容写的很简单,大约是一本地青年与一日人因争风吃醋发生斗殴,最后日人被本地青年用砖块砸伤头部,经送医救治数日后无效而死亡。该事件因发生在美租界内,经美租界法庭综合案情审理后,考虑到该犯罪青年未满十八岁,根据美国法律,不宜判处死刑,改判为发配充军,即日起押送离沪。
从这篇简讯所透露出来的只言片语信息的背后,令她大为震动。心惊之余,总感觉自己似乎是触到了一直在追寻的真相。时间、地点、还有参与其中的人与事,都与她当年遇袭受伤昏倒前所发生的经过一一吻合。而且,简讯最后说的那句话,又好象能够解答她心中的疑团——为什么他会离开上海,跑去参加了军队。如果真如这则消息所说的那样,那么,他,为了救她,错手杀了那个想要污辱她的日本人,而她,就是害他被发配充军的“元凶首恶”!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她坐在档案馆里,眼前出现的这份资料,这份突如其来的真相,在她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扑面而来,令她整个人都僵在了当场。她一直要找的真相,是它么?究竟是不是它呢?
看似内容似是而非,却又明明白白的不容置疑。天底下没有那么多的巧合,如果有,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假象。那么,这条简讯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就是她要寻找的答案么?
韩婉婷怔怔地看着颜色已经有些发暗陈旧的报纸,看着那条几乎不太容易被人注意的简讯,只觉得呼吸急促,仿佛喉咙被人紧紧扼住了似的无法呼吸。
那一刻,许多以前发生过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与画面,前后串联在了一起,像放电影一样的从她眼前飞快的闪过。她似乎明白了亲人们为什么会无一例外的选择隐瞒真相的原因。也许,他们都不愿意看见她因为知道自己连累了一个年轻人的命运而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负疚一生。也许,他们是不想让她知道,当年那件因她而起的事情居然会引出一桩越界跨国的人命官司。又或者,在这件事情的背后,还有着许多不能告诉她的秘密,暗箱操作的内幕。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可能是用金钱、利益,还有权力交换而来,事关家族颜面,想来他们也是不会让她知道的。
她想到了他,想到了回国后,他们在战地医院里第一次相见时的一幕幕。直到这时,她才终于能明白,为什么他那时看向她的目光里总是充斥着复杂的神色:有久别重逢的惊喜,有深邃压抑的情愫,有难以理解的迷茫,有酸楚苦涩的自嘲,更多的,还有愤懑难平的怒意。
她想起了在南昌时,他一再的骂她是“骗子”,他抓着自己脖子里那条项链愤怒的质问,他愤而将那条项链扔进长江,一切一切,当时,他眼神里的悲愤、绝望,是那样的深重。他那时并不知道她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只是看着她莫名无辜的模样,大约是将她看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心痛之余,一定是恨极了她的无情与无心吧,恨极了她将他一手推进痛苦的深渊,却还假装与他是陌生人,恨极了她毁了他平静的生活却还无动于衷。
可是,即使如此,当她在淳安遇袭的时候,他又一次救了自己,对当年的事情却只字未提。他心里明明有怨、有恨,还有没有说出口的疑问,可他却什么都不说,只是将自己紧紧的抱在他的胸前,抱得那样紧,她甚至能够感觉的到他胸膛里飞快跳动着的心跳。
想到这些,韩婉婷的心就不由得颤抖起来。她紧紧地抓着自己衣襟的领口,深深地呼吸,想要平复胸膛里那颗心在跳动时的痛意。可是,每吸一口气,从胸中传来的抽痛都让她的身体禁不住要蜷缩在一起。痛,她真的感到很痛。她在无心之中,狠狠的、深深地伤害了一个爱着她的男人,一个曾经不顾自己性命与前途,拼了命来救她的男人。
这个世间很多人的爱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