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作者:费正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作者:费正清-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的身份由于上面有地主阶级,下面有贫农而被夹在中间,在公开审判、群众斗争、处决等所谓激动人心的恐怖气氛下,他们也够担惊受怕的。同时在各条战线上有系统地向前推进之后,中共于1953 年开始计划向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系统地过渡。
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
作为预备步骤,一部国家宪法于1954 年制定出来了。它代替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把中国正在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出乎意料地提前结束。这部宪法基本上是根据苏联1936 年斯大林宪法制定的,主要内容是强化政府的国务院及其五十来个部。国务院变为党的行政臂膀。周恩来既是总理,又是政治局委员,在最高层居于毛泽东和刘少奇之下排第三位。新的政府不仅可以与苏联政府相比拟,并且可与20 世纪刃年代的国民党政府及其以前的帝国政府相比拟。一个不同于苏联的特点是设立了国家主席,由毛担任。毫无疑问,这是旧帝制的一种回声。为了适应中国人对首脑一元化的需要,已经开始对毛泽东实行举国崇拜。与苏联相对比,军事和公安部队严格控制在党的下面。军队在毛领导的军事委员会下面,公安则由党和公安部双重领导。换句话说,秘密警察不像在斯大林下面那样成为政府的另一分支或独立王国而对其他行政部门或人民施行恐怖统治。同时军事上也不像蒋介石那样有个军事委员会,它的各部与党和政府的各部相对垒。决定权紧紧掌握在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手中。国务院各部原则上领导各下级政权有关厅局,横的方面则每一地区有它们自己的联系。同时,仿效苏联建立了各省及其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是以等额选举选出的,对上级比对下级更为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系统最高一级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每年开一次大会,听取报告,批准政策。非中共党员在人大仍占重要位置,但是它除了作为一个讨论机构外,并没有什么权力。权力主要还是控制在各级党的委员会手里。下一步的成就是农业集体化。苏联在20 世纪30 年代的做法是城市干部进人农村去打击和消灭富农,而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中共从很早以来就是农村组织者,很接近并且依靠农民,所以它知道怎样采用渐进的方法以达到最后的目的。它在第,一阶段是使农民组成互助组,第二步是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这时农民把土地和农具都合拢起来,并按比例取得报酬。这一步骤使富农不致反击,因为他们的身份没有被消灭,开始时还有些改进。土改到这个地步只是牵动了占农村人口2 。 6 %的地主户的土地,但是局面并不稳定。由于地主的土地分配给了以前的佃农和无地的农民,私有制并没有取消,而是加强了。土地仍可以在私人间买卖,因而富裕农民反倒得势了。
第三阶段的合作化,是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低级向高级推进。这是真正的集体化了,所有农民劳动都只赚工资,原来投入的财产、设备或土地一概不算收人。要注意土地合作化之前先经过了一番土地改革。在分配土地过程中集体的活动非常活跃,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于部。结果在l954一1956 年合作化的进度比原计划快多了,到1955 年全国都实行起来。农村的街道房屋等外表形象没有什么改变,但各个人的身份地位则因他们参加会议和各种新的活动而有所改变。(注: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常常就是一个村庄的全部或一部。在1958 一l978 年间,这些单位就叫做“生产队”。它们是农村三级机构,即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的底层。1978 年以后生产队仍是基本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国民政府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农村机构。党员大部分是从农民中吸收进来,从而和农民舆论一直很接近,而农业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生活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政权既已深人到农村家庭农庄,也就是后来叫的生产队,这个农村组织实在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组织都远为完备。毛择东的深刻的个人兴趣和中国人民的集体精神― 先不去说他们根深蒂固的乐于接受当局要求的习性― 似乎是集体化这么快实现的原因所在。这些倾向都被充分利用了,当然,这也使过分热心的中共党员因成功而“冲昏头脑”。中共的一个口头禅,就是土地集体化的面积越大,产量越高,农民收人就越多。不幸的是,这种政策的结果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例证都对这种理论提出怀疑:土地面积小的较小的农庄,似乎倒能得到较高的单位产量。这种经济因素当然只是问题的一部分,问题的另一部分是:集体化可以创造出更大范围的平均主义社会,从而能够实现新的、更大的目标。
开始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的工业是牺牲农业,把重点首先放在重工业上,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照办的,因为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了压倒的优势。可是,早期的工业指标却完成了,因为对农村的控制增加了国库的收人,可以用来搞工业化。实际上在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大跃进”的思想苗头已经出现了。国家对工业的垄断本来在中国就有一定的基础,过去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就掌握了全国工业投资的2/3,可是中共还是拉开了几年间距,才实行资本家和国家合营,中共领导是参照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来这样做的。运动一开始是只在名义上改为合营,实际上资本家那部分仍照旧经营不变。事实上中共全国的干部在农村问题上比在工业问题上有着丰富得多的经验。增加生产的指标是不现实的。不过爱国主义和竞赛精神乃至各个人的雄心壮志,驱使中共地方干部你追我赶,都把指标定得高高的,并且上报说超额完成了指标,而丝毫不顾及渐进的和健全的发展需要。这样,政府和党的干部的积极性就变成不切实的了。
1976 年以后中共农村又回到家庭(承包)农场制度和为自由市场而生产,同时还发展了小型企业。这不像20 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张的那些严峻措施,因此有时候有人问道: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出现毛泽东主义时代是不是会同样快地走向现代化?譬如现在可以找出例证,证明本世纪初期工业增长的速度一直在相对稳定中维持下来。也有人辩论说,中共干部和政府作为新的统治阶级加在中国头上,对于中国人的经验说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他们更深入到公众中去以及对日常生活更严格地加以控制罢了。经验表明:严酷的管制在经济发展上是妨碍生产的,所以中国革命中发生的一切,无非是回到旧帝国的结构中去,只不过有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群众的爱国主义而已。
所有这一切修改历史的企图所面临的困难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局外人的假定基础之上的。举例说,谁也不能证明在农村消灭地主阶级可以通过逐渐进化而不经过暴力来实现。同样值得怀疑的是,如果没有党的控制,大规模增加人民群众识字的人数(据世界银行1978 年统计为66 % )和建立政治组织能移迅速地实现。
我们还得回到那二句老生常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总归要按照中国的特色进行。中共沿着一条同过去相连接的路线完成了重大的变革。总之它没有使中国变得更像苏联,或更像日本、或美国,中国只不过参与了现代世界的技术变革进程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下来的经济,至少分成三大部分:第一是满洲,即1931年后在日本控制之下的地方,现在称为东北;第二是通商口岸城市,这里是外贸和现代工业发源地;第三是广大的农村,这里除铁路和轮船带来商业的便利之外,现代化影响还比较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货膨胀就开始受到控制,捐税的基础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人从1950 年的65 亿元增长到1951 年的133 亿元。财政继续有赤字,发行公债可抵消4O %赤字。公侦不是用人民币计价,而是以商品单位计价,可以作为银行储蓄。南京政府的国库收人大约是国内总产值的5 %到7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产品缴税部分,1952 年估计为经济产值的24 % ; 1957 年估计为30 %。私营资本主义工业与国营合并之后使用了区别税率和信贷政策。l949 年占到一半以上的私营部分,到1957 年已降到l / 5 以下。但地方手工业仍然大部分为私营。
 
1953 一1957 年问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的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民收人平均增长率为8 。 9 %。农业生产增长约3 。 8 % ,而全国人口只增加了2 。 4 %。这可以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作一比较,它们的国民收人平均增长率为2 。 5 %。印度在本世纪匆年代国民收人的增长率不到2 %。另一个指标是,1957年中国人均寿命为57岁,到1957 年为57 岁。小学人学儿童比率由20 。 5 %增长到50 %。总的说来,城市工资大约增加了l / 3 ,农民收人增加1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投资纪录和苏联的工业化期间差不多一样,虽然中国人均国民收人只占到苏联1928 年人均收人的l / 2 到l / 4 。在采用苏联模式进行快速工业化,即以牺牲农业而进行重工业建设时,中共没有搞清楚一个事实,即在苏联,人口与资源的比例有利得多,而且苏联在革命前的工业也已经先进得多。中国将大约全部工业投资的半数都投在苏联帮助建设的156 个项目中,这些项目都是大规模的,以资本为主的。156 个苏联帮助建设的厂矿几乎全部都是重工业,并且设在内地,如武汉和包头,远离海岸和上海、天津等地。但是依核苏联的援助是付了很高代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投资为25 亿元,苏联的帮助是以借款的形式,德年拨给6000万元左右,全部都要偿还的。苏联派到中国约1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