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紫[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九重紫[完结]-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样子,有我没有都是一样的,我在这里还要开销住店、吃饭的钱。”行商笑着和窦昭的太祖父商量,“我有个主意。我先预支你一部分钱,你自己收棉花,然后把收的锦花送到我那里,凭棉花的优劣我们结算。你觉得如何?”
    窦家就是这样,靠收棉花起的家。
    等到了窦昭的高祖父手中,窦家的人把从真定、获鹿、元极、平山、行唐等县收到的棉花贩到江南去,换了江南的丝绸卖到四川,再把四川的药材运往京师变成银子,打了新式的首饰卖给真定府的达官显贵。
    窦昭的高祖父只用安安心心地读书,考取功名就行了。
    只是他悬梁刺股也只考中了一个秀才。
    但这并不妨碍他娶了隔壁行唐县安香村赵举人的女儿为妻。
    赵家和窦家可不一样!
    人家是有族谱的。
    家中虽然只有一百二十亩地,但人家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穆王时期。而且“赵”还是前朝的国姓,赵家祖上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从旧都卞京搬到这里来的。
    安香的赵氏,也是窦昭的外家。
    窦昭的高祖父和赵氏成亲之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窦焕成,次子窦耀成。
    兄弟俩从小就聪慧过人,跟着外祖父赵举人读书,及长,送至京都的国子监进学。
    至德十三年,两兄弟同时金榜提名。
    哥哥二甲第三名,弟弟二甲三十七名。
    窦家至此真正地富贵起来。
    之后哥哥考中了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在行人司观政。弟弟则外放南昌府的进贤县做了一名县丞。
    窦昭的高祖父到底福浅,风光了没几年,就驾鹤西去了。
    死的时候,两兄弟都不在身边。
    两兄弟回乡守制,除服后,回京待缺。
    哥哥是庶吉士,曾在行人司呆过,很快就谋了个都察院御史的差事。弟弟蹉跎了大半年,才在哥哥的打点下谋了个云南按察司经历司经历之职。
    在弟弟的印象中,云南穷山恶水、瘴雨蛮烟,有官员在赴任的路上就暴病身亡,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
    若是继续留在京都候缺,一来是他们两兄弟初入仕途,好的差事未必能弄得到手,二来朝官命官三年一升,等他谋个好缺,哥哥只怕早就升了从六品。
    他越想越觉得没意思,索性辞官回了真定县。
    赵氏的日子过得既体面且舒心,要说有什么足之处,就是两个儿子都在外为官,她怕自己死的时候和老头子一样,没有儿子送终。
    窦耀成回乡,她自然是十二分的愿意。
    反正大儿子仕途顺利,二儿子回来,正好在她面前尽孝,还可以帮着管管家里的庶务。
    顶着进士及第光环的窦耀成和窦家的那些先祖相比做起买卖来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京都兑成的银子不再卖饰品,而是做为印子钱,或放给那些穷翰林;或放给了那些刚刚谋了差事外放需要大笔银子应酬和置办官轿官服的七品芝麻官;或是放给回京述职需要请客送礼的封疆大吏。之后随着这些官员的升迁罢黜,窦家开始插手河道的石料、九边的粮草、南江的盐引
    银子像水似的涌了进来,让赵氏和窦焕成眼花缭乱、胆战心惊。
    已是都察院右佥事的窦焕成不止一次的告诫弟弟:“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你还是藏拙些。”
    窦耀成不以为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这也是狐假虎威。你致仕了,这买卖我也就不做了。”
    窦焕成却觉得这钱赚得不干净:“南货北卖,挣得好歹也是辛苦钱。你这样,是官商勾结!是发国难财!”
    窦耀成冷笑:“大兄这个时候嫌钱脏手了?哥哥要买宋刻孤本的时候怎不嫌钱脏?要资助同僚遗孤的时候怎么不嫌钱脏”
    “你!”窦焕成气得嘴唇发抖。
    两兄弟不欢而散。
    赵氏看着心里难过,劝窦耀成:“你就听听你阿兄的吧!他在都察院任职,纠劾百司,见得多,他不会害你的。”
    窦耀成不想母亲担心,又不愿意向大兄低头,随口道:“您看那些做官的,哪个不争着巴结?不必开口,自有人送吃送喝送银子,还怕送了不收。我和大兄不一样,我一天赚不到银子一天就没吃的。”
    赵氏却听了进去。呵呵笑道:“你以为娘老糊涂了。”心里却想着大儿子只有那一点俸禄,每次回来不是孝敬她人参燕窝就是珠宝玉石,大房的媳妇孙子孙女四季的衣裳首饰年年添新的,可见日子过得的确是很不错。大儿子的话说得有道理,但小儿子的买卖做得也不容易。上次去淞江府,为了应酬那些官老爷,喝酒喝得闻到酒味就不舒服。就是这样,小儿子嫌的银子从来也不曾藏私,全都交到了公中,所有的收益都和大儿子均分。
    这么一想,就怜惜起小儿子来。
    有官身和没官身的就是不一样。
    要不然这世上的人为何挤破了脑袋都要做官。
    老太太的心偏向了这个每日在她面前嘘寒问暖的小儿子。
    而窦耀成断了仕途,买卖有得力的管事相助,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他的心思渐渐放在了享受上。
    开始只是呼朋唤友,把酒言欢,后来开始梨园听戏、章台走马。
    赵氏知道了劝小儿子:“你是有身份的人,怎能和那些贩夫走卒的女人一个桌上喝酒?不如买几个聪明伶俐的小丫头回来,请了真定府的名角调教,自己养个戏班子,既有颜面,可以解角闷,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能热闹热闹。”
    有了母亲这话,窦耀成还有什么顾忌?
    他玩得越发荒唐。
    两兄弟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深。
    赵氏看着这样不行,请了娘家的哥哥出主意。
    赵舅爷想了想,道:“亲兄弟,明算帐。不如趁着你在的时候把家分了。大家各过各的,也就没什么好说了。”
    赵氏沉思良久,痛下决心:“总比我死后闹出分产不均的笑话好。这分家的骂名,我背了。反正我已经是半截进土的人了。”然后把大儿子叫了回来:“不要再为这些琐事争吵!”
    “母亲,这不是琐事。”窦焕成不同意分家,试图说服母亲,“仕途一时荣,文章千万好。家族立世之本不全在举业上,门风万不可缺。有举业,没有门风,守得住本心不被纸醉金迷所惑还好,若是守不住,过惯了好日子突然塌陷下去,比那寻常人家还凄惨;有门风,没有举业,堂堂正正的行事,清清白白的做人,歪风邪气不敢浸,自有福缘。舅舅家就是这样的”
    “我知道,我知道。”赵氏敷衍道,“是我想分家。我不想再看到你们这样闹腾下去了。特别是你弟弟,十年寒窗苦,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你们兄弟一场,你不照顾他,谁照顾他?可这兄弟也如夫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伤,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你就当是孝顺我,把这个家分了。”
    窦焕成在母亲面前发誓:“我一定会照顾好弟弟。不用分家”
    赵氏摇头:“你听我说。你爹爹虽然留下了万贯家财,却不及窦家现在家财的三分之一。我想把家中的财产一分为三,我一份,你一份,你弟弟一份。我跟着你弟弟过,等我去了,我的那一份就留给你弟弟”
    这是要分家呢?还是要分财产呢?
    这是母亲的意思呢?还是弟弟的意思呢?
    窦焕成不敢多想,他点了头。
    赵氏请赵舅爷、当时真定县的县令、两个媳妇的娘家一起做中人,把家分了。
    既然母亲跟着弟弟,窦焕成让出了位于真定县的大宅,在县城的东边盖了个五进的青砖瓦房。
    从此窦家一分为二。
    窦焕成那一支因住在城东,被人称为“东窦”,窦耀成这一支因住在城西,被人称为“西窦”。
    窦耀成,就是窦昭的曾祖父。
    果如窦焕成所担忧的那样。没几年,窦耀成妻妾争宠,闹出了人命案,又牵扯出很多内院污垢。虽被压了下去,但西窦这一支却伤了元气,窦耀成不到四旬就病逝了,子嗣相继零调,只活下了窦昭的祖父窦铎。
    “东窦”却人丁兴旺。
    窦焕成有两儿三女。九个孙子,三个孙女,十一个外孙,九个外孙女,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女婿都先后中了进士。
    他没有忘记自己在母亲面前的承诺,始终对窦耀成这一支照顾有加。
    窦耀成去世后,窦焕成把年幼的窦铎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帮窦锋管理家产,亲自教他读书进学,看着他成家立业之后,把家产分毫不差地交到了窦铎手中。死后还留下遗嘱:“东西两窦是一家,分居不分宗”。
    窦锋对伯父比父亲的印象更深刻。他把窦焕成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和几个堂兄像亲兄弟一样。儿子窦世英出生后,和东府窦家“世”字辈的兄弟一起排了序,以示两家如一家,永不分彼此。
    所以窦昭的父亲虽然是独子,却被称为七爷。
    而被称为三爷的,则是窦昭二伯祖的长子窦世榜。
 
    第七章 疑惑

    听说窦世榜来了,父亲亲自去将他迎了进来。
    他手里提着筐桔子。因都是家里人,母亲和丁姨奶奶没有回避。大家见过礼,窦世榜指了指桔子,笑着对祖父道:“是大哥送回来的,我特意拿了点您尝尝。”然后从小筐里掏了个桔子递给窦昭:“寿姑,吃桔子。”
    窦昭人还有些呆滞。
    母亲戳了戳她。
    她喃喃地说了声“多谢”。
    窦世榜笑着摸了摸窦昭的头。
    祖父就道:“上炕坐吧!我这里有慎行送的大红袍。”
    丁姨奶奶立刻转身去了旁边的小茶房沏茶去了。
    窦世榜也不客气,上炕盘腿坐在了祖父的对面。
    窦昭拿着桔子,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眨也不眨地盯着窦世榜。
    十年前就已经过世的三伯父,如今活生生地站在了她的眼前,还叫她吃桔子!
    想她在田庄里的时候,三伯父隔段时间就会去探望祖母,每次去,都会给她带点小玩意,或是时新的帕子,或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